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混凝土模板体系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256844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07 09:5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混凝土模板体系,包括楼面模板结构、梁侧模板结构、楼面梁侧组合结构、飘板模板结构、沉箱模板结构和小空间模板结构。本发明专利技术与现有的技术相比的优点在于:本发明专利技术解决了现有浇筑模板,含金属模板、木模板、塑料模板、及钢框木面或塑面模板等体系的缺陷进行研究实践,以达到有效解决现有工程做法中施工困难大、浇筑质量差和浪费大、投资大的问题。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混凝土模板体系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混凝土模板领域,具体是一种新型混凝土模板体系。

技术介绍

[0002]目前成熟的混凝土浇筑模板有金属模板(铝合金、钢模、不锈钢),木模板、塑料模板、及钢框木面或塑面模板等。国内金属模板体系完善,模板边框均高度为65mm,距边40mm处开16.5mm销钉孔,间距50mm模数。其他非金属模板与金属模板混合使用时,若采用销钉或螺栓连接均按此标准执行,但不同材质具有不同特点,各有优缺,单纯的使用一种材质或一种结构形式将难以充分发挥性能。
[0003]现有技术中的混凝土模板的缺点为:
[0004](1)金属模板强度高,重量适中,尤以铝合金模板应用广泛,应用于墙板和梁底位置效果最佳,但在楼面、梁侧、飘板等位置强度浪费严重,小空间拆模困难,楼梯及异形结构部位适应性差;
[0005](2)木模板/塑料模板强度不够导致墙板模块加固复杂,但对地下室、楼梯等结构适应性强;
[0006](3)钢框木/塑模板重量大,耐久不足等。

技术实现思路

[0007]本专利技术针对现有浇筑模板,含金属模板、木模板、塑料模板、及钢框木面或塑面模板等体系的缺陷进行研究实践,以达到有效解决现有工程做法中施工困难大、浇筑质量差和浪费大、投资大的问题。
[0008]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新型混凝土模板体系,包括楼面模板结构、梁侧模板结构、楼面梁侧组合结构、飘板模板结构、沉箱模板结构和小空间模板结构;
[0009]作为优选地,所述楼面模板结构包括主承重龙骨、方管次龙骨、面板、直角龙骨和墙板模板;
[0010]作为优选地,所述梁侧模板结构包括梁底模板、梁侧方管、梁侧面板、直角龙骨和顶端C槽;
[0011]作为优选地,所述面梁侧组合结构和飘板模板结构包括主龙骨板、方管筋和面板;
[0012]作为优选地,所述沉箱模板结构包括骨架、面板和位于骨架顶端的把手;
[0013]作为优选地,所述小空间模板结构包括骨架、面板、墙板和梁底板。
[0014]进一步,所述方管次龙骨的材料为不锈钢或碳钢材质,所述方管次龙骨可为伸缩杆,所述方管次龙骨也可为双管,所述面板的材料为木板、塑料板、玻璃纤维板或其他复合材料模板,所述楼面模板结构取消了C槽转角,所述直角龙骨成固定高度和可调高度两种结构形式。
[0015]进一步,所述梁底模板的材料为高强度的金属模板,所述梁侧方管包括上连接板,
方管,下连接板和连接螺栓螺母,上连接板与方管焊接固定,与下连接板使用螺栓连接。
[0016]进一步,所述楼面模板结构与梁侧模板结构组合使用,所述梁侧面板直接伸到楼面面板下。
[0017]进一步,所述沉箱模板结构分为小沉箱结构和大沉箱结构,所述小沉箱结构为一体结构,所述大沉箱结构为分离式。
[0018]作为优选地,楼面载荷传递路径:面板

>方管次龙骨

>主承力龙骨

>墙板模板;
[0019]作为优选地,混凝土梁侧压力传力路径:梁侧面板

>梁侧方管

>梁底模板;
[0020]作为优选地,楼面载荷传力路径:面板

>方管次龙骨

>直角龙骨

>梁侧方管

>梁底模板;
[0021]作为优选地,飘板模板结构包括侧向和竖向两个方向载荷,侧向载荷承力路径:面板

>方管筋

>背楞;竖向载荷承力路径:面板

>方管筋

>主龙骨板。
[0022]本专利技术与现有的技术相比的优点在于:
[0023](1)以金属模板为承力主龙骨,方管为次龙骨,上铺面板(木板或塑料板)的模板结构体系,延续金属模板快拆体系特点的同时,充分利用金属模板的强度,和木板(或塑料板)的轻质、灵活及低成本特点,降低成本,提高适应性;
[0024](2)整体式飘板做法,避免大量小块模板做法,减少拆拼作业,提供施工效率;
[0025](3)小空间及沉箱位置使用本结构体系,全面解决拆模难问题,拆装方便,施工速度快;
[0026](4)目前铝合金模板全套模板单件平均面积约0.2

