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轴承拆套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205354 阅读:5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04 12:0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轴承拆套模具,拆套模具包括相对设置的上模具和下模具,轴承设置于下模具;下模具包括凹模具以及支撑凹模具的下支撑板,凹模具形成有容纳窗孔的第一凹槽,且凹模具位于外圈和内圈之间;上模具包括限位组件以及位于限位组件上方的拆套组件,拆套组件包括穿过限位组件与铆钉对应的拆套针,限位组件形成与第一凹槽对应的第二凹槽;其中,上模具能够朝向下模具移动至限位组件中的第二凹槽与对应第一凹槽合围窗孔的状态下,拆套组件朝向下模具移动至拆套针与对应铆钉抵接。在铆钉的拆卸过程中,确保拆套针始终与铆钉接触,并不会触碰到轴承的外圈和内圈,拆卸出的外圈和内圈依然可以再次使用,从而降低轴承加工时的成本。成本。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轴承拆套模具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轴承处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轴承拆套模具。

技术介绍

[0002]深沟球轴承由一个外圈,一个内圈、一组钢球和一组保持架构成,目前市面上的深沟球轴承样式繁多,质量差别很大,在轴承安装过程中会有不良品产生,传统工艺采取的方法都是人工拿着锤子与尖锐的物体放在轴承上敲击拆分。
[0003]但采用上述方法对轴承进行拆分时,由于采用人工拆分,因此在通过锤子敲击尖锐物体时,需要保证尖锐物体的准确性,而由于铆钉的顶面通常为弧形结构,因此很难掌握平衡,导致尖锐物体在铆钉处滑动,需要进行多次敲击,影响效率,且如果尖锐物体在移动时触碰到轴承的内圈和外圈,也会损伤内圈和外圈,导致内圈和外圈即使拆卸完毕,也无法再次使用,大大提高轴承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上述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轴承拆套模具,针对轴承人工拆套时轴承内圈和外圈容易损伤的问题,通过拆套模具自动对轴承进行拆套处理,同时拆套模具能够对轴承进行限位,保证铆钉拆除时的准确性。
[0005]本专利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0006]一种轴承拆套模具,轴承具有外圈、内圈、位于外圈和内圈之间的保持架以及设于保持架处的滚子,保持架包括多个设置滚子的窗孔以及连接相连窗孔的窗梁,窗梁处铆接有铆钉,拆套模具包括相对设置的上模具和下模具,轴承设置于下模具;下模具包括凹模具以及支撑凹模具的下支撑板,凹模具形成有容纳窗孔的第一凹槽,且凹模具位于外圈和内圈之间;上模具包括限位组件以及位于限位组件上方的拆套组件,拆套组件包括穿过限位组件与铆钉对应的拆套针,限位组件形成与第一凹槽对应的第二凹槽;其中,上模具能够朝向下模具移动至限位组件中的第二凹槽与对应第一凹槽合围窗孔的状态下,拆套组件朝向下模具移动至拆套针与对应铆钉抵接。在铆钉的拆卸过程中,确保拆套针始终与铆钉接触,并不会触碰到轴承的外圈和内圈,同时铆钉设置为的位置为保持架的窗梁处,因此铆钉与外圈和内圈之间也会具有距离,因此也能够避免拆套针与外圈以及内圈之间接触,从而使得轴承在拆卸完毕后,拆卸出的外圈和内圈依然可以再次使用,从而降低轴承加工时的成本。
[0007]进一步地,相邻第二凹槽之间形成有第二连接凸起,第二连接凸起形成有贯穿的拆套孔,拆套针穿过拆套孔实现和对应铆钉的配合。拆套针在穿过拆套孔后便会移动至窗梁的铆钉处,方便快捷,同时拆套孔能够对拆套针进行限位,从而使拆套针移动时更加精准,拆套针在拆卸铆钉时能够避免接触到外圈和内圈。
[0008]进一步地,限位组件包括形成第二凹槽的限位件以及位于限位件上方并支撑限位件的上支撑板,上支撑板贯穿形成与拆套孔对应的贯穿孔。使得限位件只需通过第二凹槽
与凹模具处的第一凹槽对应配合即可,从而避免了限位件与其它零件配合以实现移动和固定,保证了限位件结构的完整性以及移动时的稳定性,从而更好地与凹模具配合对轴承进行限位。
[0009]进一步地,贯穿孔与拆套孔同轴设置,且贯穿孔的内径大于拆套孔的内径。贯穿孔与拆套孔同轴设置,贯穿孔同样能够在拆套针移动至拆套孔时起到定位和导向的作用,确保拆套针移动顺利,同时贯穿孔的内径较大,也方便拆套针的伸入。
[0010]进一步地,沿远离下模具的方向,拆套针包括内径逐渐增大的第一拆套段、第二拆套段以及第三拆套段,第一拆套段与铆钉配合。第一拆套段的内径最小,且第一拆套段与铆钉接触实现拆卸,从而使第一拆套段与铆钉配合时,第一拆套段与外圈和内圈之间的距离最大,确保第一拆套段不会与外圈和内圈接触,同时,由于拆套针通过第一拆套段与铆钉接触,因此使第二拆套段以及第三拆套段的内径逐渐增大,从而增强拆套针整体的强度,保证拆套针能够将铆钉进行拆除。
