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副车架安装组件及具有其的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254234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07 09:4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后副车架安装组件及具有其的车辆,后副车架安装组件,包括:后纵梁内部具有容纳腔,支撑架位于容纳腔内,支撑架的第一端与后纵梁的顶壁连接,支撑架的第二端与后纵梁的底壁相对地设置以形成安装空间,至少两个加强板位于安装空间内,至少两个加强板上下间隔地设置,并将安装空间分隔成至少两个腔体,螺母管位于容纳腔内,螺母管依次穿过各加强板设置,且螺母管与各加强板连接。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多个加强板均作为支撑点对螺母管进行支撑,增强了螺母管的自身刚度,以降低螺母管对振动的传递。相邻的支撑点之间形成支撑空间,螺母管位于支撑空间内,螺母管上的振动能够在支撑空间内进行消耗,以降低向车身的振动传递。动传递。动传递。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后副车架安装组件及具有其的车辆


[0001]本技术涉及车辆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后副车架安装组件及具有其的车辆。

技术介绍

[0002]汽车在行驶状态下的路噪水平是衡量车辆品质的一个关键因素。车辆噪声的激励源是路面和发动机,车辆噪声通过悬架和副车架传递到车身安装点,再通过车身安装点把振动传递到整个车身,车身振动引起空气振动,振动的空气引起驾驶员和乘客耳膜振动,使人感觉到噪声。
[0003]现有车型的后副车架安装结构由螺纹管和螺纹管固定板组成,仅螺纹管固定板的两端的翻边与后纵梁存在连接关系,在可靠耐久试验中存在刚度不足、焊点开裂风险,后幅车架安装结构的刚度不足,将进一步导致车身振动。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后副车架安装组件及具有其的车辆,以解决因后副车架安装点的刚度不足而易引起车身振动的问题。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后副车架安装组件,包括:后纵梁,后纵梁内部具有容纳腔;支撑架,支撑架位于容纳腔内,支撑架的第一端与后纵梁的顶壁连接,支撑架的第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后副车架安装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后纵梁(100),所述后纵梁(100)内部具有容纳腔;支撑架(200),所述支撑架(200)位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支撑架(200)的第一端与所述后纵梁(100)的顶壁连接,所述支撑架(200)的第二端与所述后纵梁(100)的底壁相对地设置以形成安装空间;加强板组件,所述加强板组件具有至少两个加强板,至少两个所述加强板位于所述安装空间内,至少两个所述加强板上下间隔地设置,并将所述安装空间分隔成至少两个腔体;螺母管(300),所述螺母管(300)位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螺母管(300)依次穿过各所述加强板并与各所述加强板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副车架安装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板组件包括第一加强板(400),所述第一加强板(400)包括:第一本体(401),所述第一本体(401)至少部分的上表面与所述后纵梁(100)的底壁连接,所述第一本体(401)上开设有第一安装孔,所述螺母管(300)穿过所述第一安装孔,并与所述第一安装孔的孔壁连接,所述第一本体(401)沿所述后纵梁(100)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第一翻边(402),所述第一翻边(402)连接于所述第一本体(401)长度方向的一侧,所述第一翻边(402)朝向所述后纵梁(100)的底壁延伸并与所述后纵梁(100)的底壁连接,所述第一翻边(402)、所述第一本体(401)以及所述后纵梁(100)的底壁围成第一腔体(403);两个第二翻边(404),两个所述第二翻边(404)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本体(401)宽度方向的两侧,两个所述第二翻边(404)朝向所述容纳腔的顶部延伸并分别与对应的所述后纵梁(100)的侧壁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副车架安装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纵梁(100)的端部连接有加强梁(500),所述第一翻边(402)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本体(401)连接,所述第一翻边(402)的第二端设置有支撑折边(405),所述支撑折边(405)远离所述第一本体(401)的一侧延伸设置,所述支撑折边(405)承托在所述后纵梁(100)与所述加强梁(500)的衔接位置处。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副车架安装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板组件还包括第二加强板(600),所述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维松
申请(专利权)人: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