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施工架及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6224785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04 12:2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建筑施工架,包括:架体系统;导向卸荷系统,其包括间隔设于架体系统靠墙一侧的一对导轨,一对导轨与除却对应的最下楼层的其它楼层的楼板间设置有附墙支座;防坠系统,其包括与位于最下方的导轮可拆卸连接的底座、通过气缸支撑设于底座上的第一支撑板、弹性设于第一支撑板上的第二支撑板、以所述第二支撑板为底包覆设置的气囊,其中,所述第二支撑板上设置至少一个与气囊连通的单向阀,当无外部压力时,所述单向阀关闭;提升系统,其设于架体系统与其中一楼层的楼板间,用于提升架体系统。一种建筑施工架的施工方法。本发明专利技术解决高度调节不便问题的同时具备防坠落的有益效果。落的有益效果。落的有益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建筑施工架及施工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施工设备
更具体地说,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建筑施工架及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建筑施工过程中,需要使用施工架提高施工人员的作业高度,目前通常使用的为脚手架,其中,附着式升降脚手架是指搭设一定高度并附着于工程结构上,依靠自身的升降设备和装置,可随工程结构逐层爬升或下降,将高处作业变为低处作业,将悬空作业变为架体内部作业,具有显著的低碳性,高科技含量和更经济、更安全、更便捷等特点,而被广泛使用,特别是对于高层建筑尤其适用。
[0003]目前,附着式升降脚手架通常包括架体系统,附着导向、卸荷及防坠系统,提升系统及控制系统组成,附着导向、卸荷及防坠系统通常包括导轨、附墙支座,配合附墙支座设置卸荷支顶器,卸荷支顶器配合导轨上的防坠挡杆实现防坠落,其存在导轨只能沿着墙体单向运行,高度调节不便的问题,申请号为2020116085236,名称为一种用于附着式升降脚手架的防坠装置,当缓慢降落时,初始状态的触发端插入窗口内,并能够随导轨的上下移动发生转动与复位,实现正常的高度调节;当快速降落时,通过摩擦力与向下冲击力会造成触发端向地面的方向转动,从而推顶活动端旋入第一间隔内且抵近第二固定部,从而将导轨的翼缘板固定夹持于活动端和第二固定部之间,防止导轨坠落;虽然其解决了导轨只能沿着墙体单向运行,高度调节不便的问题,但是依靠速度大小和摩擦力的持续性控制存在不可控因素较大的问题,如何设计一种附着式升降脚手架在解决导轨只能沿着墙体单向运行,高度调节不便的问题的基础上,可控提高防坠落效果,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目的是解决至少上述问题,并提供至少后面将说明的优点。
[0005]为了实现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这些目的和其它优点,提供了一种建筑施工架,包括:
[0006]架体系统;
[0007]导向卸荷系统,其包括间隔设于架体系统靠墙一侧的一对导轨,所述导轨底端相对于架体系统向下延伸两个楼层,一对导轨与除却对应的最下楼层的其它楼层的楼板间设置有附墙支座,所述附墙支座靠近导轨的一端可拆卸设置一对导轮,一对导轮与对应导轨滑动连接;
[0008]防坠系统,其包括与位于最下方的导轮可拆卸连接的底座、通过气缸支撑设于底座上的第一支撑板、弹性设于第一支撑板上的第二支撑板、以所述第二支撑板为底包覆设置的气囊,其中,所述第二支撑板上设置至少一个与气囊连通的单向阀,当无外部压力时,所述单向阀关闭;
[0009]提升系统,其设于架体系统与其中一楼层的楼板间,用于提升架体系统。
[0010]优选的是,所述底座周向向上延伸形成箱体,所述箱体内呈矩阵排列设置多个气
缸,多个气缸的伸缩端密封穿过所述箱体顶端;
[0011]所述第一支撑板与第二支撑板间呈矩阵排列设置多个弹性伸缩杆,每个弹性伸缩杆包括竖直固接于第一支撑板上的外筒、滑动设于外筒内的内筒、弹性支撑于内筒和外筒间的弹簧,所述第二支撑板支撑于多个内筒顶端。
[0012]优选的是,所述提升系统包括一对上下承重梁,一对上下承重梁分别与一对导轨对应,每对上下承重梁包括上下间隔两个楼层设于架体系统内的上承重梁和下承重梁,与每对上下承重梁匹配包括:
[0013]提升挂座,其固设于墙体上,且高度与上承重梁高度匹配;
[0014]电动提升机,其固设于上承重梁上;
[0015]钢丝绳,其一端固设于提升挂座上,另一端绕过下承重梁与所述电动提升机钩设。
[0016]优选的是,所述防坠系统的水平投影落入一对导轨的水平投影间,所述箱体左右侧具有与电动提升机钩设的挂钩,所述电动提升机用于提升防坠系统。
[0017]优选的是,所述气囊呈倒置四棱台状,且与墙体相对的两侧呈外扩的弧形。
[0018]优选的是,所述箱体上部靠近墙体的一侧与导轨之间滑动连接。
[0019]一种建筑施工架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20]安装架体系统和导向卸荷系统,并通过导向卸荷系统提供对架体系统的卸荷支撑;
[0021]安装防坠系统并控制为初始状态,具体的:控制气缸收缩至最短,所述气囊充气至与所述架体系统底端抵接;
[0022]施工层施工至施工完毕;
