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元器件液冷相变散热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6199367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04 11: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电子元器件液冷相变散热装置,属于电子元器件散热技术领域,包括设备支架、蒸发箱体以及冷凝箱体;蒸发箱体设于设备支架的上端,蒸发箱体内设有蒸发液冷板,蒸发液冷板贴合散热元件;冷凝箱体内设有冷凝器换热管和风冷通道;冷凝器换热管的上端设有用于连通蒸发液冷板上端的制冷剂气体管路,冷凝器换热管的下端设有用于连通蒸发液冷板下端的制冷剂液体管路;风冷通道内设置有冷凝风扇。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电子元器件液冷相变散热装置,通过制冷剂的温差和重力完成循环,装置结构简单;制冷剂在运行中始终处于密闭的环境中无需考虑防冻和补液等;整个制冷系统既节能又增加了设备的可靠性。节能又增加了设备的可靠性。节能又增加了设备的可靠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子元器件液冷相变散热装置


[0001]本技术属于电子元器件散热
,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电子元器件液冷相变散热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针对目前电子元器件散热领域,电子设备的发热量越来越高,特别是输配电设备中的绝缘栅双极性晶体管(insulated gate bipolar transistor,简称IGBT)等电子元器件一般集中布置,空间小热量大,目前行业内使用强制风冷,对于发热量小的IGBT尚可,对于发热量大的IGBT基本上采用液冷(如乙二醇溶液等),需要考虑冬季防冻、运行中补液、配置复杂的外部泵组、散热及管路系统才可完成运行。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子元器件液冷相变散热装置,旨在解决制冷剂需要在运行中补液和设置外部泵组导致制冷系统复杂问题。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电子元器件液冷相变散热装置,包括:
[0005]设备支架,所述设备支架的上端面与所述设备支架的下端面呈夹角设置;
[0006]蒸发箱体,设于所述设备支架的上端,所述蒸发箱体内设有蒸发液冷板,所述蒸发液冷板贴合散热元件;
[0007]冷凝箱体,位于所述蒸发箱体的上方,所述冷凝箱体内设有冷凝器换热管和连通外界空气的风冷通道;所述冷凝器换热管的上端设有用于连通所述蒸发液冷板上端的制冷剂气体管路,所述冷凝器换热管的下端设有用于连通所述蒸发液冷板下端的制冷剂液体管路;所述冷凝器换热管、所述制冷剂液体管路、所述蒸发液冷板以及所述制冷剂气体管路依次首尾相连形成第一循环通道;所述风冷通道内设置有冷凝风扇,所述风冷通道用于冷却所述冷凝器换热管内的制冷剂。
[0008]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所述第一循环通道包括多个并列的冷却循环管路,多个所述冷却循环管路呈回形分布。
[0009]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所述冷却循环管路上设置有针阀。
[0010]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所述冷凝器换热管的内壁和蒸发液冷板的制冷剂流道的内壁均设有换热增强部。
[0011]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所述换热增强部为凸起结构。
[0012]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所述蒸发液冷板和散热元件之间设有导热层。
[0013]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所述导热层为导热硅脂。
[0014]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所述蒸发液冷板纵向设置将所述蒸发箱体划分为前腔和后腔;所述蒸发液冷板的上下两端分别具有连通所述前腔和所述后腔的上通道和下通道;所述前腔、所述上通道、所述后腔和所述下通道依次首尾相连形成第二循环通道;所述前腔
的下端设置有循环风扇。
[0015]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所述前腔的过流面积大于所述后腔的过流面积。
[0016]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所述蒸发箱体和所述冷凝箱体间隔设置,且所述蒸发箱体和所述冷凝箱体之间设置有连接结构支撑件。
[0017]本技术提供的电子元器件液冷相变散热装置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电子元器件液冷相变散热装置,制冷剂依靠重力和温差实现循环,气态制冷剂在冷凝箱体内冷凝为液态的制冷剂,并依靠重力输送至蒸发箱体内,并在蒸发箱体内吸收散热元件的热量形成气态的制冷剂;通过制冷剂的温差和重力完成循环,装置结构简单;制冷剂在运行中始终处于密闭的环境中无需考虑防冻和补液等;整个制冷系统既节能又增加了设备的可靠性,保证了电子元器件的安全稳定运行。
