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网膜脱离演示模型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265963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07 10:0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视网膜脱离演示模型,涉及医用模型领域,提供一种能够形象地展示视网膜脱离原因及过程的视网膜脱离演示模型。该模型包括底座、连接结构、模拟眼球、孔开闭装置、第一充排液装置和第二充排液装置;模拟眼球通过连接结构与底座连接;模拟眼球的形状为半球形,模拟眼球包括眼球壳体、透明平板、模拟视网膜和模拟玻璃体;模拟视网膜上有裂孔,孔开闭装置可封闭裂孔或减除封闭以模拟视网膜出现裂孔;模拟玻璃体与模拟视网膜局部连接,第一充排液装置和第二充排液装置能够配合工作向模拟玻璃体内充排液体,使模拟玻璃体缩小或涨大复原,从而模拟玻璃体牵拉视网膜。本发明专利技术便于眼科医护学员形象地了解视网膜脱离,利于加深印象。深印象。深印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视网膜脱离演示模型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医用模型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视网膜脱离演示模型。

技术介绍

[0002]视网膜脱离是一种发病率逐年升高的致盲性眼部疾病。主要原因及表现是由于视网膜变性或受到玻璃体牵拉,视网膜上形成裂孔,液化的玻璃体经裂孔进入到视网膜后方,造成视网膜与脉络膜脱离;脱离部分的视网膜无法感知光刺激,导致眼睛感知的图像不完整或全部缺失。图9所示是人体眼球的剖面图。对照图9视网膜脱离即视网膜上形成裂孔液化的玻璃体经裂孔进入到视网膜与脉络膜之间。除玻璃体牵拉外,剧烈运动或碰撞导致眼球振动,也可能导致视网膜脱离。
[0003]视网膜脱离根据其裂孔和脱离面的大小选择不同的治疗方式,在临床病例中,90%患者需要手术治疗。常见的手术方式是: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气体填充术,手术步骤如下:先进行玻璃体切割并以液体替代玻璃体,解除玻璃体与视网膜的粘连,避免玻璃体牵拉视网膜;然后吸出视网膜与脉络膜之间的液体并采用激光或二氧化碳冷冻方式使玻璃体裂孔封闭;最后向眼球内注入气体或硅油,病人保持一定的头位(通常是趴卧)使视网膜裂空处位于上方,气体或硅油比重轻于眼内液体从而浮于上方有顶压脱离的部分视网膜的作用,使视网膜与脉络膜贴合,达到视网膜复位的目的。
[0004]医学教学模型是医护人员学习的重要工具,目前眼科教学模型主要是能够展示人体眼球的解剖结构,供学员了解;但不能动态地展示视网膜脱离的原因、过程、也不能模拟进行视网膜脱离恢复手术。虽有视频资料可展示视网膜脱离的原因和过程,但毕竟视频资料不够形象,并且也不能模拟进行视网膜脱离恢复手术操作,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形象地展示视网膜脱离原因及过程的视网膜脱离演示模型。
[0006]为解决上述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视网膜脱离演示模型包括底座、连接结构、模拟眼球、孔开闭装置、第一充排液装置、第二充排液装置和控制器;模拟眼球通过连接结构与底座连接;
