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囊式降水井套管、降水井节点处基础的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6248638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07 09: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气囊式降水井套管、降水井节点处基础的施工方法,该气囊式降水井套管,包括:环状主气囊,所述环状主气囊为倒置的圆台形状的环状体;环状副气囊,为与所述环状主气囊连通的多个,等间隔环绕分布设置在所述环状主气囊的外围;拉环,设置在所述环状主气囊的内壁上;进气阀,设置在所述环状主气囊上;排气阀,设置在所述环状主气囊上。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气囊式降水井套管自重小,便于搬运、运输成本低;具有止水功能,降低了渗漏风险;发生倾倒时不会对出现打击事故,提高了施工安全;对降水井节点处进行基础施工时,与后期的混凝土咬合性好;可回收循环再利用,降低了工程成本,还具有节能环保的效果。节能环保的效果。节能环保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气囊式降水井套管、降水井节点处基础的施工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工程
,特别涉及一种气囊式降水井套管、降水井节点处基础的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现有基础筏板内降水井套管一般采用钢制止水套管;但随着高层建筑的普及,基础筏板设计厚度普遍在0.9米至2米,甚至超过2米,如此便存在如下问题:
[0003](1)、钢制止水套管密度大(7.85g/cm3),自重大,人工搬运不便,需要机械辅助。
[0004](2)、钢制止水套管的长细比大,自稳定性差,易倾倒发生物体打击事故。
[0005](3)、钢制止水套管的线膨胀系数与混凝土相近,但由于止水的表面较为光滑,其与混凝土粘结性较差,止水依赖止水翼环,焊缝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止水效果,现场焊接又增加了焊接质量的不确定性。
[0006](4)、降水井套管内二次浇筑的封堵混凝土与原混凝土结构咬合性差,在后期施加荷载后,易在面层形成反射裂缝。
[0007](5)钢制止水套管作为基础筏板的一部分,无法回收利用,施工成本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8]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了一种气囊式降水井套管、降水井节点处基础的施工方法,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0009]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气囊式降水井套管,包括:
[0010]环状主气囊,所述环状主气囊为倒置的圆台形状的环状体;
[0011]环状副气囊,为与所述环状主气囊连通的多个,等间隔环绕分布设置在所述环状主气囊的外围;
[0012]拉环,设置在所述环状主气囊的内壁上;
[0013]进气阀,设置在所述环状主气囊上;
[0014]排气阀,设置在所述环状主气囊上。
[0015]进一步地,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气囊式降水井套管,还包括:
[0016]环状凹槽,环绕设置在所述环状主气囊下端的外围。
[0017]进一步地,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气囊式降水井套管,所述环状副气囊的截面形状为梯形锯齿状。
[0018]进一步地,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气囊式降水井套管,所述拉环为对称设置在所述环状主气囊的内壁上的多个。
[0019]进一步地,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气囊式降水井套管,所述拉环设置在与所述环状副气囊位置相对应的所述环状主气囊的内壁上。
[0020]进一步地,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气囊式降水井套管,所述进气阀和排气阀分别设置在所述环状主气囊的上端面上。
[0021]进一步地,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气囊式降水井套管,所述环状主气囊和所述环状副气囊均为聚氯乙烯或者高密度聚乙烯材质构成的充放气气囊。
[0022]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另一种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降水井节点处基础的施工方法,包括:
[0023]在降水井节点处施工基础垫层,并在降水井外围的基础垫层上预埋金属套环;
[0024]将上述的气囊式降水井套管通过打开进气阀、关闭排气阀进行充气之后,关闭进气阀将气囊式降水井套管设置在降水井外围的金属套环上;
[0025]在降水井节点处的基础垫层上施工防水层;
[0026]在防水层上施工保护层;
[0027]在保护层上施工基础筏板;
[0028]通过打开排气阀对降水井节点处的气囊式降水井套管进行排气;
[0029]通过拉环将排气之后的气囊式降水井套管从降水井节点处的基础筏板内取出回收;
[0030]对降水井进行填充;
[0031]覆盖降水井的洞口在金属套环上焊接封堵钢板;
[0032]在取出气囊式降水井套管之后的基础筏板上形成的筏板洞口内浇筑强度等级高一级的混凝土对筏板洞口进行回填混凝土形成完整的基础筏板。
[0033]进一步地,本专利技术提供的降水井节点处基础的施工方法,还包括:
[0034]在保护层上施工基础筏板之前,在气囊式降水井套管的环状凹槽内设置金属箍。
