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236529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04 12:4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连接器,可增加胶水与塑胶本体间的结合强度,又可有效的增强产品防水效果。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包括基座,基座的一端设有插接腔,基座远离插接腔的一端设有容纳座,插接腔中设有舌板座与端子组件;端子组件镶埋成型设置于舌板座中,端子组件远离舌板座的焊接端设置在容纳座内,基座上设有贯通的点胶腔,点胶腔位于插接腔与容纳座之间,点胶腔中设有灌胶后形成的防水胶;基座的中部开设有纵向贯通的点胶腔,点胶腔内设有对称分布且向内延伸的凹槽,凹槽的槽口距离基座表面设有一定间距。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高防水U型点胶槽结构,点胶区域内有胶水填充区、覆盖区及溢胶区,胶水点完后,可将填充区域完全覆盖,更利于产品的气密性。气密性。气密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连接器


[0001]本技术涉及连接器
,特别是涉及一种连接器的高防水防护结构技术。

技术介绍

[0002]连接器主要装配在计算机周边、服务器、路由器、交换设备等产品上,用于传输数据和外设连接等,广泛应用于网络、通信、自动化控制等领域。
[0003]随着电子产品产品功能越来越丰富,市场多元化发展,对产品的结构的要求增加,连接器的防水防护要求越来越普及,需在连接器上增加防水保护结构来达到防护目的。现有防水连接器点胶槽为直壁通槽结构,其与胶水粘接(结合)强度及密封(气密)效果不足。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技术的目的是在于提供一种具有高防水点胶槽防护结构的连接器,即可增加胶水与塑胶本体间的结合强度,又可有效的增强产品防水效果。
[0005]为达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连接器,包括基座,基座的一端设有插接腔,基座远离插接腔的一端设有容纳座,插接腔中设有舌板座与端子组件;端子组件镶埋成型设置于舌板座中,端子组件远离舌板座的焊接端设置在容纳座内,基座上设有贯通的点胶腔,点胶腔位于插接腔与容纳座之间,点胶腔中设有灌胶后形成的防水胶。
[0007]进一步,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基座的中部开设有纵向贯通的点胶腔,点胶腔内设有对称分布且向内延伸的凹槽,凹槽的槽口距离基座表面设有一定间距,对称分布的凹槽相邻的一侧纵向朝基座另一面延伸形成填胶壁。
[0008]进一步,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防水胶包括填充区、覆盖区、溢胶区,填充区设置在填胶壁(触胶区,封胶区)中,溢胶区设置在凹槽中,覆盖区盖设在填充区、溢胶区上面,覆盖区设置在靠近点胶腔端部。
[0009]进一步,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凹槽靠近填胶壁的一侧设有倾斜面,凹槽顶部通过倾斜面连接填胶壁。
[0010]进一步,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点胶腔内两侧长边设有凹槽,点胶腔内两侧短边设有侧边槽,侧边槽设置在凹槽两端(两侧端部),侧边槽与凹槽之间相互间隔,侧边槽与凹槽之间互不连通。
[0011]进一步,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端子组件之间夹设有中隔板,端子组件插接部(前端)两侧设有第一端子载体与第二端子载体,端子组件插接部设置在第一端子载体与第二端子载体之间,第一端子载体与第二端子载体外侧套设有嵌入壳;
[0012]第一端子载体与第二端子载体远离插接腔一端的侧面齐平形成第二填胶面,第一端子载体、第二端子载体与嵌入壳镶埋成型设置于舌板座中。
[0013]进一步,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容纳座中设有第三端子载体与第四端子载体,端子组件焊接端(后端)埋设在第三端子载体与第四端子载体中;
[0014]第三端子载体与第四端子载体靠近插接腔一端的侧面齐平形成第一填胶面;第一填胶面与第二填胶面之间设有一定间距,第一填胶面与第二填胶面的间距形成填胶空位。
[0015]进一步,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填胶面位于基座靠近容纳座一侧的填胶壁上,第二填胶面位于基座靠近插接腔一侧的填胶壁上;
[0016]填胶空位位于点胶腔中的两侧填胶壁之间,换言之,填胶空位位于防水胶的填充区中。
[0017]进一步,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基座中设有固定壳,固定壳远离插接腔的一端设有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组成的框腔围覆在容纳座的外侧,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之间设有支撑座。
[0018]进一步,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壳体两侧设有向外延伸的挂耳,第一壳体靠近固定壳一端的两侧设有折弯向内第一卡扣片,两侧的第一卡扣片抵紧卡合设置在固定壳上。
[0019]进一步,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壳体两侧设有向内延伸的折弯支架,折弯支架紧邻设置在中隔板上,中隔板的另一面设有第一壳体,中隔板设置在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之间;
