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河道清淤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6298863 阅读:5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13 10:1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河道清淤装置,涉及水利工程技术领域。包括:潜水泵的输出端通过输泥管与运泥船连接,还包括:至少两组清淤结构对称设置,其一端与潜水泵的输入端连接,清淤结构包括:主管的一端与潜水泵的输入端连接;多个支管均匀嵌设置在主管的侧壁上,且与主管接通;多个螺旋吸头均匀设在支管的周向,螺旋吸头为漏斗状,螺旋吸头直径小的一端与支管接通。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本装置设置了规则的管路,扩大了清淤的范围,其管路的形式可以根据河底地形设计,将河底进行无死角的覆盖。同时,利用螺旋吸头及螺旋状的肋条形成螺旋涡流,可将顽固的藻类淤积彻底吸出,同时防止淤积物在管内淤积堵塞。管内淤积堵塞。管内淤积堵塞。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河道清淤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水利工程
,具体涉及一种河道清淤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社会的进步,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环境问题中关于河道的环境治理问题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向。河道的环境治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河道中水污染的治理,另一重要的方面就是河道底部淤泥的清理。河道河床上会经常积攒大量的淤泥,这些淤泥会在沉淀之后积攒在河床上,淤泥会对整个河道的生态造成很严重的影响,使得河道液位上升,因此需要定期进行清洁,河道清淤疏浚涉及防洪排涝、农田灌溉,是关系民生福祉的重要工程。
[0003]现有的实用的河道清淤装置多种多样,适用范围广泛。目前,最主要的两种清淤方式为湿式和干式两种。湿式清淤是在河道中有河水存在的情况下,采用大型船舶等工程机械进行清淤的方式;干式清淤是将河水抽出之后,利于挖掘机等工程机械进行清淤的方式。湿式法适用于流域大、水量多的河道,干式法则适用于水量小的河道。对于大型河道在除淤时,都是利用大型机械设备来清理淤泥,其原理大多是使用潜水泵将淤泥从河底抽到指定处理地点,但是其抽吸时仅通过管口进行抽吸,对于一些顽固的藻类淤积,并不能彻底的吸出,还有可能会造成管内被藻类淤积堵塞的情况发生。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河道清淤装置,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不能完全将藻类淤积吸出,且抽吸时管内会被藻类淤积堵塞的问题。
[0005]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河道清淤装置,包括:潜水泵,其输出端通过输泥管与运泥船连接,还包括:
[0006]至少两组清淤结构,对称设置,其一端与潜水泵的输入端连接,所述清淤结构包括:主管,其一端与潜水泵的输入端连接;多个支管,均匀嵌设置在主管的侧壁上,且与主管接通;多个螺旋吸头,均匀设在支管的周向,所述螺旋吸头为漏斗状,所述螺旋吸头直径小的一端与支管接通。
[0007]优选地,所述支管为L型管,所述主管包括多个第一管,相邻两个第一管之间通过四通接口接通,将多个第一管组成一条水平的管体,位于两端的第一管一端与潜水泵的输入端连接,另一端设有三通接口,所述四通接口、三通接口的另外两个接口与L型管接通。
[0008]优选地,所述螺旋吸头、第一管、L型管的内壁设有多条螺旋状的肋条。
[0009]优选地,所述肋条呈五倍管径间隔设置。
[0010]优选地,所述第一管与潜水泵之间设有集水箱,所述集水箱的两侧设有连接管,所述连接管背离集水箱的一端与第一管一端通过法兰连接,所述集水箱在竖直方向上贯通开设有一通孔,所述潜水泵穿过通孔且潜水泵的输入端与集水箱接通。
[0011]优选地,所述通孔与潜水泵的泵体之间设有密封圈。
[0012]优选地,所述集水箱包括两个对称设置的壳体,两个所述壳体可拆卸连接。
[0013]优选地,两个所述壳体的可拆卸连接结构包括:
[0014]两组连接件,对称设置在两个壳体的相对一侧,所述连接件包括四个薄片,分别设置在壳体的四端,所述薄片上贯通设有螺纹孔;
[0015]四个螺栓,分别穿过两个壳体相对应的螺纹孔上,且与薄片固定。
[00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河道清淤装置,其有益效果是:
