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能源汽车充电用电线可调接电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6270659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07 10:1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接电装置,尤其涉及一种新能源汽车充电用电线可调接电装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能够调节充电装置的高度,防止小孩误触导致事故发生,且能够对电线的长度进行调节的新能源汽车充电用电线可调接电装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这样一种新能源汽车充电用电线可调接电装置,包括:固定轴,固定轴中部转动式设置有压板;第一连接杆,压板后侧壁设置有第一连接杆;第二连接杆,第一连接杆中部设置有第二连接杆。操作人员操作新能源汽车开至压板顶部,压板受到重力向下转动带动第二连接杆垂直向下移动使固定架带动保护外壳向下滑动,工作人员转动转盘收线柱将电线放松,操作人员将电插头插至新能源汽车接电处进行充电。将电插头插至新能源汽车接电处进行充电。将电插头插至新能源汽车接电处进行充电。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能源汽车充电用电线可调接电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接电装置,尤其涉及一种新能源汽车充电用电线可调接电装置。

技术介绍

[0002]新能源汽车包括:纯电动汽车、增程式电动汽车、燃料电池电动汽车和氢发动机汽车等,新能源汽车以节能减排、环保无污染等众多优点逐渐取代传统汽车而被广泛使用,充电桩是一种为新能源汽车充电的载体。
[0003]现有的新能源汽车充电通常是采用充电桩进行充电,充电桩安装于小区停车区地面,因充电桩的高度较低,一些小孩容易因为好奇触碰充电桩的插头和电线等位置,若发生漏电现象,比较容易发生安全事故,进而造成不可挽回的意外,且有些充电桩的电线长度不能够进行调节,当插头距离新能源汽车充电处位置较远时,需要对新能源汽车的位置进行调节,操作较为繁琐,因此需要设计一种能够调节充电装置的高度,防止小孩误触导致事故发生,且能够对电线的长度进行调节的新能源汽车充电用电线可调接电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充电桩的高度较低,一些小孩容易因为好奇触碰充电桩的插头和电线等位置,若发生漏电现象,比较容易发生安全事故,进而造成不可挽回的意外,且有些充电桩的电线长度不能够进行调节,当插头距离新能源汽车充电处位置较远时,需要对新能源汽车的位置进行调节,操作较为繁琐的不足,提供一种新能源汽车充电用电线可调接电装置,能够调节充电装置的高度,防止小孩误触导致事故发生,且能够对电线的长度进行调节。
[0005]技术方案是:一种新能源汽车充电用电线可调接电装置,包括:固定轴,固定轴中部转动式设置有压板;第一连接杆,压板后侧壁设置有第一连接杆;第二连接杆,第一连接杆中部设置有第二连接杆;固定架,第二连接杆上部设置有固定架;导向杆,固定架的左右两侧均滑动式设置有导向杆;固定块,两个导向杆顶部之间设置有固定块;保护外壳,两个导向杆上部与固定架顶部之间设置有保护外壳;第一转轴,保护外壳右侧中心位置转动式设置有第一转轴;转盘,第一转轴右侧设置有转盘;固定环,第一转轴右部设置有固定环;接线环,第一转轴左部设置有接线环,接线环通过线路与充电桩电源连接;收线柱,第一转轴左侧设置有收线柱;电线,收线柱外侧绕有电线,电线的一端与接线环连接;电插头,电线前端设置有电插头。
[0006]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二转轴,保护外壳后侧壁下部设置有第二转轴;滑杆,保护外壳顶部后侧滑动式设置有滑杆;通风后盖,第二转轴中部转动式设置有通风后盖,滑杆与通风后盖顶部滑动式配合。
[0007]进一步地,还包括:弹性件,两个导向杆上部均套接有弹性件,两个弹性件的一端分别与保护外壳内侧顶部后侧左右两侧接触,两个弹性件的另一端分别与两个导向杆的上
部连接。
[0008]进一步地,压板顶部设置有防滑垫。
[0009]进一步地,转盘右侧壁偏心位置设置有握杆。
[0010]进一步地,两个导向杆上部均设置有限位块。
[0011]本技术具有以下优点:1、操作人员操作新能源汽车开至压板顶部,压板受到重力向下转动带动第二连接杆垂直向下移动使固定架带动保护外壳向下滑动,工作人员转动转盘收线柱将电线放松,操作人员将电插头插至新能源汽车接电处进行充电。
[0012]2、操作人员将滑杆向上滑动,操作人员将通风后盖向后转动打开,操作人员对电线的使用情况进行检修,检修完成后,操作人员将通风后盖向前转动关闭,操作人员将滑杆向下滑动复位。
[0013]3、操作人员操作新能源汽车开至压板顶部,压板受到新能源汽车的重力向下转动时,固定架带动保护外壳向下滑动,两个弹性件受到挤压发生形变,操作人员转动转盘使电线放松,操作人员将电插头插至新能源前侧接电处。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技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5]图2为本技术的第一种部分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6]图3为本技术的第二种部分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7]图4为本技术的第一种部分立体剖视结构示意图。
[0018]图5为本技术的第二种部分立体剖视结构示意图。
[0019]附图标号:1_固定轴,2_压板,3_第一连接杆,4_第二连接杆,5_固定架,6_导向杆,7_固定块,8_保护外壳,9_转盘,10_第一转轴,11_固定环,12_接线环,13_收线柱,14_电线,15_电插头,16_通风后盖,17_滑杆,18_第二转轴,19_弹性件。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0021]实施例1
[0022]一种新能源汽车充电用电线可调接电装置,参阅图1