[0035]进一步地,本专利技术提供的降水井节点处基础的施工方法,所述防水层延伸至所述气囊式降水井套管的外围至其上的环状凹槽处。。
[003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
[0037](1)、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气囊式降水井套管、降水井节点处基础的施工方法,气囊式降水井套管可以代替钢制止水套管使用,对气囊式降水井套管具有自重小,便于搬运,不需要机械辅助搬运,通过充气、放气方便了运输,降低其运输成本。
[0038](2)、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气囊式降水井套管、降水井节点处基础的施工方法,气囊式降水井套管整体呈倒置的圆台形状的环状体,由于其整体自重较轻,发生倾倒时不会对出现打击事故,提高了施工安全。
[0039](3)、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气囊式降水井套管、降水井节点处基础的施工方法,气囊式降水井套管在环状主气囊的外围设置有等间隔分布的环状副气囊,浇筑混凝土施工基础筏板后,则在取出气囊式降水井套管之后的基础筏板上形成的筏板洞口呈倒置的圆台形状并且具有与环状副气囊相匹配的环状凹槽,在对筏板洞口浇筑强度等级高的混凝土形成完整的基础筏板后,基础筏板前后期施工的混凝土的交界处的咬合性好,在基础筏板的面层不易产生裂缝,提高了基础筏板的施工质量。
[0040](4)、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气囊式降水井套管、降水井节点处基础的施工方法,通过在环状主气囊的外围设置有等间隔分布的环状副气囊,能够提高降水井节点处由下至上的止水效果,降低了地下水渗漏的风险。另一方面,封堵钢板对填充后的降水井进行封堵也降低了地下水渗漏的风险。
[0041](5)、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气囊式降水井套管、降水井节点处基础的施工方法,使用后,可
回收循环再利用,不仅降低了工程成本,还具有节能环保的效果。
[0042](6)、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气囊式降水井套管、降水井节点处基础的施工方法,通过拉环方便了气囊式降水井套管的安装与拆卸。
附图说明
[0043]图1是气囊式降水井套管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44]图2至图5是降水井节点处基础的施工方法的过程结构示意图;
[0045]图中所示:
[0046]100、气囊式降水井套管,110、环状主气囊,120、环状副气囊,130、拉环,140、进气阀,150、排气阀,160、环状凹槽;
[0047]200、土体;
[0048]300、降水井;
[0049]400、基础;
[0050]410、基础垫层;
[0051]420、防水层;
[0052]430、保护层;
[0053]440、基础筏板;
[0054]450、回填混凝土;
[0055]500、金属套环;
[0056]600、金属箍;
[0057]700、封堵钢板;
[0058]800、筏板洞口。
具体实施方式
[0059]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详细描述:根据下面说明,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和特征将更清楚。需说明的是,附图均采用非常简化的形式且均使用非精准的比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气囊式降水井套管,其特征在于,包括:环状主气囊,所述环状主气囊为倒置的圆台形状的环状体;环状副气囊,为与所述环状主气囊连通的多个,等间隔环绕分布设置在所述环状主气囊的外围;拉环,设置在所述环状主气囊的内壁上;进气阀,设置在所述环状主气囊上;排气阀,设置在所述环状主气囊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囊式降水井套管,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环状凹槽,环绕设置在所述环状主气囊下端的外围。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囊式降水井套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环状副气囊的截面形状为梯形锯齿状。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囊式降水井套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拉环为对称设置在所述环状主气囊的内壁上的多个。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囊式降水井套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拉环设置在与所述环状副气囊位置相对应的所述环状主气囊的内壁上。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囊式降水井套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阀和排气阀分别设置在所述环状主气囊的上端面上。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囊式降水井套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环状主气囊和所述环状副气囊均为聚氯乙烯或者高密度聚乙烯材质构成的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平冬冬申晨岗施杨钱思源叶磊李伟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建工一建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