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方程式赛车的液压互联悬架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方程式赛车组件的
,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方程式赛车的液压互联悬架系统。
技术介绍
[0002]传统的赛车在纵倾、侧倾等工况下同时发生时,由于单一的刚度与阻尼设定无法满足平顺性、操控性的更高需求。车身纵倾、侧倾等运动工况相互耦合,无法达到比赛中针对调校的独立、快速、有效等目标。即使引入横向稳定杆或第三弹簧,依然存在由于阻尼器相互耦合、无法在行驶过程中进行调节等缺陷,在设定工况外无法有效衰减振动,降低了车辆行驶平顺性与操控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上述产生的传统的赛车在纵倾、侧倾等工况下同时发生时,由于单一的刚度与阻尼设定无法满足平顺性、操控性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方程式赛车的液压互联悬架系统。
[000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0005]一种用于方程式赛车的液压互联悬架系统,其中,包括:液压元件1和执行元件2,每一个车轮和承载式车身4通过一个悬架上控制臂3连接,每一个悬架上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方程式赛车的液压互联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液压元件(1)和执行元件(2),每一个车轮和承载式车身(4)通过一个悬架上控制臂(3)连接,每一个悬架上控制臂外铰点(31)和所述承载式车身(4)通过一个所述液压元件(1)连接,所述执行元件(2)包括:垂荡控制单元(21)、纵倾控制单元(22)和侧倾
‑
扭转组合控制单元(23),所述垂荡控制单元(21)、所述纵倾控制单元(22)和所述侧倾
‑
扭转组合控制单元(23)均安装在承载式车身(4)上,多个所述液压元件(1)和所述垂荡控制单元(21)通过液压管路连通,多个所述纵倾控制单元(22)和所述垂荡控制单元(21)通过液压管路连通,多个所述液压元件(1)和所述侧倾
‑
扭转组合控制单元(23)通过液压管路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方程式赛车的液压互联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压元件(1)包括:推杆主缸上轴承接头(11)、推杆转接头(12)、推杆主缸缸筒(13)、推杆主缸下密封接头(14)、推杆主缸活塞罩(15)、推杆碳纤维管(16)和推杆主缸活塞(17),所述推杆主缸上轴承接头(11)、所述推杆主缸缸筒(13)、所述推杆主缸活塞罩(15)和所述推杆碳纤维管(16)同轴设置且依次相互连接,所述推杆主缸活塞(17)设于在所述推杆主缸活塞罩(15)内,所述推杆转接头(12)安装在所述推杆主缸上轴承接头(11)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方程式赛车的液压互联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垂荡控制单元(21)包括:垂荡单元减震器安装座(211)、垂荡单元减震器(212)、垂荡单元摇臂(213)、垂荡单元摇臂安装座(214)、垂荡单元差动缸(215)和垂荡单元差动缸安装座(216),所述垂荡单元减震器安装座(211)、所述垂荡单元摇臂安装座(214)和所述垂荡单元差动缸安装座(216)均安装在所述承载式车身(4)上,垂荡单元摇臂(213)的中部和所述垂荡单元摇臂安装座(214)滑动连接,垂荡单元减震器(212)的一端和所述垂荡单元减震器安装座(211)转动连接,垂荡单元减震器(212)的另一端和垂荡单元摇臂(213)的一端转动连接,垂荡单元摇臂(213)的另一端和垂荡单元差动缸(215)的一端转动连接,垂荡单元差动缸(215)的另一端和所述垂荡单元差动缸安装座(216)转动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方程式赛车的液压互联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纵倾控制单元(22)包括:纵倾单元减震器安装座(221)、纵倾单元减震器(222)、纵倾单元换向器(223)、纵倾单元摇臂(224)、纵倾单元摇臂安装座(225)、纵倾单元差动缸(226)和纵倾单元差动缸安装座(227),所述纵倾单元减震器安装座(221)、所述纵倾单元摇臂安装座(225)和所述纵倾单元差动缸安装座(227)均安装在所述承载式车身(4)上,纵倾单元减震器(222)安装在所述纵倾单元换向器(223)内,纵倾单元换向器(223)的一端和所述纵倾单元减震器安装座(221)转动连接,纵倾单元换向器(223)的另一端和所述纵倾单元摇臂(224)转动连接,所述纵倾单元摇臂(224)和所述纵倾单元摇臂安装座(225)转动连接,纵倾单元差动缸(226)的一端和所述纵倾单元摇臂(224)转动连接,纵倾单元差动缸(226)的另一端和所述纵倾单元差动缸安装座(227)转动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方程式赛车的液压互联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倾
