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涡旋式压缩机及空调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218923 阅读:4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04 12:16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涡旋式压缩机及空调器,所属空调领域。包括设置在压缩机本体内的上支架和下支架,上支架处设置有相互配合的动涡盘和静涡盘,上支架与动涡盘之间形成有高压油腔,下支架处设置有储油腔;在上支架和下支架之间设置有曲轴,上支架和下支架被配置为支撑曲轴以使曲轴能够驱使动涡盘相对于静涡盘的转动;曲轴上开设有泵油通道,泵油通道被配置为将储油腔中的润滑油导引至高压油腔中;曲轴上还开设有回油通道,回油通道被配置为将高压油腔中的润滑油导引至储油腔中。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在压缩机的曲轴上开设泵油通道和回油通道,可实现润滑油的出油和回油,完成曲轴的闭合油路回油,使压缩机中的油气分离,降低压缩机的吐油量。量。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涡旋式压缩机及空调器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空调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涡旋式压缩机及空调器

技术介绍

[0002]涡旋压缩机内部的油路循环一般可以分为供油、回油两部分,供油时底部油池中的油泵提供动力,将润滑油在曲轴通道内输送至上支架的高压油腔中,一部分会润滑轴承、十字滑环等部件,另一部分油会被吸入压缩机动静涡盘中进行润滑;
[0003]回油时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润滑完动静涡盘后随高压气体排出至压缩机空腔中,然后通过气体力、重力回到底部油池中,另一方面是上支架油池中多余的润滑油会直接排放或者通过引导的方式排放至压缩机空腔中,然后再通过气体力、重力回到压缩机底部油池。
[0004]通常从压缩机泵体中排出的回油只占小部分,回油占比较大的是上支架油池中的这部分回油,因此回油方式对于控制压缩机的吐油率起着决定性作用,当压缩机回油缺少引导,直接在腔体上部和高压气流混合,这时液滴状润滑油在高速流动的气体夹带下会通过压缩机排气管、均油管排出压缩机,最终造成压缩机的吐油率变大。
[0005]有鉴于此特提出本专利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涡旋式压缩机及空调器。
[0007]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一方面,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涡旋式压缩机,包括设置在压缩机本体内的上支架和下支架,上支架处设置有相互配合的动涡盘和静涡盘,上支架与动涡盘之间形成有高压油腔,下支架处设置有储油腔;
[0008]在上支架和下支架之间设置有曲轴,上支架和下支架被配置为支撑曲轴以使曲轴能够驱使动涡盘相对于静涡盘的转动;
[0009]曲轴上开设有泵油通道,泵油通道被配置为将储油腔中的润滑油导引至高压油腔中;
[0010]曲轴上还开设有回油通道,回油通道被配置为将高压油腔中的润滑油导引至储油腔中。
[0011]在上述的技术方案中,回油通道包括形成于曲轴外周壁上的回油孔和排油孔,回油孔与高压油腔相通,排油孔与储油腔相通;
[0012]在曲轴的外周壁上且位于回油孔的位置处形成有压缩部,压缩部被配置为提高曲轴运转时回油孔处的回油压力。
[0013]在上述的技术方案中,压缩部包括形成于曲轴外周壁上的切槽,切槽在曲轴的第一方向形成有第一切面,在曲轴的第二方向形成有第二切面,回油孔的开口端形成于第一切面上,当曲轴转动时,第二切面使曲轴转动时可以聚集并压缩润滑油,在回油孔处产生压
力。
[0014]在上述的技术方案中,第一切面和第二切面之间形成有夹角a,夹角a为直角或锐角且第一切面长度大于第二切面的长度。
[0015]在上述的技术方案中,回油通道包括沿着曲轴轴向开设的输油段以及沿着曲轴径向开设的回油段和排油段,回油段、输油段和排油段依次连通;
[0016]回油孔与回油段相通,排油孔与排油段相通。
[0017]在上述的技术方案中,回油段为渐缩段,渐缩段包括一扩口端和一缩口端,扩口端形成于切槽表面,缩口端形成于曲轴内部。
[0018]在上述的技术方案中,回油通道的排油段长度大于回油段的长度。
[0019]在上述的技术方案中,曲轴与下支架之间设有下支架轴承,经回油通道流出的润滑油直接或间接的润滑下支架轴承。
[0020]在上述的技术方案中,曲轴、下支架与下支架轴承之间形成有回油腔,回油通道的回油口开设在回油腔处和/或下支架轴承处。
[0021]在上述的技术方案中,下支架上开设有分流孔,分流孔被配置为连通回油腔和储油腔以使将回油腔中的润滑油导引至储油腔中。
[0022]在上述的技术方案中,分流孔包括倾斜开设在下支架上的多个分流通道;
[0023]分流通道包括与回油腔相连通的回油口以及与储油腔相连通的排油口,回油口的开设位置高于排油口的开设位置。
[0024]另一专利技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压缩机,其中,压缩机为上述所提到的涡旋式压缩机。
[0025]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26]一、本专利技术通过在压缩机的曲轴上开设泵油通道和回油通道,可实现润滑油的出油和回油,完成曲轴的闭合油路回油,进而控制压缩机腔体内气体的夹油量,使压缩机中的油气进行分离,降低压缩机的吐油量。
[0027]二、本专利技术通过在下支架上倾斜设置分流通道,可减小直接回油的冲击力,保持底部储油腔液面的稳定,防止润滑油冲击所带来的润滑油飞溅问题,继而降低了压缩机的吐油率。
[0028]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附图说明
[0029]附图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部分,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的理解,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但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当限定。显然,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附图。在附图中:
[0030]图1为本专利技术涡轮式压缩机的第一种整体结构示意图,图中示出了回油通道的回油孔开设在回油腔处;
[0031]图2为本专利技术蜗轮式压缩机的第二种整体结构示意图,图中示出了回油通道的回油孔开设在下支架轴承处;
[0032]图3为图1实施例中回油口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33]图4为图1实施例中曲轴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0034]图5为图1实施例中曲轴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35]图6为图5实施例中回油口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36]图7为本专利技术蜗轮式压缩机中曲轴的第一种俯视结构示意图;
[0037]图8为本专利技术蜗轮式压缩机中曲轴的第二种俯视结构示意图;
[0038]图9为本专利技术蜗轮式压缩机中下支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39]图10为图1实施例中回油孔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40]图11为图2实施例中回油孔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41]图1

