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移动金属蓄热体蓄热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6231539 阅读:5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04 12:3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可移动金属蓄热体蓄热装置,包括移动装置、集装箱外壳、保温结构、金属蓄热体;保温结构安装在集装箱外壳之内,集装箱外壳安装在移动装置上;金属蓄热体设置于保温结构之内。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可移动金属蓄热体蓄热装置,将金属蓄热体蓄热装置安装在可移动装置上,能够根据需求设置多个可移动金属蓄热体蓄热装置,多个可移动金属蓄热体蓄热装置根据蓄热需求组合使用,当需求大时,多增派几辆可移动金属蓄热体蓄热装置,从而使得蓄热装置占地面积可控,避免了浪费土地的问题。题。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移动金属蓄热体蓄热装置


[0001]本技术属于蒸汽蓄热
,具体涉及一种可移动金属蓄热体蓄热装置。

技术介绍

[0002]蓄热技术有显热、潜热(此两种为热物理蓄热)和热化学蓄热。其中,显热蓄热利用高比热容材料的温升储存热量,储能密度为30

80kWh/m3,其储存方式简单、储能成本低,但系统体积过大且热损失严重。潜热蓄热利用材料的相态变化储存热量,储能密度为 83

140kWh/m3,其相变过程中温度稳定,但材料易老化,有些材料腐蚀性强且热损失较大。
[0003]目前工程上常用的蓄热技术包括固体蓄热(显热)、水蓄热(显热)、相变蓄热(潜热+ 显热)等,其中成本最低的是水蓄热,成本中等区域的是固体蓄热,成本较高的是相变蓄热。其中固体蓄热具有安全、经济、设备结构简单等优点,但相对于相变蓄热,固体蓄热设体积大,占地面积多造成土地浪费。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移动金属蓄热体蓄热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固体蓄热设体积大,占地面积多造成土地浪费的问题。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可移动金属蓄热体蓄热装置,包括移动装置、集装箱外壳、保温结构、金属蓄热体;
[0007]所述保温结构安装在集装箱外壳之内,所述集装箱外壳安装在所述移动装置上;所述金属蓄热体设置于所述保温结构之内。
[0008]作为本技术的一种可选方案,可移动金属蓄热体蓄热装置还包括换热风机和盘管换热器;所述金属蓄热体的两端与所述保温结构之间分别设置有第一风道、第二风道;所述金属蓄热体开设有多条贯通的换热通道;所述第一风道内设置有分隔板,将所述第一风道分隔为第一上风道和第一下风道两部分;所述换热风机的风机出口连通所述第一上风道,所述换热风机的风机入口连通所述第一下风道。
[0009]作为本技术的一种可选方案,所述盘管换热器设置于风机入口和风机出口之间的管道内,所述盘管换热器的换热盘管两端接口分别设置有蒸汽进出口和水进出口;所述蒸汽进出口和水进出口穿过所述集装箱外壳用于连接外界。
[0010]作为本技术的一种可选方案,所述风机入口和风机出口均安装在所述保温结构的壁面上。
[0011]作为本技术的一种可选方案,所述金属蓄热体之内设置有电加热器。
[0012]作为本技术的一种可选方案,所述电加热器设置于所述换热通道的内壁面之内。
[0013]作为本技术的一种可选方案,所述金属蓄热体为堆垛在一起的金属棒、金属条、金属块、金属球、金属砖中的任意一种或组合,所述金属棒、金属条、金属块、金属球、金
属砖中的任意一种或组合之间有孔隙用于空气对流换热,形成换热通道。
[0014]作为本技术的一种可选方案,所述移动装置为汽车。
[0015]作为本技术的一种可选方案,所述金属蓄热体的结构为混凝土分层浇筑结构,所述换热通道为:在所述混凝土分层浇筑结构上开设的通道。
[0016]作为本技术的一种可选方案,所述电加热器为电加热管、电加热片或者电加热板。
[0017]有现有技术相比较,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
[0018]1)本技术提供的可移动金属蓄热体蓄热装置,将金属蓄热体蓄热装置安装在可移动装置上,能够根据需求设置多个可移动金属蓄热体蓄热装置,多个可移动金属蓄热体蓄热装置根据蓄热需求组合使用,当需求大时,多增派几辆可移动金属蓄热体蓄热装置,从而使得蓄热装置占地面积可控,避免了浪费土地的问题。
[0019]2)本技术提供的可移动金属蓄热体蓄热装置,通过利用金属蓄热体来存储过热蒸汽的热量,安全性高,能够实现蒸汽的大规模大流量的低压工况的安全存储。
附图说明
[0020]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21]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可移动金属蓄热体蓄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堆垛的圆柱形金属棒结构示意图。
[0023]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固体蓄热体中间打贯穿孔作为换热通道结构示意图。
[0024]其中:1