[0007]模拟眼球的形状为半球形,模拟眼球包括眼球壳体、透明平板、模拟视网膜和模拟玻璃体;眼球壳体形状为空心半球形,眼球壳体上具有第一壳体孔;透明平板与眼球壳体的端面连接;模拟视网膜位于眼球壳体内并与眼球壳体贴合,模拟视网膜除后部以外的部分与眼球壳体连接,模拟视网膜的端面与透明平板连接,与眼球壳体连接的模拟视网膜为固定视网膜,未与眼球壳体连接的模拟视网膜为活动视网膜,固定视网膜上具有裂孔,裂孔与第一壳体孔正对;眼球壳体上具有从第一壳体孔延伸至活动视网膜后方的连通孔;模拟玻璃体位于眼球壳体内,模拟玻璃体包括透明柔性片,透明柔性片的边缘与透明平板连接,透明柔性片的局部与活动视网膜连接,透明柔性片与透明平板间形成第一液体腔,透明柔性
片与眼球壳体间形成第二液体腔,第一液体腔和第二液体腔间均充满透明液体;
[0008]孔开闭装置包括密封柱和伸缩机构,密封柱插入第一壳体孔和裂孔并与第一壳体孔配合,密封柱内端面与模拟视网膜平齐且颜色与模拟视网膜相同,伸缩机构固定在眼球壳体外并与密封柱连接;第一充排液装置和第二充排液装置设置在底座上,第一充排液装置和第二充排液装置分别与第一液体腔和第二液体腔连通;控制器设置在底座上,控制器能够控制伸缩机构、第一充排液装置和第二充排液装置。
[0009]进一步的是:视网膜脱离演示模型包括操作结构;模拟玻璃体包括连接带和吸盘,吸盘吸在活动视网膜上,连接带连接透明柔性片和吸盘,吸盘上具有可开闭的吸盘孔;眼球壳体上具有第二壳体孔,操作结构包括弹性延伸管、硬质接头和充气接头,弹性延伸管与眼球壳体连接并与第二壳体孔连通,硬质接头高于模拟眼球并与弹性延伸管连接,充气接头与硬质接头可拆卸连接,充气接头上具有能够向模拟眼球单向开启的单向阀。
[0010]进一步的是:吸盘包括硬质底部、柔性裙部、密封盖和弹性片,吸盘孔设置在硬质底部上,密封盖位于硬质底部内侧并与吸盘孔对应设置,密封盖上具有密封垫,弹性片与硬质底部和密封盖连接,弹性片的弹力使得密封盖盖住吸盘孔。
[0011]进一步的是:活动视网膜靠近透明平板的部分透明,活动视网膜的其余部分以及固定视网膜的颜色为黄色。
[0012]进一步的是:眼球壳体的端面根据人体眼球结构设置颜色从而能够展示人体眼球剖面结构。
[0013]进一步的是:第一充排液装置包括第一液体容器、第一液体泵、第一开关阀、第一溢流阀、第一充液管和第一回液管,第一充液管和第一回液管分别与第一液体容器和第一液体腔连通,第一液体泵设置在第一充液管上,第一开关阀和第一溢流阀设置在第一回液管上。
[0014]进一步的是:第二充排液装置包括第二液体容器、第二液体泵、第二开关阀、第二溢流阀、第二充液管和第二回液管,第二充液管和第二回液管分别与第二液体容器和第二液体腔连通,第二液体泵设置在第二充液管上,第二开关阀和第二溢流阀设置在第二回液管上。
[0015]进一步的是:伸缩机构为电动伸缩杆。
[0016]进一步的是:连接结构包括相连接的连接杆和球铰结构,连接杆与底座连接,球铰接结构与模拟眼球连接。
[0017]进一步的是:视网膜脱离演示模型包括振动传感器;连接杆包括套管、伸缩杆和弹簧,伸缩杆插入套管,弹簧位于套管内并外顶伸缩杆;振动传感器与球铰结构连接,控制器设置在底座上,控制器能够根据振动传感器信号控制伸缩机构。
[0018]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专利技术可能够形象地展示视网膜脱离原因及过程,以便眼科医护学员形象地了解,利于加深印象,提高学习效果。具体如下:第二充排液装置向第二液体腔充入液体,同时第一充排液装置排出第一液体腔内液体,如此模拟玻璃体缩小,可展示玻璃体牵拉视网膜情况。模拟玻璃体缩小到一定程度时,控制器控制伸缩机构缩回,带动密封柱缩回,裂孔失去密封柱的填充而呈现,模拟视网膜出现裂孔。随后由于液体的流动性,第二液体腔内的液体会依次通过裂孔、第一壳体孔、连通孔而流入模拟视网膜后方,即流入到模拟视网膜与眼球壳体之间,呈图8所示状态。如此本专利技术即模拟玻璃体牵拉视网膜
导致视网膜出现裂孔,液化玻璃体经裂孔进入到视网膜与脉络膜之间,造成视网膜脱裂。
