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安全带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211135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04 12:0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汽车安全带结构,涉及汽车内部的安全带,包括第一织网,所述第一织网的一端与卷轴器连接;另一端通过连杆与第二织网连接;所述第二织网由至少一条织带编织而成,所述连杆被配置为能够被拆除,所述连杆拆除后,所述第二织网能被展开呈织带绳索。本方案中,在正常使用时,可以对乘客进行有效的保护,并且对于提升乘客的舒适性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但是在紧急情况出现后,乘客可以对这里的连杆进行拆出或者折断,将连杆取出后,就能够取出中间的第二织网,第二织网失去了支撑后通过简单的拉扯梳理,就可以变成一条约十米的绳索,以方便乘客的紧急使用。以方便乘客的紧急使用。以方便乘客的紧急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汽车安全带结构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内部的安全带;具体为一种汽车安全带结构。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汽车的广泛普及,汽车安全已成为重中之重。安全带在汽车专利技术以前就已经存在了,1885年,那时欧洲普遍使用马车,那时的安全带只是简单的为了防止乘客从马车上摔下来。到了1910年飞机上开始出现安全带。1922年,赛车场上的跑车开始使用安全带,到了1955年,福特轿车开始装用安全带,总体来说这个时期的安全带以两点式安全带为主。1955年飞机设计师尼尔斯到沃尔沃汽车公司工作以后专利技术了三点式安全带。1963年,沃尔沃汽车公司开始把尼尔斯的三点式汽车安全带注册,并在自产的汽车上装配。1968年,美国规定轿车面向前方的座位均要安装安全带,欧洲和日本等发达国家也相继制定了汽车乘员必须佩戴安全带的规定。目前使用最广泛的是三点式安全带。
[0003]当前最为广泛使用的三点式安全带的结构。在各种安全带中,是实用性、舒适性以及乘员约束性结合得相当好的安全带形式。目前,安全带的主要组成结构包括:
[0004](1)织带,织带是用尼龙或聚酯等合成纤维织成的宽约50mm、厚约1.2mm的带,根据不同的用途,通过编织方法及热处理来达到安全带所要求的强度、伸长率等特性。它也是吸收冲突能量的部分。对于安全带的性能各国法规有不同的要求。
[0005](2)卷收器,卷收器其是根据乘员的坐姿、身材等来调节安全带长度,不使用时收卷织带的装置。分为ELR(Emergency LockingRetractor)和ALR(Automatic Locking Retractor)。
[0006](3)固定机构,固定机构包括带扣、锁舌、固定销和固定座等。带扣及锁舌是系紧和解开座椅安全带的装置。将织带的一端固定在车身的称为固定板,车身固定端称为固定座,固定用螺栓称为固定螺栓。肩部安全带固定销的位置对系安全带时的便捷性有很大的影响,因此为了适合各种身材的乘员,一般都选用可调节式固定机构,能够上下调节肩部安全带的位置。
[0007]具体的工作原理为:卷收器的作用是贮存织带和锁止织带拉出,它是安全带中最复杂的机械件。卷收器里面是一个棘轮机构,正常情况下乘员可以在座椅上自由匀速拉动织带,但当织带从卷收器连续拉出过程一旦停止或当车辆遇到紧急状态时,棘轮机构就会作锁紧动作将织带自动锁死,阻止织带拉出。安装固定件是与车体或座椅构件相连接的耳片、插件和螺栓等,它们的安装位置和牢固性,直接影响到安全带的保护效果和乘员的舒适感。
[0008]目前的安全带在保护乘客,提高乘客舒适感的同时,也有一部分缺点。比如,当意外碰撞导致乘员昏迷时,安全带紧紧的把乘员固定在座椅上。若临时救援人员无法触及安全带锁扣解锁安全带或锁扣受撞击失灵,且手上没有合适的切割工具时,往往无法把乘员及时救离事故车辆。同时,当驾驶车辆外出时,面对意外坠水等需要绳索的紧急情况,无绳可用。

技术实现思路

[0009]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当意外碰撞导致乘员昏迷时,安全带紧紧的把乘员固定在座椅上。若临时救援人员无法触及安全带锁扣解锁安全带或锁扣受撞击失灵,且手上没有合适的切割工具时,往往无法把乘员及时救离事故车辆等系列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新的汽车安全带结构;通过采用独特的编织方式,在危险产生时仅仅需要拆出其中的连杆,就可以使得安全带变成约十米的绳索,以满足上述意外情况下使用。
[0010]具体的,本专利技术提出的详细技术方案如下:
[0011]一种汽车安全带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织网,所述第一织网的一端与卷轴器连接;另一端通过连杆与第二织网连接;第二织网与第三织网通过另一连杆相连;第三织网末端通过固定片固定在车身上;
[0012]所述第二织网由至少一条织带编织而成,所述连杆被配置为能够被拆除,所述连杆拆除后,所述第二织网能被展开呈织带绳索。
[0013]进一步的,根据上述所述的一种汽车安全带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织网至少有一条编织带编织而成。
[0014]进一步的,根据上述所述的一种汽车安全带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织网由编织带径向、纬向编织而成。
