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换向阀切换供气的汇流排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6302086 阅读:4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13 10:1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采用换向阀切换供气的汇流排装置。包括第一先导弹簧组合式减压器(3)、第二先导弹簧组合式减压器(4)、四通换向阀(5)、供气管路(7)、排气管路(8)和先导气管路(9);供气管路的下游端连通至用气终端;排气管路的下游端与大气连通;先导气管路的一端与供气管路连通,先导气管路的另一端与四通换向阀的一个主通口连通,四通换向阀的另一个主通口与排气管路连通,四通换向阀的一个副通口与第一先导弹簧组合式减压器的先导气进口连通,四通换向阀的另一个副通口与第二先导弹簧组合式减压器的先导气进口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汇流排装置采用四通换向阀来控制汇流排切换,操作维护简单,汇流排切换时,气体压力稳定。气体压力稳定。气体压力稳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采用换向阀切换供气的汇流排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汇流排供气装置,尤其涉及一种采用换向阀切换供气的汇流排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在医疗和工业领域,自动切换汇流排是一种对高压气体进行减压降到某一需要的低压气体的控制装置,汇流排通常控制一备一用两组气瓶组,当汇流排主供气瓶组的压力耗尽时,需要切换到备用气瓶组供气,用户通过观察压力表来确定是否更换气瓶,当汇流排主供气瓶组的气源压力耗尽后需要更换钢瓶时,可手动操作换向阀进行切换,循环往复使用,达到不间断供气的目的。
[0003]目前,切换汇流排一级采用普通弹簧薄膜式减压器,通过手动操作切换齿轮手柄并带动从动齿轮进行调节减压器出口压力,当主手柄指向一侧时,主切换齿轮带动一侧减压器调压齿轮正转,减压器出口压力上升;随之另一侧减压器调压齿轮反转,减压器出口压力下降;此时两侧额减压器出口形成压差,所以压力高的一侧为主供气,另一侧压力低的为备用供气。
[0004]目前的汇流排装置存在以下的缺点:第一,在于汇流排切换压差小,无防止气体逆流的装置,存在两侧供气不稳定的隐患,可能导致汇流排主供气和备用供气同时使用,无法达到汇流排一用一备的功能;第二,通过齿轮传动操作切换力矩大,齿轮结构摩擦力大,为了减小操作强度,加长了切换齿轮手柄长度,从而导致汇流排操作半径较大,体积大;第三,汇流排功能单一,只能满足低出气压力工况下使用,无法满足高出气压力下使用,汇流排安装调试、维修复杂,标准化程度低。
[0005]以下是本领域的相关专利:
[0006]中国专利(申请号:201921307986.1)公开了一种带压力腔的活塞式气体减压器,包括阀体,设置在阀体内的阀芯组件和阀座,与阀体配合连接的阀盖,设置在阀盖内的调压弹簧组件,以及设置在阀体内的活塞;该活塞上的第一端面与阀盖和阀体相配合在阀盖内形成压力腔,并与阀盖内的调压弹簧组件配合;所述活塞上的第二端面与阀体内的阀芯组件接触配合;所述活塞上的第一端面的面积大于第二端面的面积。本方案采用弹簧与先导气压双加载方式调节输出压力,通过具有大小直径结构的活塞的增压作用,用外部常规的较小先导控制压力向压力腔加压或泄除压力腔压力,在减压器输出端得到一个较大的输出压力变化,继而降低控制回路的压力等级,降低控制回路元件的技术难度和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0007]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采用换向阀切换供气的汇流排装置,该汇流排装置采用四通换向阀来控制汇流排切换,操作简单,维护安装更换简单,汇流排切换时,气体压力稳定。
[0008]为了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9]一种采用换向阀切换供气的汇流排装置,包括第一气源供给模块和第二气源供给模块,所述汇流排装置还包括第一先导弹簧组合式减压器、第二先导弹簧组合式减压器、四通换向阀、供气管路、排气管路和先导气管路;所述供气管路的一端为供气管路的上游端,供气管路的另一端为供气管路的下游端,供气管路的下游端作为供气口连通至用气终端;所述排气管路的一端为排气管路的上游端,排气管路的另一端为排气管路的下游端,排气管路的下游端作为集中排放口与大气连通;所述第一气源供给模块的气源出气口与第一先导弹簧组合式减压器的进气口连通,所述第二气源供给模块的气源出气口与第二先导弹簧组合式减压器的进气口连通,第一先导弹簧组合式减压器的出气口和第二先导弹簧组合式减压器的出气口均与供气管路的上游端连通;所述先导气管路的一端与供气管路连通,先导气管路的另一端与四通换向阀的一个主通口连通,四通换向阀的另一个主通口与排气管路连通,四通换向阀的一个副通口与第一先导弹簧组合式减压器的先导气进口连通,四通换向阀的另一个副通口与第二先导弹簧组合式减压器的先导气进口连通;在供气管路上设置有第一稳压减压器,第一稳压减压器设置在先导气管路与供气管路的连通点位与供气管路的上游端之间;在先导气管路上设置有第二稳压减压器。
[0010]进一步地,所述汇流排装置还包括双向三通防逆阀;所述第一先导弹簧组合式减压器的出气口和第二先导弹簧组合式减压器的出气口均与供气管路的上游端连通,其实现形式为,所述双向三通防逆阀的一个进气口与第一先导弹簧组合式减压器的出气口连通,双向三通防逆阀的另一个进气口与第二先导弹簧组合式减压器的出气口连通,所述供气管路的上游端与双向三通防逆阀的出气口连通,从而实现,第一先导弹簧组合式减压器的出气口和第二先导弹簧组合式减压器的出气口均通过双向三通防逆阀与供气管路的上游端连通。
[0011]进一步地,在供气管路上设置有供气截止阀,该供气截止阀设置在先导气管路与供气管路的连通点位与供气管路的下游端之间。
[0012]进一步地,在供气管路上设置有第一安全阀,该第一安全阀设置在先导气管路与供气管路的连通点位与供气截止阀之间,第一安全阀的出气口与排气管路连通。
[0013]进一步地,在先导气管路上设置有第二安全阀,该第二安全阀设置在第二稳压减压器与四通换向阀之间,第二安全阀的出气口与排气管路连通。
[0014]进一步地,在双向三通防逆阀上设置有第三安全阀,该第三安全阀的出气口与排气管路连通。
[0015]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气源供给模块和第二气源供给模块为功能和构成相同的气源供给模块;所述气源供给模块包括有气源管路以及若干高压气瓶,若干高压气瓶的出气口均通过截止阀连通在气源管路上,气源管路的一端管口作为整个气源供给模块的气源出气口,在气源供给模块的气源出气口处还设置有总截止阀以及气压表。
[0016]本技术的汇流排装置相对现有技术,其有益效果在于:第一方面,采用四通换向阀来控制由先导气管路引入的先导气进入第一先导弹簧组合式减压器或第二先导弹簧组合式减压器,以控制第一先导弹簧组合式减压器与第二先导弹簧组合式减压器之间先导气的压差,从而实现汇流排自动切换,四通换向阀操作起来简单轻松,维护安装更换也较为简单,且切换时,供气管路内的气体压力稳定,整个切换过程稳定可靠,能够满足高出气压力下使用;第二方面,配置双向三通防逆阀能够保证第一气源供给模块和第二气源供给模
块的供气不串气,从而防止两侧气源同时用气的情况出现;第三方面,将所有的安全阀的出气口与排气管路连通,以实现集中排气,从而防止有害气体排入室内,提高汇流排使用环境安全,并保持汇流排正常工作。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技术采用换向阀切换供气的汇流排装置的管路连接示意图。
[0018]图中:1

