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防雷击的风电叶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223015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04 12:2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新型防雷击的风电叶片,包括壳体组件、防雷组件、第一加强杆和第二加强杆;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防雷组件的设置,接闪器在碳纤维壳和尖端壳内部的上下两侧等间距设置,保证壳体组件内部的边沿均具有防雷效果,避免壳体组件的内部出现防雷死角,提高风电叶片的使用寿命;壳体组件的设置,碳纤维壳用于降低壳体组件的重量,且能保证壳体组件的机械强度,使壳体组件的抗折弯和耐受力提高,保证风电叶片适用于恶劣的环境,提高风电叶片的适用范围;第一加强杆和第二加强杆的设置,第一加强杆和第二加强杆对安装壳、碳纤维壳和尖端壳的内部进行固定连接,保证安装壳、碳纤维壳和尖端壳各部位连接的稳定性。和尖端壳各部位连接的稳定性。和尖端壳各部位连接的稳定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防雷击的风电叶片


[0001]本技术属于风电叶片
,尤其涉及一种新型防雷击的风电叶片。

技术介绍

[0002]风力发电是一种清洁能源,近年来受到全球范围的关注;随着陆上风力发电场趋于饱和,风力发电逐渐向海上扩张;海上风电虽与陆上风电有所不同但雷电袭击对于海陆风电力发电场来说都是威胁其运行安全的严重问题;风电叶片作为风电机组的重要组成部件之一,其受雷击后会导致风机停运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现有的风电叶片上尖部均安装有接闪器,用来防止雷击,但现有风电叶片防雷效果差,容易出现防雷死角,降低风电叶片的使用寿命,为此,我们提出一种新型防雷击的风电叶片,以解决上述问题,且便于市场推广与应用。
[0003]现有风电叶片防雷效果差,容易出现防雷死角,降低风电叶片的使用寿命的问题。
[0004]因此,专利技术一种新型防雷击的风电叶片显得非常必要。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新型防雷击的风电叶片,以解决现有风电叶片防雷效果差,容易出现防雷死角,降低风电叶片的使用寿命的问题。一种新型防雷击的风电叶片,包括壳体组件、防雷组件、第一加强杆和第二加强杆,所述防雷组件安装在壳体组件的内部;所述第一加强杆安装在壳体组件内部的横向位置;所述第二加强杆采用多个,且第二加强杆安装在壳体组件内部的纵向位置;
[0006]所述壳体组件包括安装壳、碳纤维壳、尖端壳和安装孔,所述碳纤维壳安装在安装壳敞口的一端;所述尖端壳安装在碳纤维壳背离安装壳的一端;所述安装孔采用多个,且安装孔开设在安装壳背离碳纤维壳的一侧。
[0007]优选的,所述防雷组件包括接闪器、传导杆、连接板和避雷器,所述接闪器采用多个,且接闪器安装在碳纤维壳和尖端壳内部的上下两侧;所述传导杆采用多个,且传导杆安装在接闪器之间;所述避雷器安装在碳纤维壳内部靠近安装壳一端的中间位置,且避雷器通过连接板与靠近安装壳一侧的接闪器相连。
[0008]优选的,所述第一加强杆的长度等于安装壳和尖端壳之间的距离;所述第二加强杆通过螺栓与第一加强杆相连,且第二加强杆等间距设置,该第二加强杆平行设置。
[0009]优选的,所述安装壳靠近碳纤维壳一端的尺寸与碳纤维壳靠近安装壳一端的尺寸匹配;所述尖端壳靠近碳纤维壳一端的尺寸与碳纤维壳靠近尖端壳一端的尺寸匹配;所述安装孔等于安装壳的厚度。
[0010]优选的,所述接闪器等间距设置;所述连接板对称设置。
[00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12]1.本技术的防雷组件的设置,接闪器在碳纤维壳和尖端壳内部的上下两侧等间距设置,保证壳体组件内部的边沿均具有防雷效果,避免壳体组件的内部出现防雷死角,
提高风电叶片的使用寿命。
[0013]2.本技术的壳体组件的设置,碳纤维壳用于降低壳体组件的重量,且能保证壳体组件的机械强度,使壳体组件的抗折弯和耐受力提高,保证风电叶片适用于恶劣的环境,提高风电叶片的适用范围。
[0014]3.本技术的第一加强杆和第二加强杆的设置,第一加强杆和第二加强杆对安装壳、碳纤维壳和尖端壳的内部进行固定连接,保证安装壳、碳纤维壳和尖端壳各部位连接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0015]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2是本技术的壳体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3是本技术的防雷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中:
[0019]1‑
壳体组件,11

