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俯卧位通气患者头面部保护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6299313 阅读:5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13 10:14
一种用于俯卧位通气患者头面部保护装置,包括第一空心管和第二空心管,第一空心管和第二空心管相互配合连接;第一空心管与第二空心管相连接的一端安装有额枕,第一空心管和第二空心管外表面均分别包裹有减压凝胶垫,第一空心管和第二空心管的中间位置上表面均分别开设有向内圈倾斜的梯形倾斜槽,梯形倾斜槽侧面安装有梯形插销,第一空心管和第二空心管的下表面均分别安装有口水槽,口水槽下方通过可伸缩调节支撑架连接有滑轨固定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能够有效预防患者头面部压疮发生,防止患者多余的分泌物和唾液造成交叉感染,预防口插管意外脱管,方便护理人员操作的同时确保患者一定程度上的舒适性。作的同时确保患者一定程度上的舒适性。作的同时确保患者一定程度上的舒适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俯卧位通气患者头面部保护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医用器材
,尤其涉及俯卧位通气面部保护,具体涉及一种用于俯卧位通气患者头面部保护装置。

技术介绍

[0002]近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传统的机械通气方式可能导致肺泡过度膨胀而引起损伤,甚至对于急性肺损伤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患者已受到伤害的肺泡造成二次损伤,目前已有不少研究证实俯卧位通气在降低肺损伤、改善氧合中的效果方面相对优于仰卧位通气,因此,俯卧位通气逐渐受到临床重视和应用。
[0003]对于俯卧位通气,ARDS的指南中C级推荐意见说俯卧位超过18h,能够有效改善气体交换。而长时间的俯卧位也易导致各类并发症的发生,如俯卧位时输注过多晶体液体可导致面部水肿和气道水肿,面部易发生压疮;并且可能由于面部的牵拉、挤压所致的缺血导致眶上神经、面神经、腭神经等神经的损伤;当护理不当时也可能出现角膜擦伤、眼眶水肿,严重甚至导致视力丧失等。目前临床常用俯卧位专用保护头面部保护装置因材质多为海绵及其类马桶圈头垫般简陋的设计不仅不能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反而导致患者口插管易滑脱,患者因口腔分泌物无法有效排出发生误吸及脏污床单或头垫造成交叉感染等意外。因此在长时间的俯卧位通气治疗时,除了护理人员专业的护理外,选择正确的器具辅助也尤为重要。
[0004]而目前临床常用俯卧位专用保护头面部保护装置多为海绵材质且不易贴合患者面部,在俯卧位通气治疗时对于防护压疮发生的作用并不明显,易造成患者头面部不同程度的皮肤损伤。并且目前临床常用俯卧位专用保护头面部保护装置未设置专门口插管固定槽,对于俯卧位通气时口插管的固定依旧是一个护理难点。并且在长时间俯卧位治疗过程中,由于患者体位和重力的作用因素,患者口腔及气道分泌物增多,易发生误吸,对于口腔溢出的分泌物在未及时清理的情况下容易脏污床单或头垫,沾湿口插管固定的胶布,对此不仅减少了患者的舒适度,还会导致口插管的脱出,对于海绵或其他不宜清洁材质的头垫来说也更容易导致交叉感染的发生。

