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齐小龙专利>正文

牛颈夹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206763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04 12:0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牛颈夹结构,包括上横梁和下横梁以及间隔地形成于上横梁和下横梁之间的多组牛颈夹持组件;牛颈夹持组件包括两根对称布置、且能够转动的转动杆,两根转动杆之间的空间为牛颈空间;牛颈夹结构具有限位组件,限位组件与转动杆配合以保持转动杆的位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牛颈夹结构的每个牛颈夹持组件设计有两根相对转动的转动杆,且每组牛颈夹持组件间隔布置,之间预留一定空间,而两根转动杆可以将牛颈保持在两根转动杆之间,为牛颈提供移动和夹持空间,活动时,有效避免牛颈磕碰到周围框架,从而避免了影响相邻牛,结构新颖、使用效果好,更适合大规模牛场的精细化养殖。殖。殖。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牛颈夹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畜牧养殖
,尤其涉及一种适用于牛精细化饲养的牛颈夹结构。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畜牧业的不断发展,牛的精细化饲养逐渐成型,而为了便于对牛进行定时定量的喂养、以及便于近距离观察和药物的供给,需要对牛的颈部进行夹持和固定,该类能够夹持牛的颈部的装置称之为“牛颈夹”。
[0003]现有技术中,授权公告号为CN204907473U,名称为《奶牛颈夹》的中国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半自动牛颈夹结构,其通过转轴铰接有一根转动杆,转动杆常态下上端朝向外侧倾斜,因此,上部为牛头的伸入空间,随着牛头伸入并下移过程,转动杆的上端会朝向内侧倾斜,由此通过转动杆和旁边的框架夹持住牛颈部,但是,现有技术的牛颈夹为单侧转动杆结构,一侧依靠框架与转动杆配合实现对牛颈部的夹持,这样的结构牛头容易磕碰到周围固定式结构的框架,对牛造成损伤的同时,还会影响到相邻空间内的牛,并不适用于规模较大的畜牧养殖场使用,因此,为了精细化养殖过程中让牛颈夹使用时能够迎合牛头的移动、且不会影响到相邻的空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亟需对现有技术中的牛颈夹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通过两根相对转动的转动杆形成牛颈部运动和夹持的空间、牛颈部夹持效果更好,为牛颈部提供活动空间的同时还不会触碰到周围框架从而不会影响到相邻的牛的牛颈夹结构。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6]本技术的一种牛颈夹结构,该牛颈夹结构沿食槽的长度方向布置,所述牛颈夹结构包括:
[0007]上横梁和下横梁;以及
[0008]间隔地形成于所述上横梁和所述下横梁之间的多组牛颈夹持组件;
[0009]所述牛颈夹持组件包括两根对称布置、且能够转动的转动杆,两根所述转动杆之间的空间为牛颈空间;
[0010]所述牛颈夹结构具有限位组件,所述限位组件与所述转动杆配合以保持所述转动杆的位置。
[0011]进一步的,所述牛颈夹持组件包括:
[0012]两根立柱,所述立柱的上端与所述上横梁连接,所述立柱的下端与所述下横梁连接;
[0013]连接于所述立柱朝向所述牛颈空间一侧的侧面的连接杆;以及
[0014]所述转动杆;
[0015]所述转动杆与对应一侧的所述连接杆通过转轴转动连接,且所述转动杆位于所述
连接杆上方的部分的长度大于所述转动杆位于所述连接杆下方的部分的长度。
[0016]进一步的,所述限位组件包括:
[0017]固定于所述下横梁的两个下止挡;以及
[0018]位于所述上横梁上方的上止挡;
[0019]所述转动杆竖直延伸时,所述转动杆的上端与所述上止挡接触,所述转动杆的下端与所述下止挡接触;
[0020]所述转动杆倾斜延伸时,所述转动杆的上端远离所述上止挡,所述转动杆的下端远离所述下止挡、并靠近相对一侧的所述下止挡。
[0021]进一步的,所述上横梁连接有沿竖直方向布置、并朝向所述上横梁上方延伸的上立杆;
[0022]所述上立杆上连接有一根与所述上横梁平行、并位于所述上横梁上方的上止挡转杆;
[0023]所述上止挡转杆上间隔设置有所述上止挡;
[0024]所述上止挡转杆与所述上立杆转动连接,且所述上止挡转杆能够沿其轴向转动以调整所述上止挡相对于所述转动杆上端的角度。
[0025]进一步的,所述转动杆的上端通过滑动座与所述上横梁滑动连接;
[0026]所述滑动座中部位置镂空,且所述上横梁由所述镂空部分穿过所述滑动座,且所述滑动座的镂空部分的开孔尺寸大于所述上横梁的截面尺寸;
[0027]所述滑动座与所述上止挡配合一端具有止挡杆,所述转动杆沿竖直方向布置时,所述止挡杆位于所述上止挡的内侧面并由所述上止挡限制所述转动杆的转动;
[0028]所述上止挡转杆转动并驱动所述上止挡脱离所述止挡杆时,所述转动杆通过与所述连接杆连接处的转轴转动以驱使所述转动杆的下端靠近相对一侧的所述下止挡。
[0029]进一步的,所述牛颈空间分别牛颈移动空间和牛颈夹持空间;
[0030]所述转动杆的上端朝向外侧倾斜时,两根所述转动杆上部的空间被配置为所述牛颈移动空间;
[0031]牛颈驱使所述转动杆的上端朝向内侧摆动时,两根所述转动杆靠近牛颈的位置被配置为牛颈夹持空间。