[0019]2、本专利技术进一步优化设计,能够形象地展示手术分离玻璃体与视网膜,将视网膜后液体抽出,修复视网膜裂孔,向眼球内注入气体或硅油顶起视网膜,运动或碰撞导致视网膜脱离这些视网膜脱离及手术状态,进一步便于学员学习并加深印象,提高学习效果。
附图说明
[0020]图1是视网膜脱离演示模型结构图;
[0021]图2是模拟眼球放大图;
[0022]图3是图2的A

A剖视图;
[0023]图4是底座内部结构图;
[0024]图5是操作结构放大图;
[0025]图6是吸盘结构图;
[0026]图7是连接结构剖视图;
[0027]图8是视网膜脱离状态图;
[0028]图9是现有模型或图片展示的眼球剖面图;
[0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视网膜脱离演示模型,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3)、连接结构(2)、模拟眼球(1)、孔开闭装置(8)、第一充排液装置(4)、第二充排液装置(5)和控制器(6);模拟眼球(1)通过连接结构(2)与底座(3)连接;模拟眼球(1)的形状为半球形,模拟眼球(1)包括眼球壳体(11)、透明平板(12)、模拟视网膜(13)和模拟玻璃体(14);眼球壳体(11)形状为空心半球形,眼球壳体(11)上具有第一壳体孔(112);透明平板(12)与眼球壳体(11)的端面连接;模拟视网膜(13)位于眼球壳体(11)内并与眼球壳体(11)贴合,模拟视网膜(13)除后部以外的部分与眼球壳体(11)连接,模拟视网膜(13)的端面与透明平板(12)连接,与眼球壳体(11)连接的模拟视网膜(13)为固定视网膜(131),未与眼球壳体(11)连接的模拟视网膜(13)为活动视网膜(132),固定视网膜(131)上具有裂孔(133),裂孔(133)与第一壳体孔(112)正对;眼球壳体(11)上具有从第一壳体孔(112)延伸至活动视网膜(132)后方的连通孔(111);模拟玻璃体(14)位于眼球壳体(11)内,模拟玻璃体(14)包括透明柔性片(141),透明柔性片(141)的边缘与透明平板(12)连接,透明柔性片(141)的局部与活动视网膜(132)连接,透明柔性片(141)与透明平板(12)间形成第一液体腔(15),透明柔性片(141)与眼球壳体(11)间形成第二液体腔(16),第一液体腔(15)和第二液体腔(16)间均充满透明液体;孔开闭装置(8)包括密封柱(81)和伸缩机构(82),密封柱(81)插入第一壳体孔(112)和裂孔(133)并与第一壳体孔(112)配合,密封柱(81)内端面与模拟视网膜(13)平齐且颜色与模拟视网膜(13)相同,伸缩机构(82)固定在眼球壳体(11)外并与密封柱(81)连接;第一充排液装置(4)和第二充排液装置(5)设置在底座(3)上,第一充排液装置(4)和第二充排液装置(5)分别与第一液体腔(15)和第二液体腔(16)连通;控制器(6)设置在底座(3)上,控制器(6)能够控制伸缩机构(82)、第一充排液装置(4)和第二充排液装置(5)。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视网膜脱离演示模型,其特征在于:包括操作结构(7);模拟玻璃体(14)包括连接带(143)和吸盘(142),吸盘(142)吸在活动视网膜(132)上,连接带(143)连接透明柔性片(141)和吸盘(142),吸盘(142)上具有可开闭的吸盘孔(1422);眼球壳体(11)上具有第二壳体孔(113),操作结构(7)包括弹性延伸管(71)、硬质接头(72)和充气接头(73),弹性延伸管(71)与眼球壳体(11)连接并与第二壳体孔(113)连通,硬质接头(72)高于模拟眼球(1)并与弹性延伸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小英李云鹰王媛乔玉香王军
申请(专利权)人:广元市中心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