11:1

压缩机本体,2

上支架,3

下支架,4

动涡盘,5

经涡盘,6

高压油腔,7

储油腔,8

曲轴,9

泵油通道,10

回油通道,101

回油段,1011

回油孔,102

排油段,1021

排油孔,11

切槽,111

第一切面,112

第二切面,12

下支架轴承,13

回油腔,14

油泵。
[0042]需要说明的是,这些附图和文字描述并不旨在以任何方式限制本专利技术的构思范围,而是通过参考特定实施例为本领域技术人员说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涡旋式压缩机,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压缩机本体(1)内的上支架(2)和下支架(3),所述上支架(2)处设置有相互配合的动涡盘(4)和静涡盘(5),所述上支架(2)与所述动涡盘(4)之间形成有高压油腔(6),所述下支架(3)的下部设置有储油腔(7);在所述上支架(2)和下支架(3)之间设置有曲轴(8),所述上支架(2)和下支架(3)被配置为支撑所述曲轴(8)以使所述曲轴(8)能够驱使动涡盘(4)相对于静涡盘(5)转动;所述曲轴(8)上开设有泵油通道(9),所述泵油通道(9)被配置为将所述储油腔(7)中的润滑油导引至所述高压油腔(6)中;所述曲轴(8)上还开设有回油通道(10),所述回油通道(10)被配置为将所述高压油腔(6)中的润滑油导引至所述储油腔(7)中。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涡旋式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油通道(10)包括形成于所述曲轴(8)外周壁上的回油孔(1011)和排油孔(1021),所述回油孔(1011)与所述高压油腔(6)相通,所述排油孔(1021)与所述储油腔(7)相通;在所述曲轴(8)的外周壁上且位于所述回油孔(1011)的位置处形成有压缩部,所述压缩部被配置为提高所述曲轴(8)运转时所述回油孔(1011)处的回油压力。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涡旋式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缩部包括形成于所述曲轴外周壁上的切槽(11),所述切槽(11)在所述曲轴的第一方向形成有第一切面(111),在所述曲轴的第二方向形成有第二切面(112),所述回油孔(1011)的开口端形成于所述第一切面(111)上,当所述曲轴转动时,所述第二切面使所述曲轴转动时可以聚集并压缩润滑油,在所述回油孔(1011)处产生压力。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涡旋式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切面(111)和第二切面(112)之间形成有夹角a,所述夹角a为直角或锐角且所述第一切面(111)长度大于所述第二切面(112)的长度。5.根据权利要求3或...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波徐嘉赵玉晨单彩侠刘双来康小丽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