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电站直流电源供电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6313782 阅读:4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13 10:4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电源设备技术领域,提出了一种变电站直流电源供电系统,包括充电电路,充电电路的输入端与电源进线连接,充电电路的输出端与蓄电池组连接,蓄电池组的输出作为断路器控制、保护和合闸电源,充电电路包括第一整流电路、MOS管Q2和变压器PT1,第一整流电路的输入端与电源进线连接,第一整流电路的第一输出端与变压器PT1原边绕组的第一端连接,变压器PT1原边绕组的第二端与MOS管Q2的漏极连接,MOS管Q2的栅极与主控芯片连接,MOS管Q2的源极接地,变压器PT1反馈绕组的第一端依次通过电阻R2和二极管D6连接至MOS管Q2的栅极,变压器PT1反馈绕组的第二端接地。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变电站直流电源供电系统功耗高的问题。统功耗高的问题。统功耗高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变电站直流电源供电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电源设备
,具体的,涉及变电站直流电源供电系统。

技术介绍

[0002]直流系统在变电站中为控制、信号、继电保护、自动装置及事故照明等提供可靠的直流电源,它还为操作提供可靠的操作电源。如图1所示,为变电站直流电源系统示意图,在通常情况下,变电站的直流电源是由交流电源经AC

DC电路转换为直流电源作为控制母线,同时,交流电源通过充电电路为蓄电池组充电,蓄电池组作为变电站的备用电源,当交流电源不能供电时,变电站的直流电源就需要蓄电池来供电。蓄电池长久不用,它会慢慢自行放电,因此,需要定期对蓄电池进行充电,充电电路自身的功耗会带来一部分电能损耗。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提出变电站直流电源供电系统,解决了相关技术中变电站直流电源供电系统功耗高的问题。
[0004]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所述直流电源供电系统包括充电电路,所述充电电路的输入端与电源进线连接,所述充电电路的输出端与蓄电池组连接,所述蓄电池组的输出作为合闸母线,所述充电电路包括第一整流电路、MOS管Q2和变压器PT1,所述第一整流电路的输入端与电源进线连接,所述第一整流电路的第一输出端与所述变压器PT1原边绕组的第一端连接,所述变压器PT1原边绕组的第二端与所述MOS管Q2的漏极连接,所述MOS管Q2的栅极与主控芯片连接,所述MOS管Q2的源极接地,
[0005]所述变压器PT1反馈绕组的第一端依次通过电阻R2和二极管D6连接至所述MOS管Q2的栅极,所述变压器PT1反馈绕组的第二端接地,
[0006]所述变压器PT1的副边绕组通过整流滤波电路与所述蓄电池组连接。
[0007]进一步,所述整流滤波电路包括二极管D7和电容C3,所述二极管D7的阳极与所述变压器PT1副边绕组的第一端连接,所述二极管D7的阴极通过电容C3接地,所述电容C3的两端与蓄电池组连接。
[0008]进一步,还包括电压检测电路,所述电压检测电路包括电阻R4、电阻R5和运放U1A,所述电阻R4与所述电阻R5串联,所述电阻R4的一端与蓄电池组正极连接,所述电阻R5的一端接地,所述电阻R4和所述电阻R5的串联点接入所述运放U1A的同相输入端,所述运放U1A的反相输入端通过电阻R6接地,所述运放U1A的输出端通过电阻R7反馈连接至所述运放U1A的反相输入端,所述运放U1A的输出端作为所述电压检测电路的输出,接入所述主控芯片。
[0009]进一步,所述运放U1A和主控芯片之间还设置有电阻R23和电容C6,所述电阻R23的一端与所述运放U1A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电阻R23的另一端通过电容C6接地,所述电容C6远离地的一端接入所述主控芯片。
[0010]进一步,还包括AC

DC电路,所述AC

DC电路的输入端与电源进线连接,所述AC

DC电路的输出端作为控制母线,所述AC

DC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二整流电路和DC

DC电路,所述
第二整流电路的输入端与电源进线连接,所述DC

DC电路包括电感L1、MOS管Q1、MOS管Q3和电容C1,所述第二整流电路的第一输出端与电感L1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电感L1的第二端与所述MOS管Q1的漏极连接,所述MOS管Q1的栅极与所述主控芯片的第一输出端连接,所述MOS管Q1的源极与MOS管Q3的漏极连接,所述MOS管Q3的源极与所述电容C1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1的第二端与所述电感L1的第二端连接,所述MOS管Q3的栅极与所述主控芯片的第二输出端连接,所述电容C1的第二端作为所述AC

