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高寒区高陡边坡生态修复的集雨面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6269674 阅读:5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07 10:1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用于高寒区高陡边坡生态修复的集雨面施工方法,是在集雨区取土后夯实基坑土层作为土基层;或就近取土并清除集雨区表层杂物后夯实作为土基层;将土壤与固化剂、有机质搅拌均匀并洒水静置得到混合物并铺设在土基层上作为复合材料层;复合材料层依次夯实及拍光形成集雨面;在集雨面边缘和坡面末端铺设碎石粒;坡面复绿后翻松集雨面土层;播撒植物种子并浇水管护,完成集雨面复绿。本发明专利技术在集雨面铺设材料组成简单易得、价格便宜、污染小的复合材料层,即可提高集雨面的集雨效率和保水作用,又能改善土壤肥力,从而实现高陡坡面植被复绿后集雨面也能够快速复绿,具有施工简单、成本低、污染小、成活率高、复绿效果显著的特点。著的特点。著的特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高寒区高陡边坡生态修复的集雨面施工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生态修复
,具体涉及一种施工简单、成本低、污染小、成活率高、复绿效果显著的用于高寒区高陡边坡生态修复的集雨面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0002]边坡是指按一定坡率、坡型人工开挖形成具有规则形态的斜坡,而高陡边坡是指按一定坡率、坡型人工开挖形成的、坡高大于30m的岩质边坡或坡高大于20m的土质边坡。由于边坡上的土层极易被雨水冲刷流失,因此若不进行人工生态修复等干预,则不仅边坡上的绿色植被不易成活,而且还容易引发崩塌、落石等地质灾害,严重影响生态环境和工程安全。
[0003]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生态环境的高度重视,使得人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大大增强,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二者间的矛盾得以缓解,特别是一些针对矿山开发,以及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留下的边坡,通过恢复植被等措施对生态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修复,被破坏的生态环境得到一定改善。但是,由于很多修复区域位于高寒山区,不仅存在表层土壤贫瘠、生态环境脆弱、气候恶劣、植物生长缓慢、交通不便等问题,而且项目开发完成后留下的大多为高陡边坡,不仅植生土覆盖量少且贫瘠、受雨面积小、持水性差,而且往往无现成的水源覆盖,因而给植被修复过程带来极大的困难,特别是水源无法得到满足的问题极为尖锐,这也是造成高寒山区生态修复过程中成本过高的主要原因。
[0004]为了解决生态修复中水源匮乏的问题,现有技术中出现了诸如塑膜集雨、混凝土面集雨、夯实土面集雨等集雨技术,其中混凝土面集雨使用率最高,但主要用于解决农业生产生活用水。现有的前述集雨技术由于存在成本高、实施困难、破坏原有生态环境等问题,很难在野外条件下使用。此外,还有通过在高陡边坡中部和/或下部设置蓄水池,并配套建设自动喷灌系统,实现雨水收集和边坡植被的浇灌,基本能够解决高寒山区生态水源问题,但由于施工困难、成本高,而且供电及维护较为困难,因此只适用于园林、市政工程等边坡的生态修复,难以应用于野外环境的高寒山区生态修复。现有技术中针对高寒山区高陡边坡植被恢复没有较为成熟的技术方案,特别是其中的集雨问题目前还没有很好的技术来解决,基于此,发展高寒山区高陡边坡集雨技术在进行植被恢复过程中具有重大意义。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施工简单、成本低、污染小、成活率高、复绿效果显著的用于高寒区高陡边坡生态修复的集雨面施工方法。
[0006]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包括土基层处理、复合材料层处理、集雨面处理、碎石铺设、集雨面翻松、集雨面复绿步骤,具体步骤内容为:A、土基层处理:在集雨区挖取土壤原料,然后夯实集雨区开挖后的基坑土层作为土基层;或者在高陡边坡附近挖取土壤原料,清除集雨区表层土层上的杂物后夯实作为土基层;
B、复合材料层处理:将挖取的土壤原料与土壤固化剂、有机质、水搅拌混合均匀,然后洒水静置得到含水率15~20%的混合物,随后将混合物铺设在土基层上作为复合材料层;C、集雨面处理:对铺设后的复合材料层依次进行夯实处理及拍光处理,最终形成集雨面,并清除集雨面上的杂物;D、碎石铺设:在集雨面的边缘处和高陡边坡的坡面末端铺设碎石粒;E、集雨面翻松:在高陡边坡的坡面完成复绿任务后,对集雨面的土层进行翻土松土处理;F、集雨面复绿:在翻松后的集雨面上播撒植物种子,然后喷洒适量的水并管护,完成高陡边坡后期的集雨面复绿工作。
[0007]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1、本专利技术通过在集雨面铺设材料组成简单易得、价格便宜、污染小的复合材料层,并对铺设后的复合材料层依次进行夯实处理及拍光处理,使得复合材料层能够起到类似混凝土面集雨的集雨效果,从而可使集雨面的集雨效率达40~60%,达到增加高陡边坡的坡面植被供水以提高成活率的目的,可有效提高高寒山区高陡边坡的坡面复绿速度。
[0008]2、本专利技术复合材料层中的有机质能够增大复合材料层的内摩擦角,结合夯实的土基层、土壤固化剂的加入及夯实、拍光处理,都能减少乃至避免复合材料层内各组成材料流失对环境造成的污染,还能避免高陡边坡上集雨面的土壤流失和崩塌发生,从而可提高高寒山区高陡边坡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而经夯实、拍光处理后的复合材料层,其中的有机质还能进一步发酵以改良集雨面表层的土壤,为集雨面后期复绿打下良好基础。
[0009]3、本专利技术在坡面复绿完成后,通过对集雨面的土层翻松处理并播撒植物种子,翻松的土层即可提高通气性,又能减缓水流以提高集雨面的持水性,而且铺设在集雨面边缘处和高陡边坡的坡面末端的碎石粒还能减缓翻松后的土壤流失,使得集雨面土层内播撒的植物种子获得足够的水分及养料而快速复绿,集雨面的植被复绿率可达80%以上。
[0010]综上所述,由于本专利技术消耗的材料易得、成本低,而且施工和日常维护简单,也不需要额外的能源消耗,因此特别适合高寒山区高陡边坡的生态修复,具有施工简单、成本低、污染小、成活率高、复绿效果显著的特点。
附图说明
[0011]图1为本专利技术结构示意图;图中:1

