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履带式平台的功率回流及汇流传动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6259701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07 09:5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履带式平台的功率回流及汇流传动系统,包括机匣、差速电机、差速齿圈、左侧太阳轮、右侧太阳轮、行星轮与反向机构;差速齿圈、左侧太阳轮、右侧太阳轮同轴转动连接在机匣上,行星轮转动连接在差速齿圈上,且左侧太阳轮、右侧太阳轮对称啮合在行星轮两侧;差速电机与差速齿圈传动相连,左侧太阳轮与左侧电传动机构相连,右侧太阳轮与右侧电传动机构依次相连。本发明专利技术应用于工程机械领域,不仅简化了结构,而且还能够实现回流功率的动态调节,根据差速桥中差速锥齿轮作用力等大反向,且等于中间差速电机输出作用力一半的特点,可通过调整差速电机输出扭矩动态改变输出功率,实现高效差速控制。实现高效差速控制。实现高效差速控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履带式平台的功率回流及汇流传动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工程机械
,具体是一种用于履带式平台的功率回流及汇流传动系统。

技术介绍

[0002]电动车辆能够充分利用各动力源的优势,可以在不降低车辆性能的前提下降低油耗和排放。与传统的机械传动方式相比,采用电驱动技术在提高车辆机动性能方面具有很多优点,包括可以实现车辆无级变速、任意半径无级转向、高加速性,并且没有机械传动的换挡冲击振动,具有再生制动能量回馈。另外,动力传动系统布置灵活,还可为车辆其他系统提供充足的电能供给。因此,目前从能源危机、环境污染对车辆驱动提出的节能环保要求,现代车辆高机动性指标要求,传动技术更新换代的发展周期等角度来看,发展履带车辆电驱动技术成为重要方向。
[0003]随着电力电子技术、控制技术、大功率永磁同步电机、高性能蓄电池等核心关键部件技术的发展,电传动在履带车辆的应用研究越来越多。履带车辆一般较轮式车辆重、车上空间狭窄、传动功能多,因此对电机、电池等部件的功率指标、功率体积比、功率重量比要求都很高。如何在部件技术水平有限的前提下,将电机与机械有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履带式平台的功率回流及汇流传动系统,包括左侧电传动机构与右侧电传动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机匣、差速电机、差速齿圈、左侧太阳轮、右侧太阳轮、行星轮与反向机构;所述差速齿圈、所述左侧太阳轮、所述右侧太阳轮同轴转动连接在所述机匣上,所述行星轮转动连接在所述差速齿圈上,且所述左侧太阳轮、所述右侧太阳轮对称啮合在所述行星轮两侧;所述差速电机与所述差速齿圈传动相连,所述左侧太阳轮与所述左侧电传动机构相连,所述右侧太阳轮与所述右侧电传动机构依次相连。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履带式平台的功率回流及汇流传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差速齿圈的右侧端设有向右延伸的支撑板;所述支撑板上转动连接有支撑轴,且所述支撑轴与所述差速齿圈的转动轴垂直,所述行星轮固定连接在所述支撑轴上。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履带式平台的功率回流及汇流传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差速电机的输出端上设有第一传动齿轮,所述差速齿圈上设有齿圈,所述第一传动齿轮与所述齿圈啮合。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用于履带式平台的功率回流及汇流传动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同轴转动连接在所述机匣上的第一传动轴、第二传动轴与第三传动轴,且所述第一传动轴与所述差速齿圈同轴;所述左侧电传动机构包括依次传递相连的左侧驱动电机、左侧电机输出轴与左侧驱动轮,所述右侧电传动机构包括依次传递相连的右侧驱动电机、右侧电机输出轴与右侧驱动轮;所述第一传动轴的一端与所述左侧太阳轮相连,所述第一传动轴的另一端与所述左侧驱动电机相连,所述第二传动轴的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雷徐海军王晓聪卢盛洋蒋越唐源江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