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土壤滤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244486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07 09:3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生物土壤滤池,它包括滤池池体,滤池池体内由下至上依次设置地基、布气层、填料层、活性土壤层及植被;地基上设有排水槽及与之连通的排污管道,排污管道伸出滤池池体外;布气层与填料层之间设有用于阻隔填料下落的格栅板,布气层内排列分布有布气风管,布气风管通过总管与废气进气口连通;填料层内设有分层的填料,填料由下至上依次包括鹅卵石层、火山岩层、粒径碎石层以及粗砂层;植被种植在活性土壤层上,在活性土壤层内埋有喷淋管,喷淋管上设有喷头,喷头露出活性土壤层外,喷淋管通过阀门连接水源。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得到的生物土壤滤池,提高了土壤滤池的耐用性和通风效果,提高了其过滤效率。提高了其过滤效率。提高了其过滤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生物土壤滤池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生物除臭技术,特别是一种生物土壤滤池。

技术介绍

[0002]废气处理在保护生态人居环境中已经占据了十分重要的一环,生物除臭技术,作为废气处理方式,具有成本低、维护方便、适用性好等优点,现有技术中,土壤滤池作为一种以土壤为微生物载体的除臭设备,已经得到了运用,但是现有土壤滤池,常将布气管直接填埋入活性土壤层内,此类设计虽然通常在布气管四周布置的是大颗粒土壤,但随着雨水侵蚀、微生物增殖、土下生物活动等过程,大颗粒土壤容易发生分解、板结,导致布气管的排气孔遭到堵塞,使整个土壤滤池失去作用。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能避免布气管被堵塞的生物土壤滤池。
[000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所设计的生物土壤滤池,它包括滤池池体,滤池池体内由下至上依次设置地基、布气层、填料层、活性土壤层及植被;所述地基上设有排水槽及与之连通的排污管道,所述排污管道伸出滤池池体外;所述布气层与填料层之间设有用于阻隔填料下落的格栅板,布气层内排列分布有布气风管,所述布气风管通过总管与废气进气口连通;所述填料层内设有分层的填料,所述填料由下至上依次包括粒径60

80mm的鹅卵石层、粒径30

50mm的火山岩层、粒径5

10mm的碎石层以及粒径1

3mm的粗砂层;所述植被种植在活性土壤层上,在活性土壤层内埋有喷淋管,所述喷淋管上设有喷头,所述喷头露出活性土壤层外,所述喷淋管通过阀门连接供水设备。
[0005]为了可靠地支撑填料层及上方结构,布气层内设有支墩,所述支墩支撑在地基和格栅板之间。
[0006]为了避免污水浸没布气风管,所述布气风管与地基之间设有支座,所述支座高于地基表面。
[0007]为了保证过滤效果,所述鹅卵石层厚度为200mm,所述火山岩层厚度为300mm,所述碎石层厚度为50mm,所述粗砂层厚度为150mm。
[0008]为了保证过滤效果,所述活性土壤层的厚度为100mm。
[0009]为了避免污水污染周边地下环境,地基采用砼浇筑防渗。
[0010]为了方便对微生物播撒、培殖以及进一步提高除臭效果,所述阀门连接有喷灌控制器。
[0011]本技术得到的生物土壤滤池,通过格栅板阻挡填料进入布气层,并通过设置矿物填料,减缓侵蚀过程以及活性土壤的流失,提高了土壤滤池的耐用性和通风效果,提高了其过滤效率。
附图说明
[0012]图1是本技术生物土壤滤池的结构示意图。
[0013]图中:滤池池体1、地基2、布气层3、填料层4、活性土壤层5、植被6、格栅板7、布气风管8、喷淋管9、阀门10、排水槽20、排污管道21、支墩22、支座23、鹅卵石层40、火山岩层41、碎石层42、粗砂层43、喷头90。
具体实施方式
[0014]为更进一步阐述本技术为实现预定技术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
[0015]实施例1:
[0016]本实施例描述的生物土壤滤池,如图1所示,它包括滤池池体1,滤池池体1内由下至上依次设置地基2、布气层3、填料层4、活性土壤层5及植被6;所述地基2上设有排水槽20及与之连通的排污管道21,所述排污管道21伸出滤池池体1外;所述布气层3与填料层4之间设有用于阻隔填料下落的格栅板7,布气层3内排列分布有布气风管8,所述布气风管8通过总管与废气进气口(图中未示出)连通;所述填料层4内设有分层的填料,所述填料由下至上依次包括粒径60