,使用本结构体系设计可以提高到0.36

以上,大大提升施工速度和效率;
[0027]面板与方管骨架分离是本专利专利技术的独创。方管骨架作为次龙骨将面板载荷传递到主龙骨模板或背楞。方管骨架的设计应根据面板的材料特性、载荷大小及结构形状综合考虑。
附图说明
[0028]图1是本专利技术一种新型混凝土模板体系的楼面模板结构的结构图。
[0029]图2是本专利技术一种新型混凝土模板体系的梁侧模板示意的结构图。
[0030]图3是本专利技术一种新型混凝土模板体系的楼面梁侧组合的结构图。
[0031]图4是本专利技术一种新型混凝土模板体系的小沉箱示意的结构图。
[0032]图5是本专利技术一种新型混凝土模板体系的大沉箱示意的结构图。
[0033]图6是本专利技术一种新型混凝土模板体系的楼面小空间模板结构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4]下面结合附图来进一步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
[0035]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词语“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
[0036]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内容更容易被清楚地理解,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0037]如图1至图6所示,一种新型混凝土模板体系,包括楼面模板结构1、梁侧模板结构2、楼面梁侧组合结构3、飘板模板结构4、沉箱模板结构5和小空间模板结构6;
[0038]如图1所示,所述楼面模板结构1包括主承重龙骨101、方管次龙骨102、面板103、直角龙骨104和墙板模板105,主承重模板是指自身具有连接边框和承重能力,可以直接将板面上载荷传递到相连接的承重支撑或主龙骨或C槽上,楼面模板体系不一定需要使用自承重模板,但是遇特殊情况,需要使用此类别模板时,本结构可以兼容使用;
[0039]使用直角龙骨和(侧)面板替换C槽转角功能,原C槽的承力功能由直角龙骨承担;
[0040]直角龙骨可做成固定高度和可调高度两种结构形式,可调结构,下连接板可通过旋转螺栓,上下调节高度,以适用各种高度情况,可更加强度和稳定性要求改为两根螺栓结构;固定高度结构将螺栓改为方管即可;
[0041]方管次龙骨布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混凝土模板体系,其特征在于:包括楼面模板结构(1)、梁侧模板结构(2)、楼面梁侧组合结构(3)、飘板模板结构(4)、沉箱模板结构(5)和小空间模板结构(6);所述楼面模板结构(1)包括主承重龙骨(101)、方管次龙骨(102)、面板(103)、直角龙骨(104)和墙板模板(105);所述梁侧模板结构(2)包括梁底模板(201)、梁侧方管(202)、梁侧面板(203)、直角龙骨(204)和顶端C槽(205);所述面梁侧组合结构(3)和飘板模板结构(4)包括主龙骨板(301)、方管筋(302)和面板(303);所述沉箱模板结构(5)包括骨架(501)、面板(502)和位于骨架(501)顶端的把手(503);所述小空间模板结构(6)包括骨架(601)、面板(602)、墙板(603)和梁底板(604)。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混凝土模板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方管次龙骨(102)的材料为不锈钢或碳钢材质,所述方管次龙骨(102)可为伸缩杆,所述方管次龙骨(102)也可为双管,所述面板(103)的材料为木板、塑料板、玻璃纤维板或其他复合材料模板,所述楼面模板结构(1)取消了C槽转角,所述直角龙骨(204)成固定高度和可调高度两种结构形式。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混凝土模板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梁底模板(201)的材料为高强度的金属模板,所述梁侧方管(202)包括上连接板,方管,下连接板和连接螺栓螺母,上连接板与方管焊接固定,与下连接板使用螺栓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混凝土模板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楼面模板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方鉴进
申请(专利权)人:福建省筑创铝模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