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物地下水稳压防浮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6293453 阅读:5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13 10:0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建筑物地下水稳压防浮系统包括底坑、排水管、外套管、压力感应系统,所述底坑位于建筑物的集水井底部,底坑内设置一条竖直的排水管,排水管下端管口开放,上端伸入集水井内并连接压力感应系统,排水管位于底坑内的管段外设置外套管,外套管外壁开孔,排水管与外套管之间填充碎石子,外套管外填充鹅卵石,集水井施工浇筑混凝土将排水管包裹在内,所述压力感应系统包括压力传感器和阀门,压力传感器监测排水管内压力并控制阀门的开启和关闭。本发明专利技术实时监测地下水压力,并能够及时通过集水井排水,确保地下水压力正常,避免造成建筑物地下室底板上浮开裂。免造成建筑物地下室底板上浮开裂。免造成建筑物地下室底板上浮开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建筑物地下水稳压防浮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设施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建筑物地下水稳压防浮系统。

技术介绍

[0002]随着城市经济发展,人口密度增长,越来越多的超高层建筑拔地而起。为保障人们的生活需求,在楼房高度上升的同时,对地下空间的扩展和利用也成为主要趋势,现今超高层建筑的地下室普遍具有大面积、大跨度、大深度的特点,底板标高常位于地表以下十几甚至二十米以上。根据调研及资料研究,超高层建筑地下室普遍存在因地表水渗入等原因使地下水位上升,底板受到水压力增大导致底板上浮开裂的质量隐患,且本市多个建筑工地已出现过不同程度的底板上浮质量事故,后期修补困难,严重影响了建筑使用。
[0003]根据前期调研,导致底板上浮的原因主要为以下几点:1、地下室面积大、跨度大,且为满足不同的使用需求,导致地下室各区域设计结构强度差异大,局部结构强度不足,抗浮力差;2、地下室回填完毕后,回填土厚度较大,持续强降雨后渗入回填土形成饱和液态,导致地下室周边含水量剧增,对地下室底板形成巨大水压力,导致局部薄弱处上浮开裂;3、未做好施工过程中降水,地下室周边回填完成后,主体结构完成后过早停止了基坑降排水,回填土无法隔绝地表水,导致持续降雨等情况后周边水压大出现上浮。
[0004]由此可见,如何能创设一种建筑物地下水稳压防浮系统,实属当前重要研发课题之一。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建筑物地下水稳压防浮系统,使其能够监测地下水压力并及时通过集水井排水,避免因地下水压过大引起的底板上浮或开裂的问题,从而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
[000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建筑物地下水稳压防浮系统,包括底坑、排水管、外套管、压力感应系统,所述底坑位于建筑物的集水井底部,底坑内设置一条竖直的排水管,排水管下端管口开放,上端伸入集水井内并连接压力感应系统,排水管位于底坑内的管段外设置外套管,外套管外壁开孔,排水管与外套管之间填充碎石子,外套管外填充鹅卵石,集水井施工浇筑混凝土将排水管包裹在内,所述压力感应系统包括压力传感器和阀门,压力传感器监测排水管内压力并控制阀门的开启和关闭。
[0007]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改进,所述排水管的上端管口与压力感应系统之间设有90
°
弯头。
[0008]进一步地,所述压力感应系统与建筑物的日常监测系统信号连接,用于将地下水压力参数传输至建筑物的日常监测系统。
[0009]进一步地,所述底坑上方与集水井之间设有胶泥垫层。
[0010]进一步地,所述排水管包裹在集水井混凝土内部的管段外侧,焊接有水平设置的止水钢板。
[0011]进一步地,所述止水钢板呈矩形,宽度为15cm,厚度为3mm。
[0012]进一步地,所述外套管的外部包裹有无纺布及密目网。
[0013]进一步地,所述排水管采用DN150热镀锌钢管,所述外套管采用DN350热镀锌套管。
[0014]进一步地,所述碎石子的粒径为10~20mm,所述鹅卵石的粒径为50~100mm。
[0015]进一步地,所述底坑的深度为1m,宽度与集水井宽度相同。
[0016]采用这样的设计后,本专利技术至少具有以下优点:1、通过压力感应系统监测地下水压力,在压力超过预设值时,开启阀门将水排至集水井,避免地下水压过大造成建筑物地下室底板上浮开裂;2、压力感应系统的数据接入建筑物的日常日常监测系统,反应及时并便于统筹调控;3、材料成本低廉,方便取材,可操作性强,适用性广。
附图说明