[0011]进一步地,相邻第二凹槽之间形成有贯穿的拆套孔,第一拆套段的外径与拆套孔的内径之间的比值为1:1.1~1:1.2。第一拆套段的外径与拆套孔的内径之间的比值如果过大,即第一拆套段的内径过大,容易导致第一拆套段无法顺利通过拆套孔,导致第一拆套段碰撞损伤,第一拆套段的外径与拆套孔的内径之间的比值如果过小,即第一拆套段的内径过小,由于第一拆套段需要与铆接配合进行拆卸,因此第一拆套段的内径过小,会导致第一拆套段过于细长,第一拆套段的强度也会降低,降低第一拆套段的使用寿命。
[0012]进一步地,相邻第一凹槽之间形成支撑窗梁的第一连接凸起,第一连接凸起形成供铆钉伸入的落料孔。通过在第一连接凸起处形成落料孔,从而保证了铆钉能够下落至落料孔处,进而与窗梁分离,同时落料孔的尺寸相对较小,也确保了第一连接凸起结构的完整性,更好地对窗梁进行支撑。
[0013]进一步地,上模具包括自拆套组件处朝向下支撑板延伸的导向柱,下支撑板形成与导向柱对应的导向孔。通过导向柱和导向孔能够提高拆套组件移动时的准确性,在拆套组件朝向下模具移动时,导向柱首先与导向孔配合,从而对拆套组件的位置进行限定,为后续拆套组件中拆套针与保持架中铆钉之间的配合进行定位,使得拆套针与铆钉配合更加精准,避免对轴承造成损坏。
[0014]进一步地,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均与窗孔的外壁之间形成第一安装间隙。由于窗孔处与第一凹槽以及第二凹槽之间均具有第一安装间隙,因此也会避免窗孔的外壁与第一凹槽或第二凹槽之间发生挤压,从而避免窗孔变形,方便滚子的安装。
[0015]进一步地,轴承设置于凹模具且与下支撑板形成第二安装间隙。使得轴承在放置于凹模具后,轴承相对于下支撑板悬空设置,这样在对铆钉进行拆卸时,避免外圈和内圈出现晃动后与下支撑板之间出现多次碰撞,使得拆卸出的外圈和内圈结构保持完整,从而再次使用。
附图说明
[0016]图1用以说明本专利技术中轴承的一种示意性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2用以说明本专利技术中轴承和拆套模具的一种示意性实施方式的安装示意图;
[0018]图3用以说明本专利技术中拆套模具的一种示意性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4用以说明本专利技术中拆套针的一种示意性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5用以说明本专利技术中限位组件的一种示意性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0021]附图标记:
[0022]1、轴承,11、外圈,12、内圈,13、保持架,131、窗孔,132、窗梁,14、铆钉,2、凹模具,21、第一凹槽,22、第一连接凸起,23、落料孔,3、下支撑板,31、导向孔,4、限位组件,41、限位件,411、第二凹槽,412、第二连接凸起,413、拆套孔,42、上支撑板,421、贯穿孔,5、拆套组件,51、拆套针,511、第一拆套段,512、第二拆套段,513、第三拆套段,52、导向柱。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轴承拆套模具,轴承具有外圈、内圈、位于外圈和内圈之间的保持架以及设于保持架处的滚子,保持架包括多个设置滚子的窗孔以及连接相连窗孔的窗梁,所述窗梁处铆接有铆钉,其特征在于,所述拆套模具包括相对设置的上模具和下模具,所述轴承设置于所述下模具;所述下模具包括凹模具以及支撑所述凹模具的下支撑板,所述凹模具形成有容纳所述窗孔的第一凹槽,且所述凹模具位于所述外圈和所述内圈之间;所述上模具包括限位组件以及位于所述限位组件上方的拆套组件,所述拆套组件包括穿过所述限位组件与所述铆钉对应的拆套针,所述限位组件形成与所述第一凹槽对应的第二凹槽;其中,所述上模具能够朝向所述下模具移动至所述限位组件中的所述第二凹槽与对应所述第一凹槽合围所述窗孔的状态下,所述拆套组件朝向所述下模具移动至所述拆套针与对应所述铆钉抵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轴承拆套模具,其特征在于,相邻所述第二凹槽之间形成有第二连接凸起,所述第二连接凸起形成有贯穿的拆套孔,所述拆套针穿过所述拆套孔实现和对应所述铆钉的配合。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轴承拆套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组件包括形成所述第二凹槽的限位件以及位于所述限位件上方并支撑所述限位件的上支撑板,所述上支撑板贯穿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书英
申请(专利权)人:聊城市东昌府区柳园街道办事处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