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优化带内回波的介质滤波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292481 阅读:4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13 10:05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可优化带内回波的介质滤波器,包括由固态介电材料制成的本体以及开设于所述本体内的多个谐振腔,所述本体外表面涂覆有第一导电层,所述本体的电极面的两端分别形成有电极接触面,所述电极面与电路面相邻,两所述电极接触面分别延伸至所述电路面,首尾所述谐振腔的外侧分别形成有输入输出耦合孔,两所述输入输出耦合孔分别位于所述电路面上两所述电极接触面,所述输入输出耦合孔内部形成有连接于所述电极接触面的第二导电层,首尾所述谐振腔的的内部形成有第三导电层。本发明专利技术可以解决一类宽频带介质滤波器因抽头耦合偏弱导致的带内回波指标差的问题,以此改善了滤波器的整体性能。了滤波器的整体性能。了滤波器的整体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优化带内回波的介质滤波器


[0001]本申请属于通信
,特别是涉及一种可优化带内回波的介质滤波器。

技术介绍

[0002]连体式介质滤波器是在一个独块介质上依次开设N(N≥2)个谐振通孔,介质表面由电极面、电路面(开路面)和短路面组成,其介质表面及谐振通孔内均有一定的银层包覆。电极面由输入输出电极银层及接地银层组成,该电极与电路面的电极相连构成输入输出端口,输入输出端口银层与电路面上首尾谐振腔银层之间形成耦合电容,俗称抽头耦合,信号通过该抽头耦合可以进入滤波器实现滤波功能,滤波器的抽头耦合强弱直接影响了介质滤波器带内回波的好坏。
[0003]图1是一款5腔结构的介质滤波器的仿真图,该滤波器的中心频率—5500MHz,带宽—700MHz,电极面的阻焊槽设计成了U形的结构,输入输出端口与首尾腔之间设计成交齿状以最大化抽头耦合电容,通过仿真优化可以看出带内回波指标绝对值只有5dB左右,效果较差,如在现有设计的基础上继续做优化已相当困难。
[0004]对于此类体积较小通带较宽的介质滤波器采用常规结构设计,因电路面可设计的银块面积较小,该结构的抽头耦合强弱主要是由输入输出端口银层与首尾谐振腔银层之间的距离及银层面积有直接的关联,滤波器需要的抽头耦合强弱同滤波器的通带宽窄成正比。另外介质滤波器受加工工艺及功率等要求的限制,介质滤波器的输入输出端口银层与首尾腔银层之间距离不能设计的过小,一般建议≥0.1mm,具体尺寸建议以客户的功率要求而定,过小的银层间距设计会有可靠性的风险。