[0017]上述仅是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手段,以下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0018]图1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建筑物地下水稳压防浮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19]附图标记说明:1、集水井;2、底坑;3、排水管;4、外套管;5、碎石子;6、鹅卵石;7、无纺布及密目网; 8、胶泥垫层;9、止水钢板;10、压力感应系统。
具体实施方式
[0020]请参阅图1,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建筑物地下水稳压防浮系统,包括底坑2、排水管3、外套管4和压力感应系统10。
[0021]所述底坑2位于建筑物的集水井1底部,在集水井1底部垫层标高再向下深挖1m,形成底坑2,底坑2的宽度与集水井1宽度相等。
[0022]在本专利技术优选的实施例中,集水井1底部与底坑2之间设置胶泥垫层8,用于防止在施工集水井1时,浇筑的混凝土渗入至鹅卵石6缝隙中,影响渗水效果。
[0023]所述底坑2内设置一条竖直的排水管3,排水管3下端管口开放,上端伸入集水井1内。排水管3位于底坑1内的管段外设置外套管4,排水管3上端管口连接90
°
弯头后,再连接压力感应系统10。集水井1施工浇筑混凝土将排水管3包裹在内。
[0024]在本专利技术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排水管3包裹在集水井1混凝土内部的管段外侧焊接有水平设置的止水钢板9,所述止水钢板9呈矩形,宽度为15cm,厚度为3mm,用于防止排水管3外壁与混凝土之间的缝隙处渗水。
[0025]所述外套管4外壁开孔,并在外套管4的外部包裹无纺布及密目网7,用于过滤泥沙。排水管3与外套管4之间填充碎石子5,外套管4外填充鹅卵石6。
[0026]优选的,所述排水管3采用DN150热镀锌钢管,外套管采用DN350热镀锌套管,碎石子的粒径为10~20mm,鹅卵石的粒径为50~100mm。
[0027]所述压力感应系统10包括压力传感器和阀门,压力传感器监测排水管3内压力,当地下水压大于预设值时,控制开启阀门,将地下水排至集水井1内,在地下水压小于预设值时,阀门处于关闭状态。同时,压力感应系统10还接入至建筑物的日常监测系统,通过信号
连接将数据传输至日常监测系统内,便于工作人员及时反应以及统筹调控。
[0028]本专利技术在使用时,地下水依次经鹅卵石6的缝隙、外套管4外壁的孔、碎石子5的缝隙渗入至排水管3内,并在排水管3中形成水压。压力感应系统10则实时监测地下水压,当压力大于预设值,则开启阀门通过集水井1排水,确保地下水压处于正常的范围。
[0029]以上所述,仅是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专利技术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利用上述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做出些许简单修改、等同变化或修饰,均落在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内。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建筑物地下水稳压防浮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坑、排水管、外套管、压力感应系统,所述底坑位于建筑物的集水井底部,底坑内设置一条竖直的排水管,排水管下端管口开放,上端伸入集水井内并连接压力感应系统,排水管位于底坑内的管段外设置外套管,外套管外壁开孔,排水管与外套管之间填充碎石子,外套管外填充鹅卵石,集水井施工浇筑混凝土将排水管包裹在内,所述压力感应系统包括压力传感器和阀门,压力传感器监测排水管内压力并控制阀门的开启和关闭。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物地下水稳压防浮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管的上端管口与压力感应系统之间设有90
°
弯头。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物地下水稳压防浮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力感应系统与建筑物的日常监测系统信号连接,用于将地下水压力参数传输至建筑物的日常监测系统。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物地下水稳压防浮系统,其特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秦卿乔会丹王鹏关世超陈飞陈天成陈冬张威刘余勇赵家锐唐展魏祺余垒耿嘉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