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翻转L型装线盘平台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296238 阅读:4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13 10:1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可翻转L型装线盘平台,其使得线盘的中心轴由水平变为垂直快捷可靠,降低了设备成本,且提高了翻转的安全性。其包括:底部框架,其中心设置有下凹坑洞,其还包括有一对长边、一对短边;L型平台,其包括第一支承板、第二支承板,第一支承板垂直于第二支承板设置,第一支承板的长度大于第二支承板的长度;升降机构;L型平台的第一支承板的靠近第二支承板的区域的两侧分别通过枢接轴连接长边的对应内壁,L型平台位于坑洞的面域内布置,坑洞的区域内还设置有升降机构,升降机构的输出端枢接第一支承板的背面对应位置,升降机构的底座枢接于坑洞的侧壁对应位置;第二支承板的面域大于待放置的线盘、底部木架平台的面域。底部木架平台的面域。底部木架平台的面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可翻转L型装线盘平台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线盘转运的
,具体为可翻转L型装线盘平台。

技术介绍

[0002]现有的线盘在绕线机上绕转完成后,其中心轴均水平设置,在实际过程中,需要将线盘转运至转轴垂直水平面布置,之后将线盘叠装设置,从而进行放置或转运;现有机构将线盘的中心轴水平变为垂直状态,其需要通过行车将线盘吊起然后再通过水平驱动设备将线盘翻转,其所需设备成本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可翻转L型装线盘平台,其使得线盘的中心轴由水平变为垂直快捷可靠,降低了设备成本,且提高了翻转的安全性。
[0004]可翻转L型装线盘平台,其特征在于,其包括:
[0005]底部框架,其中心设置有下凹坑洞,其还包括有一对长边、一对短边;
[0006]L型平台,其包括第一支承板、第二支承板,所述第一支承板垂直于所述第二支承板设置,所述第一支承板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支承板的长度;
[0007]升降机构;
[0008]所述L型平台的第一支承板的靠近第二支承板的区域的两侧分别通过枢接轴连接所述长边的对应内壁,所述L型平台位于所述坑洞的面域内布置,所述坑洞的区域内还设置有升降机构,所述升降机构的输出端枢接所述第一支承板的背面对应位置,所述升降机构的底座枢接于所述坑洞的侧壁对应位置;
[0009]所述第二支承板的面域大于待放置的线盘、底部木架平台的面域。
[0010]其进一步特征在于:
[0011]所述升降机构具体包括两组电动液压缸,所述电动液压缸的缸座分别枢接于坑洞的侧壁对应位置,所述电动液压缸的输出端分别枢接所述第一支承板的背面的对应侧位置,两组所述电动液压缸的输出端同步升降作业;
[0012]其还包括限位机构,所述限位机构布置于所述坑洞内,所述限位机构的柔性限位块朝向处于竖直状态的第一支承板的底部背面布置,确保第一支承板处于垂直状态后不能再翻转,确保线盘不会掉落;
[0013]所述第一支承板的宽度方向中心区域还设置有对位槽,其确保线盘整齐排列布置,保证后续工位的正常转运作业;
[0014]所述第二支承板处于水平状态下其底部支承于所述坑洞的对应区域的支承表面,确保线盘的受力支承可靠。
[0015]采用本专利技术后,初始状态下,第二支承板竖直布置、第一支承板水平布置,将底部木架平台平行于第二支承板推入第一支承板的正面区域,并将若干线盘的顺次水平状态叠装,其中最靠近底部木架平台的线盘贴合底部木架平台的支承面布置,之后驱动升降机构,
使得L型平台绕着枢接轴翻转,直至第二支承板水平布置、第一支承板竖直布置,此时线盘的中心轴由水平变为垂直,且线盘叠装布置、底部为底部木架平台,通过叉车叉出底部木架平台以及上部叠装的线盘,即可完成线盘的后续转运作业,后续升降机构复位带动L型平台复位,较原先行车吊装翻盘操作,操作简单,效率可大幅提升,且降低了设备成本;且其设备结构稳定,翻转时人员不接触设备及线盘,杜绝行车吊装时的线盘脱落造成物体打击风险,提升了安全性。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专利技术未翻转状态下的立体图;
[0017]图2为本专利技术处于翻转过程状态下的立体图;
[0018]图中序号所对应的名称如下:
[0019]底部框架10、坑洞11、长边12、短边13、L型平台20、第一支承板21、对位槽211、第二支承板22、升降机构30、电动液压缸31、线盘40、底部木架平台50、限位机构60、柔性限位块61。
具体实施方式
[0020]可翻转L型装线盘平台,见图1