[0032]进一步的,所述连接杆和所述转动杆之间连接有加强杆。
[0033]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牛颈夹结构,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34]本技术的牛颈夹结构的每个牛颈夹持组件设计有两根相对转动的转动杆,且每组牛颈夹持组件间隔布置,之间预留一定空间,而两根转动杆可以将牛颈保持在两根转动杆之间,为牛颈提供移动和夹持空间,活动时,有效避免牛颈磕碰到周围框架,从而避免了影响相邻牛,结构新颖、使用效果好,更适合大规模牛场的精细化养殖。
附图说明
[003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36]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牛颈夹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37]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牛颈夹结构的牛颈夹持组件的结构示意图一;
[0038]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牛颈夹结构的牛颈夹持组件的结构示意图二;
[0039]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牛颈夹结构的滑动座与上横梁的配合位置示意图一;
[0040]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牛颈夹结构的滑动座与上横梁的配合位置示意图二;
[0041]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牛颈夹结构的转动杆的第二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0042]附图标记说明:
[0043]101、上横梁;102、下横梁;103、立柱;
[0044]2、牛颈夹持组件;3、限位组件;
[0045]201、转动杆;202、连接杆;203、加强杆;204、转轴;205、上立杆;
[0046]301、下止挡;302、上止挡;303、上止挡转杆;304、滑动座;305、止挡杆;306、转动杆下折弯部;
[0047]401、牛颈移动空间;402、牛颈夹持空间。
具体实施方式
[0048]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介绍。
[0049]参见图1至图5所示;
[0050]本实施例的一种牛颈夹结构,该牛颈夹结构沿食槽的长度方向布置,牛颈夹结构包括:
[0051]上横梁101和下横梁102;以及
[0052]间隔地形成于上横梁101和下横梁102之间的多组牛颈夹持组件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牛颈夹结构,该牛颈夹结构沿食槽的长度方向布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牛颈夹结构包括:上横梁(101)和下横梁(102);以及间隔地形成于所述上横梁(101)和所述下横梁(102)之间的多组牛颈夹持组件(2);所述牛颈夹持组件(2)包括两根对称布置、且能够转动的转动杆(201),两根所述转动杆(201)之间的空间为牛颈空间;所述牛颈夹结构具有限位组件(3),所述限位组件(3)与所述转动杆(201)配合以保持所述转动杆(201)的位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牛颈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牛颈夹持组件(2)包括:两根立柱(103),所述立柱(103)的上端与所述上横梁(101)连接,所述立柱(103)的下端与所述下横梁(102)连接;连接于所述立柱(103)朝向所述牛颈空间一侧的侧面的连接杆(202);以及所述转动杆(201);所述转动杆(201)与对应一侧的所述连接杆(202)通过转轴(204)转动连接,且所述转动杆(201)位于所述连接杆(202)上方的部分的长度大于所述转动杆(201)位于所述连接杆(202)下方的部分的长度。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牛颈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组件(3)包括:固定于所述下横梁(102)的两个下止挡(301);以及位于所述上横梁(101)上方的上止挡(302);所述转动杆(201)竖直延伸时,所述转动杆(201)的上端与所述上止挡(302)接触,所述转动杆(201)的下端与所述下止挡(301)接触;所述转动杆(201)倾斜延伸时,所述转动杆(201)的上端远离所述上止挡(302),所述转动杆(201)的下端远离所述下止挡(301)、并靠近相对一侧的所述下止挡(301)。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牛颈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横梁(101)连接有沿竖直方向布置、并朝向所述上横梁(101)上方延伸的上立杆(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齐小龙
申请(专利权)人:齐小龙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