第一气源供给模块、2

第二气源供给模块、3

第一先导弹簧组合式减压器、4

第二先导弹簧组合式减压器、5

四通换向阀、6

双向三通防逆阀、7

供气管路、8

排气管路、9

先导气管路、10

第一稳压减压器、11

第二稳压减压器、12

供气截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采用换向阀切换供气的汇流排装置,包括第一气源供给模块(1)和第二气源供给模块(2),其特征在于:所述汇流排装置还包括第一先导弹簧组合式减压器(3)、第二先导弹簧组合式减压器(4)、四通换向阀(5)、供气管路(7)、排气管路(8)和先导气管路(9);所述供气管路(7)的一端为供气管路(7)的上游端,供气管路(7)的另一端为供气管路(7)的下游端,供气管路(7)的下游端作为供气口连通至用气终端;所述排气管路(8)的一端为排气管路(8)的上游端,排气管路(8)的另一端为排气管路(8)的下游端,排气管路(8)的下游端作为集中排放口与大气连通;所述第一气源供给模块(1)的气源出气口与第一先导弹簧组合式减压器(3)的进气口连通,所述第二气源供给模块(2)的气源出气口与第二先导弹簧组合式减压器(4)的进气口连通,第一先导弹簧组合式减压器(3)的出气口和第二先导弹簧组合式减压器(4)的出气口均与供气管路(7)的上游端连通;所述先导气管路(9)的一端与供气管路(7)连通,先导气管路(9)的另一端与四通换向阀(5)的一个主通口连通,四通换向阀(5)的另一个主通口与排气管路(8)连通,四通换向阀(5)的一个副通口与第一先导弹簧组合式减压器(3)的先导气进口连通,四通换向阀(5)的另一个副通口与第二先导弹簧组合式减压器(4)的先导气进口连通;在供气管路(7)上设置有第一稳压减压器(10),第一稳压减压器(10)设置在先导气管路(9)与供气管路(7)的连通点位与供气管路(7)的上游端之间;在先导气管路(9)上设置有第二稳压减压器(1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采用换向阀切换供气的汇流排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汇流排装置还包括双向三通防逆阀(6);所述第一先导弹簧组合式减压器(3)的出气口和第二先导弹簧组合式减压器(4)的出气口均与供气管路(7)的上游端连通,其实现形式为,所述双向三通防...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德文金苏友何思卫邬翔竺伟恒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减压器厂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