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斗式提升机尾轮耐磨衬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251789 阅读:4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07 09:45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斗式提升机尾轮耐磨衬套,属于耐磨衬套领域,包括衬套座、外衬套、内衬套和L型导轨,外衬套固定安装在衬套座上,外衬套与衬套座垂直设置,内衬套一端套设在外衬套内,内衬套套设在外部尾轮轴上,L型导轨固定安装在外部尾轮侧门上。本发明专利技术不容易卡料,保证尾轮能够正常工作,拆装简单。即使物料掉入,也会通过设备运行时尾轮的左右横向窜动,自动脱落。采用模块化结构,耐磨套属于磨损件,平时需要更换,其他几乎不会损坏,耐磨套采取螺栓紧固,拆掉螺栓后可以直接拿出更换,无需敲打,无需千斤顶拆,拆装非常容易。拆装非常容易。拆装非常容易。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斗式提升机尾轮耐磨衬套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耐磨衬套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斗式提升机尾轮耐磨衬套。

技术介绍

[0002]斗式提升机是利用均匀固接于无端牵引构件上的一系列料斗,竖向提升物料的连续输送机械,斗式提升机利用一系列固接在牵引链或胶带上的料斗在竖直或接近竖直方向内向上运送散料。尾轮耐磨衬套是斗士提升机的重要部件,现有的尾轮耐磨衬套,采取常规方形导轨,与座凹槽配合定位,物料从间隙进入配合处后极容易出现卡死的问题,导致尾轮无法自由上下活动,从而产生剧烈摩擦,导致衬套磨损加剧,异响声大,电流升高,一侧卡死后尾轮两侧高低不一致,甚至存在尾轮链条脱轨的风险。采取座的凹槽与方形导轨配合,会有3个接触面,每个接触面都有间隙,且运行时间长一点后,导轨与凹槽之间的间隙变大,物料更加容易进入,导致卡料,物料卡住后,导轨难拆出,很难清理卡料。耐磨套属于磨损件,平时磨损后需要更换,采取过盈配合,配合紧,又没有开顶丝孔,更换耐磨套拆装困难。因此需要一种斗式提升机尾轮耐磨衬套。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斗式提升机尾轮耐磨衬套,解决现有卡料及拆装困难的技术问题。
[000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5]一种斗式提升机尾轮耐磨衬套,包括衬套座、外衬套、内衬套和L型导轨,外衬套固定安装在衬套座上,外衬套与衬套座垂直设置,内衬套一端套设在外衬套内,内衬套套设在外部尾轮轴上,L型导轨固定安装在外部尾轮侧门上。
[0006]进一步地,衬套座设置为方形,中间设置有圆孔,圆孔两端通透,形成圆柱孔,圆孔周围设置有4个对称的衬套座螺栓孔。
[0007]进一步地,外衬套设置有外衬套第一圆筒和外衬套第二圆筒,外衬套第一圆筒与外衬套第二圆筒一体成型设置,外衬套第一圆筒与外衬套第二圆筒垂直设置,外衬套第一圆筒与外衬套第二圆筒内径相同,外衬套第二圆筒外径比外衬套第一圆筒外径大,外衬套第一圆筒上设置有4个对称的外衬套螺栓孔,与衬套座上的4个衬套座螺栓孔大小相同。
[0008]进一步地,外衬套与衬套座设置为可拆卸装置,外衬套与衬套座使用六角头螺栓固定连接设置。
[0009]进一步地,内衬套设置有内衬套第一圆筒和内衬套第二圆筒,内衬套第一圆筒与内衬套第二圆筒一体成型设置,内衬套第一圆筒与内衬套第二圆筒垂直设置,内衬套第一圆筒与内衬套第二圆筒内径相同,内衬套第二圆筒外径比内衬套第一圆筒外径大,内衬套第一圆筒内壁上设置有凹槽,凹槽呈方形。
[0010]进一步地,内衬套的内衬套第一圆筒套设在外衬套的外衬套第一圆筒和外衬套第二圆筒内,内衬套第一圆筒的外径比外衬套第一圆筒的内径小。
[0011]进一步地,L型导轨设置有导轨主体和立面,主体与立面垂直设置,立面的宽度比导轨主体的宽度大,立面上设置有导轨孔,L型导轨与外部尾轮侧门设置为可拆卸装置,L型导轨与外部尾轮侧门使用六角头螺栓固定连接设置。
[0012]本专利技术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3]本专利技术不容易卡料,保证尾轮能够正常工作,拆装简单。即使物料掉入,也会通过设备运行时尾轮的左右横向窜动,自动脱落。采用模块化结构,耐磨衬套属于磨损件,平时需要更换,其他几乎不会损坏,耐磨衬套采取螺栓紧固,拆掉螺栓后可以直接拿出更换,无需敲打,无需千斤顶拆,拆装非常容易。
附图说明
[0014]图1是本专利技术衬套座与外衬套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2是本专利技术衬套座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3是本专利技术衬套座的俯视图;
[0017]图4是本专利技术衬套座的侧视图;
[0018]图5是本专利技术外衬套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6是本专利技术外衬套的俯视图;
[0020]图7是本专利技术外衬套的侧视图;
[0021]图8是本专利技术内衬套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9是本专利技术内衬套的俯视图;
[0023]图10是本专利技术内衬套的侧视图;
[0024]图11是本专利技术L型导轨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中标号:1

