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稻育种用组合式秧盘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237871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04 12:4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水稻种植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水稻育种用组合式秧盘结构,包括:中空且上表面敞开的秧苗盘体,所述秧苗盘体的内部上边缘一周开设有内沉槽,所述秧苗盘体的外部下边缘一周开设有与内沉槽尺寸适配的卡槽;所述秧苗盘体的内部设置有格栅板,所述格栅板的边缘处支撑在内沉槽上。通过卡槽和内沉槽的配合作用,使用后的秧苗盘体之间能够上下叠加摆放,能够实现组合,占用空间小,且不会显得凌乱;通过格栅板的设置,能够对秧苗盘体内的培养基质压住,且能够将秧苗盘体内均匀分隔为多个种植区域,从而将水稻种植对应种植,待长出秧苗后,将格栅板取出即可。将格栅板取出即可。将格栅板取出即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水稻育种用组合式秧盘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水稻种植
,具体为一种水稻育种用组合式秧盘结构。

技术介绍

[0002]水稻是人类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耕种与食用的历史都相当悠久。稻的总产量占世界粮食作物产量第三位,低于玉米和小麦。
[0003]目前水稻多采用两种种植方式,第一种直接播种在耕地中,第二种先将种子在培养基地培养长出秧苗再移植。
[0004]秧苗直接在培养基地种植,后续的移植通常将秧苗拔起,直接拔起对秧苗根部损坏较大,目前多将秧苗置于种植秧盘中,方便后续的移栽,在秧盘使用后通常直接堆放,占用空间较大。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水稻育种用组合式秧盘结构,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水稻育种用组合式秧盘结构,包括:
[0007]中空且上表面敞开的秧苗盘体,所述秧苗盘体的内部上边缘一周开设有内沉槽,所述秧苗盘体的外部下边缘一周开设有与内沉槽尺寸适配的卡槽;
[0008]所述秧苗盘体的内部设置有格栅板,所述格栅板的边缘处支撑在内沉槽上。
[0009]进一步地,所述秧苗盘体其中相对的两个外壁上对应设置有凸块和凹槽,所述凸块和凹槽的尺寸相适配。
[0010]进一步地,所述秧苗盘体另外相对的两个外壁上对应设置有插入嵌板和卡框,所述插入嵌板和卡框之间相适配。
[0011]进一步地,所述卡框远离秧苗盘体的一侧壁设置为开口状。
[0012]进一步地,所述秧苗盘体、插入嵌板和卡框之间一体成型。
[00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4]1)通过卡槽和内沉槽的配合作用,使用后的秧苗盘体之间能够上下叠加摆放,能够实现组合,占用空间小,且不会显得凌乱;
[0015]2)通过格栅板的设置,能够对秧苗盘体内的培养基质压住,且能够将秧苗盘体内均匀分隔为多个种植区域,从而将水稻种植对应种植,待长出秧苗后,将格栅板取出即可。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本技术使用后秧苗盘体之间纵向叠加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3为本技术使用时相邻秧苗盘体之间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中:1秧苗盘体、2内沉槽、3卡槽、4格栅板、5凸块、6卡框、7插入嵌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1]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22]实施例:
[0023]请参阅图1

3,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水稻育种用组合式秧盘结构,包括:
[0024]中空且上表面敞开的秧苗盘体1,所述秧苗盘体1的内部上边缘一周开设有内沉槽2,所述秧苗盘体1的外部下边缘一周开设有与内沉槽2尺寸适配的卡槽3;秧苗盘体1采用塑料材质或者金属材质均可。
[0025]所述秧苗盘体1的内部设置有格栅板4,所述格栅板4的边缘处支撑在内沉槽2上。如图1所示,格栅板4上设置为多个均匀排布的种植孔,种植孔即为种植区域,将水稻种子置于种植区域内即可,使用后,格栅板4取出。
[0026]优选的,所述秧苗盘体1其中相对的两个外壁上对应设置有凸块5和凹槽,所述凸块5和凹槽的尺寸相适配。通过凸块5和凹槽的配合,使得相邻的秧苗盘体1之间不易错位。
[0027]优选的,所述秧苗盘体1另外相对的两个外壁上对应设置有插入嵌板7和卡框6,所述插入嵌板7和卡框6之间相适配。通过插入嵌板7和卡框6的配合作用,使得秧苗盘体1纵向堆叠时,能够实现对秧苗盘体1之间的堆叠加强作用;当秧苗盘体1使用时,相邻的秧苗盘体1之间能够通过插入嵌板7和卡框6的配合达到连接作用,使得其组成如图3所示的一排,相邻的两排秧苗盘体1之间通过凸块5和凹槽的配合,使得相邻的两排秧苗盘体1之间不会错位。
[0028]优选的,所述卡框6远离秧苗盘体1的一侧壁设置为开口状。
[0029]优选的,所述秧苗盘体1、插入嵌板7和卡框6之间一体成型。结构稳定性较好。
[0030]工作原理:使用时,将相邻秧苗盘体1之间的卡框6、插入嵌板7配合连接,从而将秧苗盘体1形成一排的种植盘,之后组装另一排种植盘,两排种植盘之间相对的凸块5和凹槽配合,使得两排种植盘之间不会错位。以此类推将一排排的种植盘组装。
[0031]在秧苗盘体1内填充秧苗培育基质,秧苗培育基质的高度与内沉槽2底端高度平齐,之后将格栅板4覆盖在秧苗培育基质上并同时使得格栅板4的边缘处支撑在内沉槽2上(根据情况,也可以不用格栅板4,通常在种子实验中,需要精确种植,则需要格栅板4对种子种植量和间隔严格限定)。
[0032]在格栅板4的各个种植区域种植种子即可。
[0033]使用后,将秧苗盘体1之间堆叠,使得上侧秧苗盘体1的卡槽3与下侧秧苗盘体1的
内沉槽2对应卡接,同时上侧秧苗盘体1的卡框6、插入嵌板7分别与下侧秧苗盘体1的插入嵌板7、卡框6分别连接,实现堆叠组合。
[0034]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技术的优点,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技术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技术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技术;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技术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0035]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技术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稻育种用组合式秧盘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中空且上表面敞开的秧苗盘体(1),所述秧苗盘体(1)的内部上边缘一周开设有内沉槽(2),所述秧苗盘体(1)的外部下边缘一周开设有与内沉槽(2)尺寸适配的卡槽(3);所述秧苗盘体(1)的内部设置有格栅板(4),所述格栅板(4)的边缘处支撑在内沉槽(2)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稻育种用组合式秧盘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秧苗盘体(1)其中相对的两个外壁上对应设置有凸块(5)和凹槽,所述凸块(5)和凹槽...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勇王伟徐宏军
申请(专利权)人:巢湖明天种业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