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换热管、换热器、以及空调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300681 阅读:6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13 10:1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换热管、换热器和空调器,涉及换热设备技术领域。具体包括管体,所述管体的内侧壁上设有至少一个扰流组件,所述扰流组件包括:设于所述管体的内侧壁上可使冷媒在其顶点处产生换热气泡的锥形槽,所述锥形槽上远离所述管体入口的一条边与所述管体的入口至出口方向垂直,以形成可方便所述气泡汇入所述冷媒中的斜坡面。旨在提高管体内气泡与管体之间的脱离的频率,提高气泡对周围流体的扰流效果。流效果。流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换热管、换热器、以及空调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换热
,特别涉及一种换热管、换热器、以及空调器。

技术介绍

[0002]在制冷行业发展的几十年期间,高效换热管已在商用和家用空调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其中内螺纹管在经过研究和工程实践证明,在蒸发用的换热管的管壁上存在的凹坑、细缝、裂穴为汽化核心点。在表面裂缝区域内,狭缝中的液体接收的热量比位于同一水平面上的液体所接收的热量要多。同时,在狭缝中也更有利于通过残留的气体形成汽化核心。
[0003]根据气泡动力学理论,只有换热管外壁面温度高于冷媒蒸发温度,液态冷媒才能蒸发为气态冷媒,这称之为壁面过热度,且过热度越大,蒸发越强烈。同时,如若气泡脱离频率更大,则气泡对周围流体的扰动效果就更强。
[0004]如何提高管体内气泡与管体之间脱离的频率,以提高气泡对周围流体的扰流效果,成为了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供换热管、换热器、以及空调器,旨在提高管体内气泡与管体之间的脱离的频率,提高气泡对周围流体的扰流效果。
[000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换热管,包括管体,所述管体的内侧壁上设有至少一个扰流组件,所述扰流组件包括:
[0007]设于所述管体的内侧壁上可使冷媒在其顶点处产生换热气泡的锥形槽,所述锥形槽上远离所述管体入口的一条边与所述管体的入口至出口方向垂直,以形成可方便所述气泡汇入所述冷媒中的斜坡面。
[0008]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所述锥形槽为四棱锥形。
[0009]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扰流组件还包括:
[0010]设于所述斜坡面上沿着管体入口至出口方向的末端用于分隔气泡的分隔件。
[0011]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分隔件为T形或O形。
[0012]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分隔件的高度为H3,1.5mm>H3>0.3mm。
[0013]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所述锥形槽上远离所述管体入口的一条边的宽度为H4,1mm>H4>0.3mm。
[0014]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所述锥形槽的高度为H1,1mm>H1>0.5mm。
[0015]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所述锥形槽开口的长度为H2,3mm>H1>1.5mm。
[0016]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当所述扰流组件为两个或两个以上时,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扰流组件沿着管体的长度方向螺旋排布。
[0017]本申请还公开了一种换热器,包括如上任意一项所述的换热管。
[0018]本申请还公开了一种空调器,包括如上任意一项所述的换热管或如上所述的换热器。
[0019]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管体上设置锥形槽,方便冷媒在锥形槽的底点换热后产生气泡。锥形槽上远离管体入口的一条边与管体的入口至出口方向垂直,使得锥形槽的一个面与冷媒流动方向一致,因而可以方便液态冷媒将气泡推出,增大气泡脱离管体内表面的速度,即增大气泡脱离频率,提高气泡对周围流体的扰流效果。
附图说明
[0020]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的说明,其中:
[0021]图1为本专利技术第一种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2]图2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侧面剖视图。
[0023]图3为本专利技术第一种实施例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的说明。应当理解,以下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对本专利技术构成限制。
[0025]如图1至图3所示,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换热管,包括管体20,所述管体20的内侧壁上设有至少一个扰流组件,所述扰流组件包括:
[0026]设于所述管体20的内侧壁上可使冷媒在其顶点处产生换热气泡的锥形槽30,所述锥形槽30上远离所述管体20入口的一条边与所述管体20的入口至出口方向垂直,以形成可方便所述气泡汇入所述冷媒中的斜坡面40。
[0027]具体的,一种换热管,包括管内和设于管体20内的至少一个扰流组件,扰流组件用于扰动管体20内冷媒的流动状态,以提高冷媒的换热效率。
[0028]管体20采用金属材料制成,例如铝合金材料、合金钢材料等等。采用金属材料制成的管体20,具有支撑能力强、耐磨损、换热效率高等优点。该管体20可以用于布膜换热器中。
[0029]扰流组件包括设置在管体20内壁上的锥形槽30,锥形槽30可以为三棱锥形、四棱锥形、五棱锥形等等。
[0030]当锥形槽30为三棱锥形时,三棱锥形的顶点为锥形槽30的底点。通过此种放置,当管体20外的热量较高,热量会优先在三棱锥形的底点产生气泡,随着气泡体积的变化,气泡会沿着冷媒的流向汇入,从而实现对冷媒的扰流,从而提高换热效率。
[0031]当锥形槽30为四棱锥形时,四棱锥形的顶点为锥形槽30的底点。通过此种放置,当管体20外的热量较高,热量会优先在四棱锥形的底点产生气泡,随着气泡体积的变化,气泡会沿着冷媒的流向汇入,从而实现对冷媒的扰流,从而提高换热效率。
[0032]当锥形槽30为五棱锥形时,五棱锥形的顶点为锥形槽30的底点。通过此种放置,当管体20外的热量较高,热量会优先在五棱锥形的底点产生气泡,随着气泡体积的变化,气泡会沿着冷媒的流向汇入,从而实现对冷媒的扰流,从而提高换热效率。
[0033]本申请中优选为四棱锥形,由于四棱锥形为五面体,将四棱锥形作为锥形槽30时,四棱锥形的顶点作为锥形槽30的底点,四棱锥形的底面作为锥形槽30的入口。此时可方便锥形槽30在管体20内壁上的排布。
[0034]锥形槽30上远离管体20入口的一条边与管体20的入口至出口方向垂直,从而保证
锥形槽30上至少有一个面完整的贴合在管体20的侧壁上,由于该槽为锥形槽30,因此从锥形槽30的底点至锥形槽30上远离管体20入口的一条边的两点连线后,会形成一个斜坡面40,冷媒在管体20内流动时,由于流速较高,压力较低,因此在锥形槽30底点产生的气泡会相液态冷媒汇聚,通过该斜坡面40,进一步提高了气泡的汇集效率。方便液态冷媒将气泡推出,增大气泡脱离管体20内表面的速度,即增大气泡脱离频率,提高气泡对周围流体的扰流效果。
[0035]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管体20上设置锥形槽30,方便冷媒在锥形槽30的底点换热后产生气泡。锥形槽30上远离管体20入口的一条边与管体20的入口至出口方向垂直,使得锥形槽30的一个面与冷媒流动方向一致,因而可以方便液态冷媒将气泡推出,增大气泡脱离管体20内表面的速度,即增大气泡脱离频率,提高气泡对周围流体的扰流效果。
[0036]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所述锥形槽30为四棱锥形。
[0037]具体的,锥形槽30为四棱锥形,当锥形槽30为四棱锥形时,四棱锥形的顶点为锥形槽30的底点。通过此种放置,当管体20外的热量较高,热量会优先在四棱锥形的底点产生气泡,随着气泡体积的变化,气泡会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换热管,其特征在于,包括管体,所述管体的内侧壁上设有至少一个扰流组件,所述扰流组件包括:设于所述管体的内侧壁上可使冷媒在其顶点处产生换热气泡的锥形槽,所述锥形槽上远离所述管体入口的一条边与所述管体的入口至出口方向垂直,以形成可方便所述气泡汇入所述冷媒中的斜坡面。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锥形槽为四棱锥形。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组件还包括:设于所述斜坡面上沿着管体入口至出口方向的末端用于分隔气泡的分隔件。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件为T形或O形。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件的高度为H3,1.5mm>H3>0.3mm...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海利劳逸桁卢杏斌岳清学武永强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