80mm的鹅卵石层40、粒径30

50mm的火山岩层41、粒径5

10mm的碎石层42以及粒径1

3mm的粗砂层43;所述植被6种植在活性土壤层5上,在活性土壤层5内埋有喷淋管9,所述喷淋管9上设有喷头90,所述喷头90露出活性土壤层5外,所述喷淋管9通过阀门10连接供水设备;所述的活性土壤层5是指生存有微生物菌群的土壤,该微生物菌群主要包括生物土壤滤池建设地的本地土壤中的微生物菌群、硫酸盐还原菌、光合细菌、反硝化菌、解磷菌、铁还原菌、厌氧氨氧化菌等,微生物菌种以及后续用于除臭和培殖微生物的水分,均可以通过喷淋管9进行喷淋供给。
[0017]为了可靠地支撑填料层4及上方结构,如图1所示,布气层3内设有支墩22,所述支墩22支撑在地基2和格栅板7之间,格栅板7隔离填料,从而使所述的布气层3成为没有填料的空腔,布气风管8在该空腔内布气时不会受到填料阻隔,而进入布气层3的废气则可以通过格栅板7向上进入填料层4,设置支墩22能够改善格栅板7的受力状况,使土壤滤池更为可靠待用,本实施例中的支墩22采用混凝土或砖混结构,从而降低被污水侵蚀的速度,同理,格栅板7可采用玻璃钢材料。
[0018]为了避免污水浸没布气风管8,如图1所示,所述布气风管8与地基2之间设有支座23,所述支座23高于地基2表面,所述的排水槽20可由支座23围成。
[0019]为了保证过滤效果,所述鹅卵石层40厚度为200mm,所述火山岩层41厚度为300mm,所述碎石层42厚度为50mm,所述粗砂层43厚度为150mm。
[0020]为了保证过滤效果,所述活性土壤层5的厚度为100mm。
[0021]为了避免污水污染周边地下环境,地基2采用砼浇筑防渗。
[0022]为了方便对微生物播撒、培殖以及进一步提高除臭效果,所述阀门10连接有喷灌控制器(图中未示出)。
[0023]本实施例中,采用草皮作为植被6。
[0024]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废气从总管进入布气管,由布气管将废气送入布气层3,废气
依次穿过格栅板7、填料层4中的鹅卵石层40、火山岩层41、碎石层42和粗砂层43,上述填料层4中的各石砾表面在土壤滤池微生物成长过程中,也会出现微生物挂膜的现象,可以对由下而上的废气中的污染气体进行初步的吸收过滤,并且起到避免上方活性土壤层5水土流失的作用,当废气穿过填料层4进入活性土壤层5,活性土壤层5内的微生物菌群对废气中的污染物进行吸收分解,在经过微生物菌群处理后,废气从活性土壤层5的表面向大气逸散,逸散过程中,土层表面的植被6还能进一步起到净化吸收作用,依照本实施例提供的填料层4及活性土壤层5,通过控制布气速度,可以使废气在填料层4及活性土壤层5中停留40秒以上,能够保证对污染物的充分分解和吸收。
[0025]此外,在废气上升期间,可以通过喷淋管9喷水,进一步提高对废气的除臭效果。
[0026]本实施例提供的生物土壤滤池,通过格栅板7阻挡填料进入布气层3,并通过设置矿物填料,减缓侵蚀过程以及活性土壤的流失,提高了土壤滤池的耐用性和通风效果,提高了其过滤效率。
[0027]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生物土壤滤池,它包括滤池池体(1),其特征是滤池池体(1)内由下至上依次设置地基(2)、布气层(3)、填料层(4)、活性土壤层(5)及植被(6);所述地基(2)上设有排水槽(20)及与之连通的排污管道(21),所述排污管道(21)伸出滤池池体(1)外;所述布气层(3)与填料层(4)之间设有用于阻隔填料下落的格栅板(7),布气层(3)内排列分布有布气风管(8),所述布气风管(8)通过总管与废气进气口连通;所述填料层(4)内设有分层的填料,所述填料由下至上依次包括粒径60

80mm的鹅卵石层(40)、粒径30

50mm的火山岩层(41)、粒径5

10mm的碎石层(42)以及粒径1

3mm的粗砂层(43);所述植被(6)种植在活性土壤层(5)上,在活性土壤层(5)内埋有喷淋管(9),所述喷淋管(9)上设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震楼炯耀张明月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永峰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