内部设有扰流机构的钛镍换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317326 阅读:6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13 10:5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内部设有扰流机构的钛镍换热器,包括筒状外壳和换热机构;筒状外壳:其外弧面右端的通入口处设有介质通入管,筒状外壳外弧面左端的排出口处设有介质排出管,筒状外壳的左右两端均设有空心筒;换热机构:包括导通管、转管、分流管和钛镍换热管,所述导通管分别设置于两个空心筒相背离外侧面中心处的安装孔内,两个导通管的相对内侧端头处均通过密封轴承转动连接有转管,转管分别通过密封轴承与所在的空心筒内侧面中心处的转孔转动连接;该内部设有扰流机构的钛镍换热器,可以在换热过程中对流体施加全面的扰流作用,确保流体在该钛镍换热器的内部停留较长时间来进行充足换热,实用性更好。实用性更好。实用性更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内部设有扰流机构的钛镍换热器


[0001]本技术涉及钛镍换热器
,具体为内部设有扰流机构的钛镍换热器。

技术介绍

[0002]换热器是将热流体的部分热量传递给冷流体的设备,又称热交换器。换热器在化工、石油、动力、食品及其它许多工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在化工生产中换热器可作为加热器、冷却器、冷凝器、蒸发器和再沸器等,应用广泛。
[0003]钛镍换热器作为换热器的一类分支,它具有镍钛合金的独特的形状记忆功能,还具有耐磨损、抗腐蚀、高阻尼和超弹性等优异特点,从而能够满足大多数具有一定危险性的化工流体的换热工作。
[0004]而现有的钛镍换热器,其内部大多不具备扰流机构,无法在换热过程中对流体进行干扰,导致流体在钛镍换热器内部停留的时间较短而无法进行充足换热,为此,我们提出内部设有扰流机构的钛镍换热器。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的缺陷,提供内部设有扰流机构的钛镍换热器,可以在换热过程中对流体施加全面的扰流作用,确保流体在该钛镍换热器的内部停留较长时间来进行充足换热,实用性更好,可以有效解决
技术介绍
中的问题。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内部设有扰流机构的钛镍换热器,包括筒状外壳和换热机构;
[0007]筒状外壳:其外弧面右端的通入口处设有介质通入管,筒状外壳外弧面左端的排出口处设有介质排出管,筒状外壳的左右两端均设有空心筒;
[0008]换热机构:包括导通管、转管、分流管和钛镍换热管,所述导通管分别设置于两个空心筒相背离外侧面中心处的安装孔内,两个导通管的相对内侧端头处均通过密封轴承转动连接有转管,转管分别通过密封轴承与所在的空心筒内侧面中心处的转孔转动连接,转管外弧面内侧端头处均匀开设的分流口处均设有分流管,横向对应的两个分流管之间横向滑动连接有钛镍换热管,钛镍换热管为蛇形钛镍换热管,可以在换热过程中对流体施加全面的扰流作用,确保流体在该钛镍换热器的内部停留较长时间来进行充足换热,实用性更好。
[0009]进一步的,还包括控制开关,所述控制开关设置于右侧的空心筒外弧面,控制开关的输入端电连接外部电源,可以自由调控电机的运行状态。
[0010]进一步的,所述换热机构还包括贯穿管,所述贯穿管均匀设置于钛镍换热管的内部,贯穿管的内外两端均延伸至钛镍换热管的外部,可以进一步增大换热介质与流体的换热接触面积。
[0011]进一步的,还包括电机、锥齿轮和锥齿环,所述电机设置于左侧的空心筒内部,锥齿轮设置于电机的输出轴底端,锥齿环固定套设于左侧的转管外弧面,锥齿轮与锥齿环啮
合连接,电机的输入端电连接控制开关的输出端,可以带动转管、分流管和钛镍换热管一同发生圆周旋转,进而产生一定的离心力对横向流通的流体造成一定干扰。
[0012]进一步的,所述筒状外壳的内弧壁设有均匀分布的环状波浪槽,钛镍换热管外弧面远离筒状外壳中心轴线的一侧均设有均匀分布的导向杆,同一竖直平面内的四个导向杆的外侧端头均位于环状波浪槽的内部,可以促使钛镍换热管发生左右往复移动。
[0013]进一步的,所述钛镍换热管的左右两端均设有密封圈,密封圈的外弧面分别与所在的分流管内弧壁吻合并接触,能够防止流体从钛镍换热管的内部泄漏。
[0014]进一步的,所述空心筒的外弧面均设有支座,支座前后侧面下端的缺口内均设有固定孔,可以实现对上方结构的固定,确保工作环境的稳定性。
[00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内部设有扰流机构的钛镍换热器,具有以下好处:
[0016]1、当人员将需要换热的流体经一侧的导通管通入该侧的转管的内部后,流体因分流管的分流作用会分别进入钛镍换热管的内部,此时筒状外壳内部提前由介质通入管送入的换热介质会通过钛镍换热管的管壁与钛镍换热管内部的流体进行热交换,以此来完成换热工作,因钛镍换热管的形状影响,流体在钛镍换热管内部流通的过程中会反复进行爬坡或溜坡形式的折流,延长流体在钛镍换热管内部的停留时间,使得流体与换热介质充分换热,而在部分换热介质穿过贯穿管时,换热介质与流体的换热接触面积会进一步增大,保证换热工作的质量,且流体在穿过钛镍换热管的过程中因贯穿管的阻碍还能够起到延缓流速的作用。
[0017]2、通过控制开关的调控,电机运转带动锥齿轮旋转,受锥齿轮与锥齿环的啮合连接关系影响,可以使转管带动分流管和钛镍换热管一同发生圆周旋转,进而产生一定的离心力对横向流通的流体造成一定干扰,与此同时,导向杆在随着钛镍换热管旋转的过程中因环状波浪槽的限制作用会带动钛镍换热管一同进行左右往复移动,令流体在钛镍换热管内部折流的过程中受到一定的横向震动,从而降低流体的爬坡速率,对流体施加全面的扰流作用,确保流体在该钛镍换热器的内部停留较长时间来进行充足换热,实用性更好。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
[0019]图2为本技术内剖结构示意图;
[0020]图3为本技术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21]图中:1筒状外壳、2介质通入管、3介质排出管、4空心筒、5换热机构、51导通管、52转管、53分流管、54钛镍换热管、55贯穿管、6控制开关、7电机、8锥齿轮、9锥齿环、10环状波浪槽、11导向杆、12支座、13固定孔、14密封圈。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3]请参阅图1