DC电路的输出端。
[0011]本技术的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为:
[0012]本技术中交流电源通过电源进线接入第一整流电路,第一整流电路用于将交流电源转换为直流电压;主控芯片通过控制MOS管Q2的通断,在变压器PT1的副边绕组产生高频脉冲电压,高频脉冲电压经整流滤波电路处理后输出直流电压给蓄电池组充电。
[0013]其中,MOS管Q2刚开通时,变压器PT1的反馈绕组感应得到上正下负的电压,并通过电阻R2、二极管D6、电阻R1和MOS管Q2构成正反馈回路,该正反馈回路使MOS管Q2迅速进入饱和导通状态,有利于减小MOS管Q2的导通损耗。
[0014]本技术能够减小MOS管Q2的导通损耗,从而减小整个充电电路的功耗。
附图说明
[0015]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0016]图1为直流电源供电系统原理框图;
[0017]图2为本技术中充电电路原理图;
[0018]图3为本技术中电压检测电路原理图;
[0019]图4为本技术中AC

DC电路原理图;
[0020]图中:1直流电源供电系统示意图,2充电电路,3电压检测电路,4AC

DC电路。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涉及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2]如图1

图2所示,本实施例直流电源供电系统包括充电电路,充电电路的输入端与电源进线连接,充电电路的输出端与蓄电池组连接,蓄电池组的输出作为合闸母线,充电电路包括第一整流电路、MOS管Q2和变压器PT1,第一整流电路的输入端与电源进线连接,第一整流电路的第一输出端与变压器PT1原边绕组的第一端连接,变压器PT1原边绕组的第二端与MOS管Q2的漏极连接,MOS管Q2的栅极与主控芯片连接,MOS管Q2的源极接地,
[0023]变压器PT1反馈绕组的第一端依次通过电阻R2和二极管D6连接至MOS管Q2的栅极,变压器PT1反馈绕组的第二端接地,
[0024]变压器PT1的副边绕组通过整流滤波电路与蓄电池组连接。
[0025]本实施例中交流电源通过电源进线接入第一整流电路,第一整流电路用于将交流电源转换为直流电压;主控芯片通过控制MOS管Q2的通断,在变压器PT1的副边绕组产生高频脉冲电压,高频脉冲电压经整流滤波电路处理后输出直流电压给蓄电池组充电。
[0026]其中,MOS管Q2刚开通时,变压器PT1的反馈绕组感应得到上正下负的电压,并通过电阻R2、二极管D6、电阻R1和MOS管Q2构成正反馈回路,该正反馈回路使MOS管Q2迅速进入饱和导通状态,有利于减小MOS管Q2的导通损耗。
[0027]本实施例能够减小MOS管Q2的导通损耗,从而减小整个充电电路的功耗。
[0028]进一步,如图2所示,整流滤波电路包括二极管D7和电容C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变电站直流电源供电系统,所述直流电源供电系统包括充电电路(2),所述充电电路(2)的输入端与电源进线连接,所述充电电路(2)的输出端与蓄电池组连接,所述蓄电池组的输出作为合闸母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电路(2)包括第一整流电路、MOS管Q2和变压器PT1,所述第一整流电路的输入端与电源进线连接,所述第一整流电路的第一输出端与所述变压器PT1原边绕组的第一端连接,所述变压器PT1原边绕组的第二端与所述MOS管Q2的漏极连接,所述MOS管Q2的栅极与主控芯片连接,所述MOS管Q2的源极接地,所述变压器PT1反馈绕组的第一端依次通过电阻R2和二极管D6连接至所述MOS管Q2的栅极,所述变压器PT1反馈绕组的第二端接地,所述变压器PT1的副边绕组通过整流滤波电路与所述蓄电池组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电站直流电源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整流滤波电路包括二极管D7和电容C3,所述二极管D7的阳极与所述变压器PT1副边绕组的第一端连接,所述二极管D7的阴极通过电容C3接地,所述电容C3的两端与蓄电池组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电站直流电源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电压检测电路(3),所述电压检测电路(3)包括电阻R4、电阻R5和运放U1A,所述电阻R4与所述电阻R5串联,所述电阻R4的一端与蓄电池组正极连接,所述电阻R5的一端接地,所述电阻R4和所述电阻R5的串联点接入所述运放U1A的同相输入端,所述运放U1A的反相输入端通过电阻R6接地,所述运放U1A的输出端通过电阻R7反馈连接至所述运...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彦波程舒曼邱小勇祁亚新赵苑佐
申请(专利权)人:河北吉川工程技术咨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