‑
扭转组合控制单元(23)包括:侧倾单元调节杆下安装座(231)、侧倾单元调节杆上安装座(232)、侧倾单元调节连杆(233)、侧倾单元减震器(234)、侧倾单元换向器(235)、侧倾单元左差动缸(236)、侧倾单元右差动缸(237)、侧倾单元摇臂(238)、侧倾单元摇臂左支撑座(239)和侧倾单元摇臂右支撑座(240),所述侧倾单元调节杆下安装座(231)、所述侧倾单元摇臂左支撑座(239)和所述侧倾单元摇臂右支撑座(240)均安装在所述承载式车身(4)上,
侧倾单元调节连杆(233)的中部通过所述侧倾单元调节杆上安装座(232)安装在所述侧倾单元调节杆下安装座(231)上,侧倾单元摇臂(238)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侧倾单元摇臂左支撑座(239)和所述侧倾单元摇臂右支撑座(240)连接,所述侧倾单元减震器(234)安装在所述侧倾单元换向器(235)内,侧倾单元换向器(235)的一端和所述侧倾单元调节杆上安装座(232)转动连接,侧倾单元换向器(235)的另一端和侧倾单元摇臂(238)的中部转动连接,侧倾单元左差动缸(236)的一端和侧倾单元调节连杆(233)的一端转动连接,侧倾单元左差动缸(236)的另一端和侧倾单元摇臂(238)的一端转动连接,侧倾单元右差动缸(237)的一端和侧倾单元调节连杆(233)的另一端转动连接,侧倾单元右差动缸(237)的另一端和侧倾单元摇臂(238)的另一端转动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方程式赛车的液压互联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垂荡单元差动缸(215)包括:垂荡差动缸轴承活塞杆(2151)、垂荡差动缸前一级缸盖(2152)、垂荡差动缸外二级缸盖(2153)、第三垂荡差动缸缸筒(2154)、第三垂荡差动缸中央缸盖(2155)、第二垂荡差动缸缸筒(2156)、第二垂荡差动缸中央缸盖(2157)、第一垂荡差动缸缸筒(2158)、第一垂荡差动缸中央缸盖(2159)、垂荡差动缸后一级缸盖(2160)、垂荡单元转接头(2161)、垂荡单元通气阀(2162)、第一垂荡差动缸连杆(2163)、第二垂荡差动缸连杆(2164)、垂荡差动缸RR活塞(2165)、垂荡差动缸RL活塞(2166)、垂荡差动缸FR活塞(2167)和垂荡差动缸FL活塞(2168),所述垂荡差动缸前一级缸盖(2152)、所述垂荡差动缸外二级缸盖(2153)、所述第三垂荡差动缸缸筒(2154)、所述第三垂荡差动缸中央缸盖(2155)、所述第二垂荡差动缸缸筒(2156)、所述第二垂荡差动缸中央缸盖(2157)、所述第一垂荡差动缸缸筒(2158)、所述第一垂荡差动缸中央缸盖(2159)和所述垂荡差动缸后一级缸盖(2160)依次同轴设置且相互连接,所述第三垂荡差动缸缸筒(2154)、所述第二垂荡差动缸缸筒(2156)、所述第一垂荡差动缸缸筒(2158)和所述垂荡差动缸后一级缸盖(2160)上均安装有所述垂荡单元通气阀(2162),所述垂荡差动缸外二级缸盖(2153)、所述第三垂荡差动缸中央缸盖(2155)、所述第二垂荡差动缸中央缸盖(2157)和所述第一垂荡差动缸中央缸盖(2159)上均安装有所述垂荡单元转接头(2161),垂荡差动缸后一级缸盖(2160)的端部和所述垂荡单元差动缸安装座(216)转动连接,所述垂荡差动缸RR活塞(2165)设于所述第三垂荡差动缸缸筒(2154)内,所述垂荡差动缸RL活塞(2166)设于所述第二垂荡差动缸缸筒(2156)内,所述垂荡差动缸FR活塞(2167)设于所述第一垂荡差动缸缸筒(2158)内,所述垂荡差动缸FL活塞(2168)设于所述垂荡差动缸后一级缸盖(2160)内,垂荡差动缸轴承活塞杆(2151)的一端和所述垂荡差动缸前一级缸盖(2152)滑动连接,垂荡差动缸轴承活塞杆(2151)的另一端和所述垂荡单元摇臂(213)转动连接,第一垂荡差动缸连杆(2163)的一端和所述垂荡差动缸前一级缸盖(2152)连接,第一垂荡差动缸连杆(2163)的另一端和所述垂荡差动缸后一级缸盖(2160)连接,第二垂荡差动缸连杆(2164)的一端和所述垂荡差动缸前一级缸盖(2152)连接,第二垂荡差动缸连杆(216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贺意聪,赵羽洁,钱可炜,宋语轩,
申请(专利权)人: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