5所示,包括有固定轴1、压板2、第一连接杆3、第二连接杆4、固定架5、导向杆6、固定块7、保护外壳8、转盘9、第一转轴10、固定环11、接线环12、收线柱13、电线14和电插头15,固定轴1中部转动式设置有压板2,压板2顶部设置有防滑垫,防止雨天进行充电时汽车发生打滑导致事故,压板2后侧壁设置有第一连接杆3,第一连接杆3中部转动式设置有第二连接杆4,第二连接杆4上部转动式设置有固定架5,固定架5的左右两侧均滑动式设置有导向杆6,两个导向杆6上部均设置有限位块,防止保护外壳8向下滑动距离较远,两个导向杆6顶部之间通过焊接的方式设置有固定块7,两个导向杆6上部与固定架5顶部之间设置有保护外壳8,保护外壳8与两个导向杆6滑动连接,保护外壳8右侧中心位置转动式设置有第一转轴10,第一转轴10右侧通过焊接的方式设置有转盘9,转盘9右侧壁偏心位置设置有握杆,方便工作人员对电线14进行收紧,第一转轴
10右部通过螺栓连接的方式设置有固定环11,第一转轴10左部设置有接线环12,接线环12通过线路与充电桩电源连接,第一转轴10左侧设置有收线柱13,收线柱13外侧绕有电线14,电线14的一端与接线环12连接,电线14前端设置有电插头15。
[0023]首先将本装置安装在充电桩旁,且导向杆6固定在地面上,固定轴1放置在地面上;当需要对新能源汽车进行充电时,操作人员操作新能源汽车开至压板2顶部,压板2受到新能源汽车的重力向下转动,压板2带动第二连接杆4向下移动,第二连接杆4带动固定架5通过两个导向杆6的导向作用向下滑动,固定架5带动保护外壳8向下滑动,当压板2与地面接触不再向下滑动,随后工作人员转动转盘9,转盘9带动第一转轴10转动,进而第一转轴10带动收线柱13将电线14放松,工作人员启动充电桩,电源通过接线环12通入电线14中,随后操作人员将电插头15插至新能源汽车接电处进行充电,充电完成后,操作人员关闭充电桩,随后操作人员将电插头15从新能源汽车接电处拔下,操作人员反向转动转盘9使收线柱13将电线14收紧,进而使电线14带动电插头15收起,操作人员操作新能源汽车从压板2顶部离开,压板2顶部的重力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能源汽车充电用电线可调接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轴(1),固定轴(1)中部转动式设置有压板(2);第一连接杆(3),压板(2)后侧壁设置有第一连接杆(3);第二连接杆(4),第一连接杆(3)中部设置有第二连接杆(4);固定架(5),第二连接杆(4)上部设置有固定架(5);导向杆(6),固定架(5)的左右两侧均滑动式设置有导向杆(6);固定块(7),两个导向杆(6)顶部之间设置有固定块(7);保护外壳(8),两个导向杆(6)上部与固定架(5)顶部之间设置有保护外壳(8);第一转轴(10),保护外壳(8)右侧中心位置转动式设置有第一转轴(10);转盘(9),第一转轴(10)右侧设置有转盘(9);固定环(11),第一转轴(10)右部设置有固定环(11);接线环(12),第一转轴(10)左部设置有接线环(12),接线环(12)通过线路与充电桩电源连接;收线柱(13),第一转轴(10)左侧设置有收线柱(13);电线(14),收线柱(13)外侧绕有电线(14),电线(14)的一端与接线环(12)连接;电插头(15),电线(14)前端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九待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柏衡汽车贸易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