[0015]进一步的,根据上述所述的一种汽车安全带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织网中形成的每条径向线同每条纬向线分别交错缠绕编织。
[0016]进一步的,根据上述所述的一种汽车安全带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织网中形成的每条径向线同多条纬向线分别交错缠绕编织,或者每条纬向线同多条径向线交错缠绕编织。
[0017]进一步的,根据上述所述的一种汽车安全带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织网由织网A和织网B通过缝线连接,并预留一节作为织带结,所述织带结被配置为预防该处锁舌的下坠。
[0018]进一步的,根据上述所述的一种汽车安全带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织网A和所述织网B均由两条编织带径向、纬向编织而成。
[0019]进一步的,根据上述所述的一种汽车安全带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织网A与所述织网B的编织方式相同。
[0020]进一步的,根据上述所述的一种汽车安全带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织网A中的径向线依次排布且分别绕过所述连杆;所述织网A 中的纬向线上下交错穿过所述织网A中的径向线。
[0021]进一步的,根据上述所述的一种汽车安全带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织网A中的纬向线由第一股线和第二股线组成;所述第一股线和所述第二股线分别依次交错穿设所述织网A的径向线;然后第一股线和第二股线再合并为所述织网A中的纬向线。
[0022]采用本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有益效果为:
[0023]本方案中,在正常使用时,可以对乘客进行有效的保护,并且对于提升乘客的舒适性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但是在紧急情况出现后,乘客可以对这里的连杆进行拆出或者折断,将连杆取出后,就能够取出中间的第二织网,第二织网失去了支撑后通过简单的拉扯梳理,就可以变成一条约十米的绳索,以方便乘客的紧急使用。
附图说明
[0024]图1为安全带结构的立体结构图。
[0025]图2为安全带结构的平面示意图。
[0026]图3为第一织网与第二织网连接的平面示意图。
[0027]图4为第一织网与第二织网连接的编织立体图。
[0028]图5为每条径向线同每条纬向线分别交错缠绕编织示意图。
[0029]图6为每条径向线同多条纬向线分别交错缠绕编织示意图。
[0030]其中:100第一织网、200卷轴器、300连杆、301本体、302头球、400第二织网、401第一股线、402第二股线。
具体实施方式
[0031]以下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非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的范围。
[0032]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汽车安全带结构,通过采用本方案提供的安全带结构,可以为紧急救援提供帮助,在正常使用时,可以对乘客进行有效的保护,并且对于提升乘客的舒适性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但是在紧急情况出现后,乘客可以对这里的连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安全带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织网(100),所述第一织网(100)的一端与卷轴器(200)连接;另一端通过连杆(300)与第二织网(400)连接;所述第二织网(400)与第三织网(600)通过另一连杆(300)完成相连;所述第三织网(600)末端通过固定片(500)固定在车身上;所述第二织网(400)由至少一条织带编织而成,所述连杆(300)被配置为能够被拆除,所述连杆(300)拆除后,所述第二织网(400)能被展开呈织带绳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安全带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织网(100)至少有一条编织带编织而成。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汽车安全带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织网(100)由编织带径向、纬向编织而成。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汽车安全带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织网(100)中形成的每条径向线同每条纬向线分别交错缠绕编织。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汽车安全带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织网(100)中形成的每条径向线同多条纬向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冰
申请(专利权)人:岚图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