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外部焊接用可调节移动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253406 阅读:5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07 09:4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车身外部焊接用可调节移动架,涉及脚手架技术领域,包括:配重底座,配重底座内部固定连接有步进电机,步进电机转轴底部固定连接有驱动座,驱动座侧端固定连接有伺服电机,驱动座内侧通过转动连接设置有驱动轮,驱动轮与伺服电机转轴同轴连接,配重底座左右两端固定连接有垂直管,通过控制伺服电机运转可以使其带动驱动轮转动,从而对配重底座水平位置进行调整,通过再次控制电动推杆A伸缩部进行延伸,可以使其带动限位板向下平移对配重底座进行支撑,可以防止架体移动,便于使用者对架体进行稳定调整位置,解决了现有脚手架不便于在对架体水平位置进行调整后对架体进行稳定定位的问题。进行稳定定位的问题。进行稳定定位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身外部焊接用可调节移动架


[0001]本技术属于脚手架领域,更具体地说,特别涉及车身外部焊接用可调节移动架。

技术介绍

[0002]现场工人在进行车身外部焊缝补焊、零部件装配、外部焊缝打磨时,因车身较高,工人操作不方便;该装置主要用于辅助工人进行超出工作高度以外的工作,使工人工作时处于一个相对舒适安全的工作环境。
[0003]现今移动架用钢管焊接成脚手架形式,通过叉车移动脚手架,改变工人工作区域,现有装置实用性差,只有一个操作面,如工人工作区域不同,需做不同工作高度的操作面;工人操作时,双手工作状态与操作面应水平,该装置上下高度不能调节,如果需打磨超出工作面以外的,操作安全性差;使用该装置需用叉车移动,使用区域有局限性,使用效率低;现有装置质量轻,工人在工作时移动会出现晃动现象,安全性差。
[0004]基于上述,现需要车身外部焊接用可调节移动架,提高工人操作安全性;在对移动架水平位置和高度进行调节后进行自锁,一人即可操作,节省时间,节约车间成本。
[0005]于是,有鉴于此,针对现有结构及缺陷予以进行研究改良,提供车身外部焊接用可调节移动架,以期达到更加实用的目的。