技术实现思路

[0005]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俯卧位通气患者头面部保护装置,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在俯卧位通气治疗时有效预防患者头面部压疮发生,防止患者多余的分泌物和唾液造成交叉感染,预防口插管意外脱管,方便护理人员操作的同时确保患者一定程度上的舒适性。
[0006]为实现以上目的,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0007]一种用于俯卧位通气患者头面部保护装置,包括第一空心管和第二空心管,所述第一空心管和第二空心管均呈半圆环形结构且两端相互配合连接;所述第一空心管与第二空心管相连接的其中一端上表面固定安装有额枕,所述第一空心管和第二空心管外表面均
分别包裹有减压凝胶垫,所述第一空心管和第二空心管的中间位置上表面均分别开设有向内圈倾斜的梯形倾斜槽,所述梯形倾斜槽侧面安装有梯形插销,所述第一空心管和第二空心管的下表面均分别固定安装有口水槽,两个所述口水槽分别位于两个梯形倾斜槽的下方,所述口水槽下方通过托架固定连接可伸缩调节支撑架的一端,所述可伸缩调节支撑架的另一端固定安装有滑轨固定器。
[0008]优选地,所述第一空心管的内径大于第二空心管的外径,所述第一空心管和第二空心管的两端均分别设置有直线管结构,所述第二空心管的两端活动安装在第一空心管的两端内腔中,所述额枕的一端固定安装在第一空心管的外表面,所述额枕的另一端活动套接在第二空心管的外表面。
[0009]优选地,所述额枕为减压凝胶垫材质。
[0010]优选地,所述第一空心管和第二空心管的下表面均分别设置有两组倒梯形凹槽,所述口水槽的上表面两边设置有倒梯形凸块,所述倒梯形凸块与倒梯形凹槽相匹配。
[0011]优选地,所述滑轨固定器包括滑轨槽和连接件,所述连接件固定连接在滑轨槽上表面,所述滑轨槽下方开设有槽口,所述槽口侧面开设有螺纹孔,所述螺纹孔内螺纹连接有锁紧销;所述连接件中间水平开设有连接通孔,所述连接件上方通过螺纹连接有锁紧旋钮,所述锁紧旋钮的锁紧端穿过连接件且与连接通孔相配合,所述可伸缩调节支撑架的端部穿过连接通孔且通过锁紧旋钮锁紧固定。
[0012]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俯卧位通气患者头面部保护装置。具备以下有益效果:通过在第一空心管和第二空心管的中间位置开设梯形倾斜槽,并在梯形倾斜槽下方设置口水槽,从而不仅方便便固定口插管部分,预防口插管意外脱管;而且也方便引流口腔分泌物至口水槽内,以避免患者多余的分泌物和唾液脏污床单和头垫,继而造成交叉感染的问题;另外通过在第一空心管和第二空心管外表面包裹有减压凝胶垫以保证患者头面部压力性损伤发生,从而在方便护理人员操作的同时确保患者一定程度上的舒适性,并且材质易清洁。
附图说明
[001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0014]图1 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2 本技术的正视图结构示意图;
[0016]图3 本技术中滑轨固定器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中标号说明:
[0018]1、第一空心管;2、第二空心管;3、额枕;4、减压凝胶垫;5、梯形倾斜槽;6、梯形插销;7、口水槽;8、可伸缩调节支撑架;9、滑轨固定器;71、倒梯形凸块;91、滑轨槽;92、连接件;93、螺纹孔;94、锁紧销;95、连接通孔;96、锁紧旋钮。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中的附图,对本技术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0020]实施例一,如图1至图3所示,一种用于俯卧位通气患者头面部保护装置,包括第一空心管1和第二空心管2,第一空心管1和第二空心管2均呈半圆环形结构且两端相互配合连接;第一空心管1与第二空心管2相连接的其中一端上表面固定安装有额枕3,第一空心管1和第二空心管2外表面均分别包裹有减压凝胶垫4,第一空心管1和第二空心管2的中间位置上表面均分别开设有向内圈倾斜的梯形倾斜槽5,梯形倾斜槽5侧面安装有梯形插销6,第一空心管1和第二空心管2的下表面均分别固定安装有口水槽7,两个口水槽7分别位于两个梯形倾斜槽5的下方,口水槽7下方通过托架固定连接可伸缩调节支撑架8的一端,可伸缩调节支撑架8的另一端固定安装有滑轨固定器9。
[0021]工作原理:
[0022]在安装时,先将第一空心管1和第二空心管2的两端进行相互配合连接,再将口水槽7安装在两个梯形倾斜槽5的下方,并通过可伸缩调节支撑架8以根据不同患者不同情况对整个第一空心管1和第二空心管2的高度进行调节固定(可伸缩调节支撑架8为现有技术,故不再赘述),并通过滑轨固定器9对整个装置进行支撑固定,以防止装置移位,避免患者颈部拉伤,保证患者的安全性。
[0023]在使用时,通过在第一空心管1和第二空心管2的中间位置设置梯形倾斜槽5,并在梯形倾斜槽5下方设置口水槽7,从而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俯卧位通气患者头面部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空心管(1)和第二空心管(2),所述第一空心管(1)和第二空心管(2)均呈半圆环形结构且两端相互配合连接;所述第一空心管(1)与第二空心管(2)相连接的其中一端上表面固定安装有额枕(3),所述第一空心管(1)和第二空心管(2)外表面均分别包裹有减压凝胶垫(4),所述第一空心管(1)和第二空心管(2)的中间位置上表面均分别开设有向内圈倾斜的梯形倾斜槽(5),所述梯形倾斜槽(5)侧面安装有梯形插销(6),所述第一空心管(1)和第二空心管(2)的下表面均分别固定安装有口水槽(7),两个所述口水槽(7)分别位于两个梯形倾斜槽(5)的下方,所述口水槽(7)下方通过托架固定连接可伸缩调节支撑架(8)的一端,所述可伸缩调节支撑架(8)的另一端固定安装有滑轨固定器(9)。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俯卧位通气患者头面部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空心管(1)的内径大于第二空心管(2)的外径,所述第一空心管(1)和第二空心管(2)的两端均分别设置有直线管结构,所述第二空心管(2)的两端活动安装在第一空心管(1)的两端内腔中,所述额枕(3)的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蓉吴民玮樊雨嫣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