[0017]本装置用于清理河湖、渠道等静水区的浮游藻类以及河底淤泥。本装置设置了规则的管路,扩大了清淤的范围(其管路的形式可以根据河底地形设计,将河底进行无死角的覆盖,即可以进行小范围抽吸也可以进行大范围的抽吸),同时还在L型管上设置了螺旋吸头,抽吸时,螺旋吸头附近的水流、淤泥呈涡流状,扰动水流,可以更好地将顽固的藻类淤积彻底的吸出,同时,在呈涡流状被抽吸时,可以避免管内被藻类淤积堵塞的情况发生。此外,本装置还在螺旋吸头、以及用于输送的管道内设置了螺旋状的肋条,抽吸时可以在螺旋吸头周边产生抽吸漏斗区,增大抽吸范围,螺旋的肋条,可以有效引导水流流动形成涡流,防止淤积物在管内淤积堵塞。
附图说明
[00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9]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2为本专利技术集水箱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3为本专利技术清淤机构的局部示意图;
[0022]图4为本专利技术螺旋吸头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实验视图。
[0024]图中各个标号含义:1—输泥管,2—潜水泵,3—集水箱,5—第一管,7—螺旋吸头,8—肋条,31—连接管,51—三通接口,52—L型管,54—四通接口。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6]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河道清淤装置如图1所示,包括:潜水泵2,其输出端通过输泥管1与运泥船连接,吸出的藻类、污泥都输送到运泥船上,运泥船上有用于监测污泥含水量的装置,当污泥含水量到达阈值时再换范围抽吸,还包括:至少两组清淤结构对称设置,其一端与潜水泵2的输入端连接,所述清淤结构包括:主管的一端与潜水泵2的输入端连接;多个支管均匀设置在主管的侧壁上,且与主管接通;多个螺旋吸头7均匀嵌设在支管的周向,所述螺旋吸头7为漏斗状,所述螺旋吸头7直径小的一端与支管接通。本装置中,设置了
螺旋吸头7,首先增加了清淤的范围,同时,在启动潜水泵2后,淤泥从螺旋吸头7初被吸走至运泥船上,抽吸时,螺旋吸头7附近的水流、淤泥呈涡流状,扰动水流,可以更好地将顽固的藻类淤积彻底的吸出,抽吸时可以在螺旋吸头周边产生抽吸漏斗区,增大抽吸范围。同时,在呈涡流状被抽吸时,可以避免管内被藻类淤积堵塞的情况发生。如图5所示,为本装置实验图,本装置通常使用于“死水”,一般“死水”区的水体均呈现富营养化,微生物藻类以此繁殖,抽走淤泥的同时可以抽走部分水有利于新水流入。抽走的是带藻类的浑水,后续可以通过离心分离机等设备对藻类进行分离。
[0027]进一步的,如图4所示,所述螺旋吸头7、第一管5、L型管52的内壁设有多条螺旋状的肋条8。管内堵塞问题在于受重力影响,部分杂物在管内底部堆积,而螺旋的涡流为它提供了一个向上的力,打破了它的平衡状态,也就避免了堵塞的情况出现。设置螺旋状的肋条8,可以更好的形成涡流,螺旋的肋条,可以有效引导水流流动形成涡流,防止淤积物在管内淤积堵塞。
[0028]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管5与潜水泵2之间设有集水箱3,所述集水箱3的两侧设有连接管31,所述连接管31背离集水箱3的一端与第一管5一端通过法兰连接,所述集水箱3在竖直方向上贯通开设有一通孔,所述潜水泵2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河道清淤装置,包括:潜水泵(2),其输出端通过输泥管(1)与运泥船连接,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至少两组清淤结构,对称设置,其一端与潜水泵(2)的输入端连接,所述清淤结构包括:主管,其一端与潜水泵(2)的输入端连接;多个支管,均匀设置在主管的侧壁上,且与主管接通;多个螺旋吸头(7),均匀嵌设在支管的周向,所述螺旋吸头(7)为漏斗状,所述螺旋吸头(7)直径小的一端与支管接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河道清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管为L型管(52),所述主管包括多个第一管(5),相邻两个第一管(5)之间通过四通接口(53)接通,将多个第一管(5)组成一条水平的管体,位于两端的第一管(5)一端与潜水泵(2)的输入端连接,另一端设有三通接口(51),所述四通接口(53)、三通接口(51)的另外两个接口与L型管(52)接通。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河道清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旋吸头(7)、第一管(5)、L型管(52)的内壁设有多条螺旋状的肋条(8)。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河道清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肋条(8...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鹏涛张羽尚修堂沈小杙肖中兴忻颖博郝记豪刘威
申请(专利权)人: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