安装壳,12

碳纤维壳,13

尖端壳,14

安装孔,2

防雷组件,21

接闪器,22

传导杆,23

连接板,24

避雷器,3

第一加强杆,4

第二加强杆。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描述:
[0021]实施例:
[0022]如附图1至附图3所示
[0023]本技术提供一种新型防雷击的风电叶片,包括壳体组件1、防雷组件2、第一加强杆3和第二加强杆4,防雷组件2安装在壳体组件1的内部;第一加强杆3安装在壳体组件1内部的横向位置;第二加强杆4采用多个,且第二加强杆4安装在壳体组件1内部的纵向位置;第一加强杆3的长度等于安装壳11和尖端壳13之间的距离;第二加强杆4通过螺栓与第一加强杆3相连,且第二加强杆4等间距设置,该第二加强杆4平行设置;第一加强杆3和第二加强杆4对安装壳11、碳纤维壳12和尖端壳13的内部进行固定连接,保证安装壳11、碳纤维壳12和尖端壳13各部位连接的稳定性。
[0024]本实施例中,壳体组件1包括安装壳11、碳纤维壳12、尖端壳13和安装孔14,碳纤维壳12安装在安装壳11敞口的一端;尖端壳13安装在碳纤维壳12背离安装壳11的一端;安装孔14采用多个,且安装孔14开设在安装壳11背离碳纤维壳12的一侧;安装壳11靠近碳纤维壳12一端的尺寸与碳纤维壳12靠近安装壳11一端的尺寸匹配;尖端壳13靠近碳纤维壳12一端的尺寸与碳纤维壳12靠近尖端壳13一端的尺寸匹配;安装孔14等于安装壳11的厚度;碳纤维壳12用于降低壳体组件1的重量,且能保证壳体组件1的机械强度,使壳体组件1的抗折弯和耐受力提高,保证风电叶片适用于恶劣的环境,提高风电叶片的适用范围。
[0025]本实施例中,防雷组件2包括接闪器21、传导杆22、连接板23和避雷器24,接闪器21采用多个,且接闪器21安装在碳纤维壳12和尖端壳13内部的上下两侧;传导杆22采用多个,且传导杆22安装在接闪器21之间;避雷器24安装在碳纤维壳12内部靠近安装壳11一端的中间位置,且避雷器24通过连接板23与靠近安装壳11一侧的接闪器21相连;接闪器21等间距设置;连接板23对称设置;接闪器21在碳纤维壳12和尖端壳13内部的上下两侧等间距设置,
保证壳体组件1内部的边沿均具有防雷效果,避免壳体组件1的内部出现防雷死角,提高风电叶片的使用寿命。
[0026]工作原理
[0027]本技术中,使用时,第一加强杆3和第二加强杆4对安装壳11、碳纤维壳12和尖端壳13的内部进行固定连接,保证安装壳11、碳纤维壳12和尖端壳13各部位连接的稳定性;碳纤维壳12用于降低壳体组件1的重量,且能保证壳体组件1的机械强度,使壳体组件1的抗折弯和耐受力提高,保证风电叶片适用于恶劣的环境,提高风电叶片的适用范围;接闪器21在碳纤维壳12和尖端壳13内部的上下两侧等间距设置,保证壳体组件1内部的边沿均具有防雷效果,避免壳体组件1的内部出现防雷死角,提高风电叶片的使用寿命。
[0028]利用本技术所述技术方案,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技术方案的启发下,设计出类似的技术方案,而达到上述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防雷击的风电叶片,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组件(1)、防雷组件(2)、第一加强杆(3)和第二加强杆(4),所述防雷组件(2)安装在壳体组件(1)的内部;所述第一加强杆(3)安装在壳体组件(1)内部的横向位置;所述第二加强杆(4)采用多个,且第二加强杆(4)安装在壳体组件(1)内部的纵向位置;所述壳体组件(1)包括安装壳(11)、碳纤维壳(12)、尖端壳(13)和安装孔(14),所述碳纤维壳(12)安装在安装壳(11)敞口的一端;所述尖端壳(13)安装在碳纤维壳(12)背离安装壳(11)的一端;所述安装孔(14)采用多个,且安装孔(14)开设在安装壳(11)背离碳纤维壳(12)的一侧。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防雷击的风电叶片,其特征在于:所述防雷组件(2)包括接闪器(21)、传导杆(22)、连接板(23)和避雷器(24),所述接闪器(21)采用多个,且接闪器(21)安装在碳纤维壳(12)和尖端壳(13)内部的上下两侧;所述传导杆(22)采用多个,...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根武刘玉东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驭风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