技术实现思路

[0006]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车身外部焊接用可调节移动架,以解决现有脚手架不便于在对架体水平位置进行调整后对架体进行稳定定位的问题。
[0007]本技术车身外部焊接用可调节移动架的目的与功效,由以下具体技术手段所达成:
[0008]车身外部焊接用可调节移动架,包括:配重底座;所述配重底座内部固定连接有步进电机,步进电机转轴底部固定连接有驱动座,驱动座侧端固定连接有伺服电机,驱动座内侧通过转动连接设置有驱动轮,驱动轮与伺服电机转轴同轴连接;所述配重底座左右两端固定连接有垂直管,垂直管内侧通过滑动连接设置有垂直杆,垂直杆底部固定连接有限位板,垂直杆顶部固定连接有横梁;所述配重底座上方设置有中台,中台与配重底座内部固定连接有电动推杆B;所述中台底部固定连接有方管,方管底部与配重底座顶部固定连接,方管外侧横向开设有限位孔A;所述中台底部固定连接有电动推杆A,电动推杆A伸缩部底部与横梁顶部固定连接;所述配重底座前端顶部固定连接有扶梯A。
[0009]进一步的,所述电动推杆B伸缩部顶部固定连接有抬升座,抬升座前端固定连接有扶梯B,抬升座底部固定连接有方杆,方杆滑动连接于方管内侧。
[0010]进一步的,所述方杆内部横向开设有限位孔B,抬升座底部通过转动连接设置有棱槽管,棱槽管外侧固定连接有锥齿轮A。
[0011]进一步的,所述抬升座底部通过转动连接设置有横轴,横轴右端通过同轴连接设
置有锥齿轮B,锥齿轮B与锥齿轮A啮合传动,横轴左端固定连接有调控摇杆。
[0012]进一步的,所述中台顶部通过转动连接设置有联动齿轮,联动齿轮顶部通过同轴连接设置有棱杆,棱杆滑动连接于棱槽管内侧,中台顶部左右两侧固定连接有套管,套管内侧通过滑动连接设置有套杆,套杆内侧端固定连接有联动齿条,联动齿条与联动齿轮啮合传动,套管侧端固定连接有复位弹簧,复位弹簧内侧与套杆外曲侧面固定连接,套杆外侧固定连接有插杆。
[0013]本技术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0014]1、本技术通过设置限位板,使用者通过扶梯A和扶梯B爬上抬升座后,通过握住调控摇杆按动按键,可以使其控制配重底座内部的四组步进电机进行同步运转,可以使其带动驱动轮水平角度件调节,可以使其控制电动推杆A进行运转,通过电动推杆A伸缩部收缩,可以使其带动垂直杆底部的限位板向上平移,可以使驱动轮接触地面,通过控制伺服电机运转可以使其带动驱动轮转动,从而对配重底座水平位置进行调整,通过再次控制电动推杆A伸缩部进行延伸,可以使其带动限位板向下平移对配重底座进行支撑,可以防止架体移动,便于使用者对架体进行稳定调整位置。
[0015]2、本技术通过设置联动齿轮,当使用者需要对自身水平高度进行调节时,可以握住调控摇杆进行摇动,可以使其带动横轴右端的锥齿轮B进行转动,可以使锥齿轮B带动与锥齿轮A同轴的棱槽管进行转动,从而使棱槽管带动棱杆底部的联动齿轮进行转动,可以使联动齿轮带动两组联动齿条进行同步反向平移,可以使其带动左右两侧的插杆同步向外侧平移出限位孔A和限位孔B内部,可以使方杆与方管脱离限位,通过控制电动推杆B步进运转,可以使其伸缩部带动抬升座进行垂直平移调整,调整至合适高度后,通过转动调控摇杆复位,可以使其带动左右两侧的插杆向内侧横向插入限位孔A和限位孔B内部,从而对方杆延伸长度进行限定,从而对架体顶部的抬升座高度调整后进行固定。
附图说明
[0016]图1是本技术整体的俯视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7]图2是本技术图1中A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0018]图3是本技术整体的仰视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9]图4是本技术图3中B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0020]图中,部件名称与附图编号的对应关系为:
[0021]1、配重底座;
[0022]101、步进电机;102、驱动座;103、伺服电机;104、驱动轮;105、垂直管;106、垂直杆;107、限位板;108、横梁;109、电动推杆A;110、扶梯A;
[0023]2、中台;
[0024]201、方管;202、限位孔A;
[0025]3、电动推杆B;
[0026]4、抬升座;
[0027]401、方杆;402、限位孔B;403、棱槽管;404、锥齿轮A;405、横轴;406、锥齿轮B;
[0028]407、调控摇杆;408、扶梯B;
[0029]5、棱杆;
[0030]501、联动齿轮;502、套管;503、套杆;504、联动齿条;505、插杆;506、复位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0031]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技术,但不能用来限制本技术的范围。
[0032]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同轴”、“底部”、“一端”、“顶部”、“中部”、“另一端”、“上”、“一侧”、“顶部”、“内”、“前部”、“中央”、“两端”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033]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置”、“连接”、“固定”、“旋接”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车身外部焊接用可调节移动架,其特征在于,包括:配重底座(1);所述配重底座(1)内部固定连接有步进电机(101),步进电机(101)转轴底部固定连接有驱动座(102),驱动座(102)侧端固定连接有伺服电机(103),驱动座(102)内侧通过转动连接设置有驱动轮(104),驱动轮(104)与伺服电机(103)转轴同轴连接;所述配重底座(1)左右两端固定连接有垂直管(105),垂直管(105)内侧通过滑动连接设置有垂直杆(106),垂直杆(106)底部固定连接有限位板(107),垂直杆(106)顶部固定连接有横梁(108);所述配重底座(1)上方设置有中台(2),中台(2)与配重底座(1)内部固定连接有电动推杆B(3);所述中台(2)底部固定连接有方管(201),方管(201)底部与配重底座(1)顶部固定连接,方管(201)外侧横向开设有限位孔A(202);所述中台(2)底部固定连接有电动推杆A(109),电动推杆A(109)伸缩部底部与横梁(108)顶部固定连接;所述配重底座(1)前端顶部固定连接有扶梯A(110)。2.如权利要求1所述车身外部焊接用可调节移动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动推杆B(3)伸缩部顶部固定连接有抬升座(4),抬升座(4)前端固定连接有扶梯B(408),抬升座(4)底部固定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华海秦剑王佩肖雄徐路范敬楷李自朋
申请(专利权)人:湖北长平汽车装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