衬套座,1.1

衬套座螺栓孔,1.2

圆孔,2

外衬套,2.1

外衬套第一圆筒,2.2

外衬套第二圆筒,2.3

外衬套螺栓孔,3

内衬套,3.1

内衬套第一圆筒,3.2

内衬套第二圆筒,3.3

凹槽,4

L型导轨,4.1

导轨主体,4.2

立面,4.3

导轨孔,5

六角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为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出优选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详细说明。然而,需要说明的是,说明书中列出的许多细节仅仅是为了使读者对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或多个方面有一个透彻的理解,即便没有这些特定的细节也可以实现本专利技术的这些方面。
[0027]如图1

11所示,一种斗式提升机尾轮耐磨衬套,包括衬套座1、外衬套2、内衬套3和L型导轨4,外衬套2固定安装在衬套座1上,外衬套2与衬套座1垂直设置,内衬套3一端套设在外衬套2内,内衬套3套设在外部尾轮轴上,L型导轨4固定安装在外部尾轮侧门上。将内衬套3套设在外衬套2内后,将衬套座1安装到尾轮轴上,保证尾轮转动自如,内衬套3跟着尾轮转,外衬套2和衬套座1固定不动,用耐磨衬套方式代替轴承。
[0028]如图2所示,衬套座1设置为方形,中间设置有圆孔1.2,圆孔1.2两端通透,形成圆柱孔,圆孔1.2周围设置有4个对称的衬套座螺栓孔1.1。圆孔1.2的内径与外衬套第一圆筒2.1、外衬套第二圆筒2.2的内径相同,衬套座螺栓孔1.1与外衬套螺栓孔2.3大小相同,保证两个部件能够紧固在一起。衬套座1表面热处理,硬度HRC41~46;去毛刺,喷涂黑色防锈漆。
把原衬套座的凹槽去掉,直接改成1块30mm的薄板,减少侧面接触位置,安装时要求衬套座1与L型导轨4之间留有5mm的间隙,让尾轮横向可以窜动一定的距离,即使有物料掉到5mm间的间隙,也会由于尾轮横向的左右窜动,最终掉落,从而不再卡料,不会卡死。
[0029]如图5所示,外衬套2设置有外衬套第一圆筒2.1和外衬套第二圆筒2.2,外衬套第一圆筒2.1与外衬套第二圆筒2.2一体成型设置,外衬套第一圆筒2.1与外衬套第二圆筒2.2垂直设置,外衬套第一圆筒2.1与外衬套第二圆筒2.2内径相同,外衬套第二圆筒2.2外径比外衬套第一圆筒2.1外径大35mm,外衬套第一圆筒2.1上设置有4个对称的外衬套螺栓孔2.3,与衬套座1上的4个衬套座螺栓孔1.1大小相同。外衬套2内孔表面热处理,硬度HRC52

55,深度≥,2mm外衬套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斗式提升机尾轮耐磨衬套,其特征在于:包括衬套座(1)、外衬套(2)、内衬套(3)和L型导轨(4),外衬套(2)固定安装在衬套座(1)上,外衬套(2)与衬套座(1)垂直设置,内衬套(3)一端套设在外衬套(2)内,内衬套(3)套设在外部尾轮轴上,L型导轨(4)固定安装在外部尾轮侧门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斗式提升机尾轮耐磨衬套,其特征在于:衬套座(1)设置为方形,中间设置有圆孔(1.2),圆孔(1.2)两端通透,形成圆柱孔,圆孔(1.2)周围设置有4个对称的衬套座螺栓孔(1.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斗式提升机尾轮耐磨衬套,其特征在于:外衬套(2)设置有外衬套第一圆筒(2.1)和外衬套第二圆筒(2.2),外衬套第一圆筒(2.1)与外衬套第二圆筒(2.2)一体成型设置,外衬套第一圆筒(2.1)与外衬套第二圆筒(2.2)垂直设置,外衬套第一圆筒(2.1)与外衬套第二圆筒(2.2)内径相同,外衬套第二圆筒(2.2)外径比外衬套第一圆筒(2.1)外径大,外衬套第一圆筒(2.1)上设置有4个对称的外衬套螺栓孔(2.3),与衬套座(1)上的4个衬套座螺栓孔(1.1)大小相同。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斗式提升机尾轮耐磨衬套,其特征在于:外衬套(2)与衬套座(1)设置为可拆卸装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袁伟钊
申请(专利权)人:华润水泥上思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