图2,其包括底部框架10、L型平台20、升降机构30;
[0021]底部框架10的中心设置有下凹坑洞11,底部框架10的四周由一对长边12、一对短边13拼合而成;
[0022]L型平台20包括第一支承板21、第二支承板22,第一支承板21垂直于第二支承板22设置,第一支承板21的长度大于第二支承板22的长度;
[0023]L型平台20的第一支承板21的靠近第二支承板22的区域的两侧分别通过枢接轴连接长边12的对应内壁,L型平台20位于坑洞11的面域内布置,坑洞11的区域内还设置有升降机构30,升降机构30的输出端枢接第一支承板12的背面对应位置,升降机构30的底座枢接于坑洞11的侧壁对应位置;
[0024]第二支承板13的面域大于待放置的线盘40、底部木架平台50的面域。
[0025]具体实施时:升降机构30具体包括两组电动液压缸31,电动液压缸31的缸座分别枢接于坑洞11的侧壁对应位置,电动液压缸31的输出端分别枢接第一支承板12的背面的对应侧位置,两组电动液压缸31的输出端同步升降作业;
[0026]其还包括限位机构60,限位机构60布置于坑洞11内,限位机构60的柔性限位块61朝向处于竖直状态的第一支承板12的底部背面布置,确保第一支承板12处于垂直状态后不能再翻转,确保线盘不会掉落;
[0027]第一支承板12的宽度方向中心区域还设置有对位槽211,其确保线盘整齐排列布置,保证后续工位的正常转运作业;
[0028]第二支承板13处于水平状态下其底部支承于坑洞11的对应区域的支承表面,确保线盘的受力支承可靠。
[0029]具体实施时,L型平台20的第一支承板12、第二支承板13的宽度等于坑洞11的宽度,确保不会发生偏置情况。
[0030]第一支承板21的远离所述第二支承板22的一端设置有止挡折边212,止挡折边212
用于定位支承于对应短边13的上表面,确保水平状态稳定可靠。
[0031]其工作原理如下:初始状态下,第二支承板竖直布置、第一支承板水平布置,将底部木架平台平行于第二支承板推入第一支承板的正面区域,并将若干线盘的顺次水平状态叠装,其中最靠近底部木架平台的线盘贴合底部木架平台的支承面布置,之后驱动升降机构,使得L型平台绕着枢接轴翻转,直至第二支承板水平布置、第一支承板竖直布置,此时线盘的中心轴由水平变为垂直,且线盘叠装布置、底部为底部木架平台,通过叉车叉出底部木架平台以及上部叠装的线盘,即可完成线盘的后续转运作业,后续升降机构复位带动L型平台复位。
[0032]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专利技术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专利技术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专利技术。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专利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专利技术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0033]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可翻转L型装线盘平台,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底部框架,其中心设置有下凹坑洞,其还包括有一对长边、一对短边;L型平台,其包括第一支承板、第二支承板,所述第一支承板垂直于所述第二支承板设置,所述第一支承板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支承板的长度;升降机构;所述L型平台的第一支承板的靠近第二支承板的区域的两侧分别通过枢接轴连接所述长边的对应内壁,所述L型平台位于所述坑洞的面域内布置,所述坑洞的区域内还设置有升降机构,所述升降机构的输出端枢接所述第一支承板的背面对应位置,所述升降机构的底座枢接于所述坑洞的侧壁对应位置;所述第二支承板的面域大于待放置的线盘、底部木架平台的面域。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翻转L型装线盘平台,其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月峰张金成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宝兴电线电缆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