集雨面,2

土基层,3

复合材料层,4

碎石粒,5

坡面。
具体实施方式
[0012]下面结合附图和实验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但不以任何方式对本专利技术加以限制,基于本专利技术教导所作的任何变更或改进,均属于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
[0013]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包括土基层处理、复合材料层处理、集雨面处理、碎石铺设、集雨面翻松、集雨面复绿步骤,具体步骤内容为:A、土基层处理:在集雨区挖取土壤原料,然后夯实集雨区开挖后的基坑土层作为土基层;或者在高陡边坡附近挖取土壤原料,清除集雨区表层土层上的杂物后夯实作为土
基层;B、复合材料层处理:将挖取的土壤原料与土壤固化剂、有机质、水搅拌混合均匀,然后洒水静置得到含水率15~20%的混合物,随后将混合物铺设在土基层上作为复合材料层;C、集雨面处理:对铺设后的复合材料层依次进行夯实处理及拍光处理,最终形成集雨面,并清除集雨面上的杂物;D、碎石铺设:在集雨面的边缘处和高陡边坡的坡面末端铺设碎石粒;E、集雨面翻松:在高陡边坡的坡面完成复绿任务后,对集雨面的土层进行翻土松土处理;F、集雨面复绿:在翻松后的集雨面上播撒植物种子,然后喷洒适量的水并管护,完成高陡边坡后期的集雨面复绿工作。
[0014]所述土基层处理步骤中夯实后的土基层干密度为1.5~1.6t/m3,集雨区开挖后的基坑土层深度不超过15cm。
[0015]所述复合材料层处理步骤中洒水静置的时间为8~12h,混合物的含水率为15~20%。
[0016]所述复合材料层处理步骤中有机质包括鸡粪、羊粪、牛粪、谷壳和/或锯木屑,土壤固化剂与水的体积比为1:15~25。
[0017]所述土壤原料与有机质的体积质量比为1m3:2~3kg,所述土壤原料与有机质混合形成有机土壤,所述有机土壤与土壤固化剂、水的体积比为500~1000:0.5~1:15。
[0018]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高寒区高陡边坡生态修复的集雨面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土基层处理、复合材料层处理、集雨面处理、碎石铺设、集雨面翻松、集雨面复绿步骤,具体步骤内容为:A、土基层处理:在集雨区挖取土壤原料,然后夯实集雨区开挖后的基坑土层作为土基层;或者在高陡边坡附近挖取土壤原料,清除集雨区表层土层上的杂物后夯实作为土基层;B、复合材料层处理:将挖取的土壤原料与土壤固化剂、有机质、水搅拌混合均匀,然后洒水静置得到混合物,随后将混合物铺设在土基层上作为复合材料层;C、集雨面处理:对铺设后的复合材料层依次进行夯实处理及拍光处理,最终形成集雨面,并清除集雨面上的杂物;D、碎石铺设:在集雨面的边缘处和高陡边坡的坡面末端铺设碎石粒;E、集雨面翻松:在高陡边坡的坡面完成复绿任务后,对集雨面的土层进行翻土松土处理;F、集雨面复绿:在翻松后的集雨面上播撒植物种子,然后喷洒适量的水并管护,完成高陡边坡后期的集雨面复绿工作。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用于高寒区高陡边坡生态修复的集雨面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土基层处理步骤中夯实后的土基层干密度为1.5~1.6t/m3,集雨区开挖后的基坑土层深度不超过15cm。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用于高寒区高陡边坡生态修复的集雨面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材料层处理步骤中洒水静置的时间为8~12h,混合物的含水率为15~20%。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用于高寒区高陡边坡生态修复的集雨面施工方法...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辉彭尔瑞杨继清赵向东杨继华贺青孙熙宁王会云眭素刚雍伟勋李荣亮
申请(专利权)人:云南农业大学中铝国际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