[0020]第二壳体靠近固定壳一端的两侧设有折弯向内第二卡扣片,两侧的第二卡扣片抵紧卡合设置在固定壳上。
[0021]本技术应用于Type C高防水连接器,采用高防水U型点胶槽结构,点胶区域内有胶水填充区、覆盖区及溢胶区,胶水点完后,可将填充区域完全覆盖,更利于产品的气密性;溢胶区域加大了胶水与本体塑胶的结合面积,既可增加相互间的粘接强度,又可延长气密的泄露路径,对产品气密性更好。本技术有效提升产品点胶效果、强度及气密性,是具有高防水的防护结构。
附图说明
[0022]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示意图;
[0023]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壳体部分的示意图;
[0024]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第一填胶面部分的示意图;
[0025]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填胶空位部分的示意图;
[0026]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第二填胶面部分的示意图;
[0027]图6为本技术实施基座部分的剖面示意图;
[0028]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0029]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30]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防水胶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0031]图10为本技术实施例防水胶部分的剖面示意图;
[0032]图1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
[0033]图12为图6中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0034]图13为本技术实施例的装配示意图;
[0035]图14为图10中B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0036]图15为图6中A部分另一视角的放大示意图;
[0037]图16为本技术实施例壳体部分的组合示意图;
[0038]图17为本技术实施例基座部分的立体示意图。
[0039]图中标记说明:
[0040]基座11,插接腔12,点胶腔13,容纳座14,防水胶15,硅胶圈17,凹槽18,填胶壁19,固定壳21,第一壳体22,挂耳23,第一卡扣片24,第二壳体25,折弯支架26,第二卡扣片27,舌板座28,嵌入壳29,端子组件31,第一端子载体32,第二端子载体33,中隔板34,支撑座35,第三端子载体36,第四端子载体37,填胶空位38,填充区41,覆盖区42,溢胶区43,第一填胶面45,第二填胶面46,侧边槽48,倾斜面49。
具体实施方式
[0041]为能进一步了解本技术的特征、技术手段以及所达到的具体目的、功能,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结合。为能进一步了解本技术的特征、技术手段以及所达到的具体目的、功能,解析本技术的优点与精神,通过以下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的详述得到进一步的了解。
[0042]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前”、“后”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连接器,包括:基座(11),所述基座(11)的一端设有插接腔(12),所述基座(11)远离所述插接腔(12)的一端设有容纳座(14),所述插接腔(12)中设有舌板座(28)与端子组件(31);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组件(31)镶埋成型设置于所述舌板座(28)中,所述端子组件(31)远离所述舌板座(28)的焊接端设置在所述容纳座(14)内,所述基座(11)上设有贯通的点胶腔(13),所述点胶腔(13)位于所述插接腔(12)与所述容纳座(14)之间,所述点胶腔(13)中设有灌胶后形成的防水胶(15)。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11)的中部开设有纵向贯通的所述点胶腔(13),所述点胶腔(13)内设有对称分布且向内延伸的凹槽(18),所述凹槽(18)的槽口距离所述基座(11)表面设有一定间距,对称分布的所述凹槽(18)相邻的一侧纵向朝所述基座(11)另一面延伸形成填胶壁(19)。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水胶(15)包括填充区(41)、覆盖区(42)、溢胶区(43),所述填充区(41)设置在所述填胶壁(19)中,所述溢胶区(43)设置在所述凹槽(18)中,所述覆盖区(42)盖设在所述填充区(41)、所述溢胶区(43)上面,所述覆盖区(42)设置在靠近所述点胶腔(13)端部。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18)靠近所述填胶壁(19)的一侧设有倾斜面(49),所述凹槽(18)顶部通过所述倾斜面(49)连接所述填胶壁(19)。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点胶腔(13)内两侧长边设有凹槽(18),所述点胶腔(13)内两侧短边设有侧边槽(48)...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红强吴林许立军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立德精密工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