集装箱外壳;2

保温结构;3

金属蓄热体;4

换热通道;5

风机入口;6

风机出口;7

分隔板;8

盘管换热器;9

蒸汽进出口;10

水进出口;11

电加热器;12

第一风道; 13

第二风道;14

移动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0026]以下详细说明均是示例性的说明,旨在对本技术提供进一步的详细说明。除非另有指明,本技术所采用的所有技术术语与本申请所属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的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技术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并非意图限制根据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式。
[0027]如图1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可移动金属蓄热体蓄热装置,包括移动装置 14、集装箱外壳1、保温结构2、金属蓄热体3;金属蓄热体3设置于保温结构2之内;保温结构2安装在集装箱外壳1之内,集装箱外壳1安装在移动装置14上。
[0028]通过上述实施例的设置,将金属蓄热体蓄热装置安装在可移动装置14上,多个可移动金属蓄热体蓄热装置根据蓄热需求组合使用,当需求大时,多增派几辆可移动金属蓄热体蓄热装置,从而使得蓄热装置占地面积可控,解决了浪费土地的问题。
[0029]作为上述实施例的示例,移动装置14为汽车。具体来说,是具有一定重量承载能力
的卡车、货车等车辆。
[0030]应用于本技术的一个具体实施例,可移动金属蓄热体蓄热装置还包括换热风机和盘管换热器8;金属蓄热体3的第一端与保温结构2之间设置有第一风道12,金属蓄热体3的第二端与保温结构2之间设置有第二风道13;金属蓄热体3上从第一端到第二端开设有多条贯通的换热通道4;第一风道12内设置有分隔板7,将第一风道12分隔为第一上风道和第一下风道两部分;换热风机的风机出口6连通第一上风道,换热风机的风机入口5连通第一下风道。盘管换热器8设置于风机入口5和风机出口6之间的管道内,盘管换热器8的换热盘管两端接口分别设置有蒸汽进出口9和水进出口10;蒸汽进出口9和水进出口10穿过集装箱外壳1用于连接外界。
[0031]通过上述设置,第一上风道、与第一上风道连通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移动金属蓄热体蓄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移动装置(14)、集装箱外壳(1)、保温结构(2)、金属蓄热体(3);所述保温结构(2)安装在集装箱外壳(1)之内,所述集装箱外壳(1)安装在所述移动装置(14)上;所述金属蓄热体(3)设置于所述保温结构(2)之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移动金属蓄热体蓄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换热风机和盘管换热器(8);所述金属蓄热体(3)的两端与所述保温结构(2)之间分别设置有第一风道(12)、第二风道(13);所述金属蓄热体(3)开设有多条贯通的换热通道(4);所述第一风道(12)内设置有分隔板(7),将所述第一风道(12)分隔为第一上风道和第一下风道两部分;所述换热风机的风机出口(6)连通所述第一上风道,所述换热风机的风机入口(5)连通所述第一下风道。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移动金属蓄热体蓄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盘管换热器(8)设置于风机入口(5)和风机出口(6)之间的管道内,所述盘管换热器(8)的换热盘管两端接口分别设置有蒸汽进出口(9)和水进出口(10);所述蒸汽进出口(9)和水进出口(10)穿过所述集装箱外壳(1)用于连接外界。4.根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豫森王琮张帅杜藏宝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华能集团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