技术实现思路
r/>[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优化带内回波的介质滤波器,可以解决一类宽频带介质滤波器因抽头耦合偏弱导致的带内回波指标差的问题,以此改善了滤波器的整体性能。
[0006]带内回波是衡量滤波器通带内信号是否良好匹配传输的一项主要指标,带内回波指标的好坏还直接影响通带内的插入损耗及带内平坦度。
[000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8]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可优化带内回波的介质滤波器,包括由固态介电材料制成的本体以及开设于所述本体内的多个谐振腔,所述本体外表面涂覆有第一导电层,所述本体的电极面的两端分别形成有电极接触面,所述电极面与电路面相邻,两所述电极接触面分别延伸至所述电路面,首尾所述谐振腔的外侧分别形成有输入输出耦合孔,两所述输入输出耦合孔分别位于所述电路面上两所述电极接触面,所述输入输出耦合孔内部形成有连接于所述电极接触面的第二导电层,首尾所述谐振腔的的内部形成有第三导电层,所述第三导电层延伸至所述本体的短路面形成有第四导电层,所述第三导电层延伸至所述电路面并连接于所述第一导电层,所述第四导电层的外侧形成有与所述第一导电层间隔开的阻焊
槽。
[0009]优选的,在上述的可优化带内回波的介质滤波器中,所述谐振腔设置有多个。
[0010]优选的,在上述的可优化带内回波的介质滤波器中,所述电极面的两端分别通过去导电层形成U形裸露面,该U形裸露面与所述电极面的一个边缘之间围成所述电极接触面。
[0011]优选的,在上述的可优化带内回波的介质滤波器中,所述U形裸露面的一个侧边为所述电极面的另一个边缘。
[0012]优选的,在上述的可优化带内回波的介质滤波器中,所述固态介电材料为陶瓷。
[0013]优选的,在上述的可优化带内回波的介质滤波器中,所述第四导电层为圆环形或矩形,所述阻焊槽形状与所述第四导电层相同。
[0014]优选的,在上述的可优化带内回波的介质滤波器中,所述谐振腔与所述输入输出耦合孔为圆形、矩形或其他多边形。
[00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通过在原有结构基础上两侧各增加一个通孔作为信号的输入输出耦合孔,该耦合孔的银层与底部电路面的电极相连做短路处理,与首尾谐振腔的银层之间形成抽头耦合电容,该耦合电容的大小与两银层之间的间距有关;两侧输入输出耦合孔与首尾谐振腔之间的设计距离也直接影响了该耦合电容的大小,考虑到介质本体的可加工性(孔距不能过小影响介质的加工),输入输出通孔与首尾谐振通孔的间距可以通过仿真得出最小距离,前端电路面上的首尾谐振腔银层需分别与上表面、侧面及底面相连做短路处理。
[0016]该结构的首尾谐振腔的电路银层需设计在后端短路面上,即前端位置电路面的平行面上并做开路处理(阻焊槽把短路面的首尾谐振腔银层与接地银层相阻隔的方式),滤波器后端的首尾谐振腔银层可设计成圆环形或矩形,与之对应的阻焊槽也可设计成圆环形或矩形。首尾谐振腔银层的大小直接影响了首尾腔的频率,通过仿真可以得出当后端首尾谐振腔阻焊槽宽度尺寸不变,谐振腔银层增大时,频率会降低;阻焊槽的宽度尺寸也会影响首尾腔的频率,通过仿真可以得出当后端首尾谐振腔的银层大小不变,阻焊槽宽度增大时,频率会升高。
附图说明
[00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8]图1所示为
技术介绍
中的仿真图;
[0019]图2所示为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例中可优化带内回波的介质滤波器的立体图;
[0020]图3所示为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例中可优化带内回波的介质滤波器的另一视角下的立体图;
[0021]图4所示为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例的仿真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3]下面我们以一款5腔结构的介质滤波器举例说明,该滤波器的中心频率—5500MHz,带宽—700MHz,与常规方案的指标设定保持一致,电极面的阻焊槽设计成了U形的结构,通过仿真调整,见图4,介质滤波器的带内回波指标可以调整到较优的状态,从该实例中可以看出新方案设计的介质滤波器带内回波绝对值从常规方案的5dB可调整到20dB左右,较大程度的提高了滤波器的性能指标。
[0024]参图2

3所示,可优化带内回波的介质滤波器,包括由固态介电材料制成的本体100以及开设于本体100内的多个谐振腔101,本体100外表面涂覆有第一导电层102,本体100的电极面103的两端分别形成有电极接触面104,电极面103与电路面105相邻,两电极接触面104分别延伸至电路面105,首尾谐振腔101的外侧分别形成有输入输出耦合孔106,两输入输出耦合孔106分别位于电路面105上两电极接触面104,输入输出耦合孔106内部形成有连接于电极接触面104的第二导电层,首尾谐振腔101的的内部形成有第三导电层,第三导电层延伸至本体1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优化带内回波的介质滤波器,包括由固态介电材料制成的本体以及开设于所述本体内的多个谐振腔,所述本体外表面涂覆有第一导电层,所述本体的电极面的两端分别形成有电极接触面,所述电极面与电路面相邻,两所述电极接触面分别延伸至所述电路面,其特征在于,首尾所述谐振腔的外侧分别形成有输入输出耦合孔,两所述输入输出耦合孔分别位于所述电路面上两所述电极接触面,所述输入输出耦合孔内部形成有连接于所述电极接触面的第二导电层,首尾所述谐振腔的的内部形成有第三导电层,所述第三导电层延伸至所述本体的短路面形成有第四导电层,所述第三导电层延伸至所述电路面并连接于所述第一导电层,所述第四导电层的外侧形成有与所述第一导电层间隔开的阻焊槽。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优化带内回波的介质滤波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琦何胜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灿勤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