附图说明
[00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9]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电子元器件液冷相变散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冷却设备的原理示意图;
[0021]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冷却设备的侧视图;
[0022]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循环通道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二循环通道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中:1、设备支架;2、蒸发箱体;3、冷凝箱体;4、制冷剂气体管路;5、制冷剂液体管路;6、针阀;7、冷凝器换热管;8、冷凝风扇;9、翅片;10、连接结构支撑件;11、散热元件;12、循环风扇;13、蒸发液冷板;14、换热增强部。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为了使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0026]请参阅图1至图5,现对本技术提供的电子元器件液冷相变散热装置进行说明。所述电子元器件液冷相变散热装置,包括设备支架1、蒸发箱体2以及冷凝箱体3;设备支架1的上端面与设备支架1的下端面呈夹角设置;蒸发箱体2设于设备支架1的上端,蒸发箱体2内设有蒸发液冷板13,蒸发液冷板13贴合散热元件11;冷凝箱体3位于蒸发箱体2的上方,冷凝箱体3内设有冷凝器换热管7和连通外界空气的风冷通道;冷凝器换热管7的上端设有用于连通蒸发液冷板13上端的制冷剂气体管路4,冷凝器换热管7的下端设有用于连通蒸发液冷板13下端的制冷剂液体管路5;冷凝器换热管7、制冷剂液体管路5、蒸发液冷板13以及制冷剂气体管路4依次首尾相连形成第一循环通道;风冷通道内设置有冷凝风扇8,风冷通道用于冷却冷凝器换热管7内的制冷剂。
[0027]本技术提供的电子元器件液冷相变散热装置,与现有技术相比,设备支架1的
上端面和下端面呈夹角设置,为蒸发箱体2和冷凝箱体3提供一个循环重力环境条件;重力是第一循环通道内的制冷剂的循环动力;借助冷凝风扇8进入风冷通道的外界空气作为制冷第一循环通道内的制冷剂的冷源。
[0028]第一循环通道内的介质为制冷剂,制冷剂在冷凝器换热管7内被外界空气冷却形成低温液态的制冷剂并进入制冷剂液体管路5,由制冷剂液体管路5进入蒸发液冷板13内的制冷剂流道中并借助蒸发制冷板对散热元件11进行换热,制冷剂在换热过程中吸收热量变为气态的制冷剂,气态的制冷剂自制冷剂气体管路4流回冷凝器换热管7。
[0029]本技术提供的电子元器件液冷相变散热装置,制冷剂依靠重力和温差实现循环,气态制冷剂在冷凝箱体3内冷凝为液态的制冷剂,并依靠重力输送至蒸发箱体2内,并在蒸发箱体2内吸收散热元件11的热量形成气态的制冷剂;通过制冷剂的温差和重力完成循环,装置结构简单;制冷剂在运行中始终处于密闭的环境中无需考虑防冻和补液等;整个制冷系统既节能又增加了设备的可靠性,保证了电子元器件的安全稳定运行。
[0030]可选的,设备支架1的上端面和下端面之间的角度为α,且α的值可根据环境要求进行调节。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电子元器件液冷相变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设备支架,所述设备支架的上端面与所述设备支架的下端面呈夹角设置;蒸发箱体,设于所述设备支架的上端,所述蒸发箱体内设有蒸发液冷板,所述蒸发液冷板贴合散热元件;冷凝箱体,位于所述蒸发箱体的上方,所述冷凝箱体内设有冷凝器换热管和连通外界空气的风冷通道;所述冷凝器换热管的上端设有用于连通所述蒸发液冷板上端的制冷剂气体管路,所述冷凝器换热管的下端设有用于连通所述蒸发液冷板下端的制冷剂液体管路;所述冷凝器换热管、所述制冷剂液体管路、所述蒸发液冷板以及所述制冷剂气体管路依次首尾相连形成第一循环通道;所述风冷通道内设置有冷凝风扇,所述风冷通道用于冷却所述冷凝器换热管内的制冷剂。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元器件液冷相变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循环通道包括多个并列的冷却循环管路,多个所述冷却循环管路呈回形分布。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元器件液冷相变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循环管路上设置有针阀。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元器件液冷相变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少斌王俊镭
申请(专利权)人:欧伏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