3,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内部设有扰流机构的钛镍换热器,包括筒状外壳1和换热机构5;
[0024]筒状外壳1:其外弧面右端的通入口处设有介质通入管2,筒状外壳1外弧面左端的排出口处设有介质排出管3,筒状外壳1的左右两端均设有空心筒4,当人员将需要换热的流体经一侧的导通管51通入该侧的转管52的内部后即可开展换热工作;
[0025]换热机构5:包括导通管51、转管52、分流管53和钛镍换热管54,导通管51分别设置于两个空心筒4相背离外侧面中心处的安装孔内,两个导通管51的相对内侧端头处均通过密封轴承转动连接有转管52,转管52分别通过密封轴承与所在的空心筒4内侧面中心处的转孔转动连接,转管52外弧面内侧端头处均匀开设的分流口处均设有分流管53,横向对应的两个分流管53之间横向滑动连接有钛镍换热管54,钛镍换热管54为蛇形钛镍换热管,换热机构5还包括贯穿管55,贯穿管55均匀设置于钛镍换热管54的内部,贯穿管55的内外两端均延伸至钛镍换热管54的外部,流体因分流管53的分流作用会分别进入钛镍换热管54的内部,此时筒状外壳1内部提前由介质通入管2送入的换热介质会通过钛镍换热管54的管壁与钛镍换热管54内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内部设有扰流机构的钛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筒状外壳(1)和换热机构(5);筒状外壳(1):其外弧面右端的通入口处设有介质通入管(2),筒状外壳(1)外弧面左端的排出口处设有介质排出管(3),筒状外壳(1)的左右两端均设有空心筒(4);换热机构(5):包括导通管(51)、转管(52)、分流管(53)和钛镍换热管(54),所述导通管(51)分别设置于两个空心筒(4)相背离外侧面中心处的安装孔内,两个导通管(51)的相对内侧端头处均通过密封轴承转动连接有转管(52),转管(52)分别通过密封轴承与所在的空心筒(4)内侧面中心处的转孔转动连接,转管(52)外弧面内侧端头处均匀开设的分流口处均设有分流管(53),横向对应的两个分流管(53)之间横向滑动连接有钛镍换热管(54),钛镍换热管(54)为蛇形钛镍换热管。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部设有扰流机构的钛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控制开关(6),所述控制开关(6)设置于右侧的空心筒(4)外弧面,控制开关(6)的输入端电连接外部电源。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部设有扰流机构的钛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机构(5)还包括贯穿管(55),所述贯穿管(55)均匀设置于钛镍换热管(5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钟泉龙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龙峰钛镍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