[0023]通过提成系统吊装架体,解除卸荷系统的支撑;
[0024]提升系统工作,提升假体系统的高度为一个楼层,提升到位,其中,在提升过程中,气缸同步工作带动第一支撑板上移,进而带动气囊上移,当气缸伸长至最长时,向气囊内注入气体,使气囊膨胀;
[0025]通过导向卸荷系统提供对架体系统的卸荷支撑;
[0026]拆除底座对应附墙支座与对应导轮的连接,并将该附墙支座固定于施工层,拆除位于底座上方一层对应的导轮,并将该导轮固定于施工层;
[0027]提升系统构建与所述箱体的连接,并工作,带动防坠系统上移一个楼层,并使位于最下方的导轮与位于最下方的附墙支座匹配固定,其中,防坠系统上移过程中气囊泄气、气缸收缩至初始状态。
[0028]本专利技术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通过附墙支座配合伸缩杆的设置,实现在架体系统上升过程中,不影响上下位置调节;通过防坠系统的设置,提供吊装时底部反冲装置,气囊配合弹性设置的第二支撑板,提供双级缓冲,进一步配合气缸支撑的第一支撑板,提高提升过程的支撑高度;通过导轮、挂钩的设置配合提升系统,实现利用提升系统对防坠系统的提升,提高整个装置的操作便利性。
[0029]本专利技术的其它优点、目标和特征将部分通过下面的说明体现,部分还将通过对本专利技术的研究和实践而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附图说明
[0030]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其中一种技术方案所述建筑施工架的结构示意图;
[0031]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其中一种技术方案所述建筑施工架的结构示意图;
[0032]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其中一种技术方案所述附墙支座、导轨和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0033]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其中一种技术方案所述附墙支座和导轨的结构示意图;
[0034]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其中一种技术方案所述附墙支座的结构示意图。
[0035]附图标记具体为:架体系统1;刚性走道板10;竖龙骨11;导轨2;滑槽20;导槽21;档杆22;附墙支座3;安装座30;导轮4;后安装部40;卸荷支顶器5;支撑部50;限位杆51;伸缩杆52;底座6;气缸60;第一支撑板61;箱体62;弹性伸缩杆7;外筒70;内筒71;气囊72;上承重梁8;下承重梁80;挂钩9。
具体实施方式
[0036]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令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说明书文字能够据以实施。
[0037]应当理解,本文所使用的诸如“具有”、“包含”以及“包括”术语并不排除一个或多个其它元件或其组合的存在或添加。
[0038]如图1

5所示,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建筑施工架,包括:
[0039]Ⅰ、架体系统1,如图1所示,架体系统1靠墙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建筑施工架,其特征在于,包括:架体系统;导向卸荷系统,其包括间隔设于架体系统靠墙一侧的一对导轨,所述导轨底端相对于架体系统向下延伸两个楼层,一对导轨与除却对应的最下楼层的其它楼层的楼板间设置有附墙支座,所述附墙支座靠近导轨的一端可拆卸设置一对导轮,一对导轮与对应导轨滑动连接;防坠系统,其包括与位于最下方的导轮可拆卸连接的底座、通过气缸支撑设于底座上的第一支撑板、弹性设于第一支撑板上的第二支撑板、以所述第二支撑板为底包覆设置的气囊,其中,所述第二支撑板上设置至少一个与气囊连通的单向阀,当无外部压力时,所述单向阀关闭;提升系统,其设于架体系统与其中一楼层的楼板间,用于提升架体系统。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施工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周向向上延伸形成箱体,所述箱体内呈矩阵排列设置多个气缸,多个气缸的伸缩端密封穿过所述箱体顶端;所述第一支撑板与第二支撑板间呈矩阵排列设置多个弹性伸缩杆,每个弹性伸缩杆包括竖直固接于第一支撑板上的外筒、滑动设于外筒内的内筒、弹性支撑于内筒和外筒间的弹簧,所述第二支撑板支撑于多个内筒顶端。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建筑施工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提升系统包括一对上下承重梁,一对上下承重梁分别与一对导轨对应,每对上下承重梁包括上下间隔两个楼层设于架体系统内的上承重梁和下承重梁,与每对上下承重梁匹配包括:提升挂座,其固设于墙体上,且高度与上承重梁高度匹配;电动提升机,其固设于上承重梁上;钢丝绳,其一端固设于提升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红光李东勇黄龙余奕明陈朔
申请(专利权)人:中交第三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