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能源热水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6199100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04 11: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多能源热水系统,包括热水器、相变储热器和热源设备,相变储热器中相变储热模块的进水口连通第一换热器的出水端,出水口连通第一三通阀;第一三通阀通过单向阀连通第一换热器的进水端,第一三通阀连通第二三通阀;第一换热器的第二换热管道连接热源设备;第二三通阀连通相变储热模块的出水口以及连通热水器的用水进水口,第二三通阀连接用水点的热水端。相变储热器的储热密度高,有助于整体上减小系统的组成空间,提高集成度,较好的储热效果使得在供热水和回水预热时减少热水器的频繁启动,且提高水的流动性,出水的水质得到改善,热水器、相变储热器、第一三通阀及第二三通阀相互配合布设使得系统结构和储热供水更加完善。和储热供水更加完善。和储热供水更加完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多能源热水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热水供给
,尤其涉及一种多能源热水系统。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对于传统的热水系统,为了满足不同情况下的卫浴热水需求,通常设置一定容积的储水箱作为能源储热装置,但是由于传统技术中的储水箱保温性能不高,为了保证储水箱内热水的温度以便及时满足供热需求,通常会较为频繁打开热水器对水加热,或者在储水箱内增加电热棒来对储水箱内的水加热以实现储热保温。其中,如采用传统的储水箱作为能源储热装置,一方面储水箱的出水并不是“活水”,长期使用后会产生细菌、微生物和泥沙等杂质,从而影响卫浴水的水质,需定期进行清理维护。另一方面其储水箱体积相对较大,会占用一定的空间。
[0003]因此,总体而言,传统技术中热水系统中关于储热和供热的方式较为耗能,且安装较为不便,整体布设不够完善,同时未能满足部分用户对于水质和热水使用的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多能源热水系统,其有效地解决传统技术中热水系统关于储热和供热的方式较为耗能,且安装较为不便,整体布设不够完善,同时未能满足部分用户对于水质和热水使用的需求的问题。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施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多能源热水系统,包括热水器、相变储热器以及热源设备,所述相变储热器包括相变储热模块、第一换热器、第一三通阀、第二三通阀以及单向阀;
[0007]所述相变储热模块的进水口连通所述第一换热器的第一换热管道的出水端,所述相变储热模块的出水口连通所述第一三通阀的第一端;
[0008]所述第一三通阀的第二端通过所述单向阀连通所述第一换热器的第一换热管道的进水端,所述第一三通阀的第三端连通所述第二三通阀的第三端;
[0009]所述第一换热器的第一换热管道的进水端和所述单向阀的出水端之间还用于连接外部水源,所述第一换热器的第二换热管道连接所述热源设备;
[0010]所述第二三通阀的第一端连通所述相变储热模块的出水口,所述第二三通阀的第二端连通所述热水器的用水进水口,所述第二三通阀的第三端连接所述热水器的用水出水口,且还用于连接至用水点的热水端。
[0011]可选地,所述相变储热器还包括第一温度传感器和水流量调节阀;
[0012]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设置在所述相变储热模块的进水口上,所述水流量调节阀设置在所述相变储热模块的出水口连通所述第一三通阀和所述第二三通阀的管路上。
[0013]可选地,所述相变储热器还包括第二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设置在所述相变储热模块的出水口上。
[0014]可选地,还包括回水管,所述第一三通阀的第三端通过所述回水管连接到所述用
水点的热水端后与所述第二三通阀的第三端连通。
[0015]可选地,所述相变储热器还包括水源开关阀以及水泵;
[0016]所述水源开关阀设置在所述第一换热器的第一换热管道的进水端用于连接外部水源的管路上,所述水泵设置在所述相变储热模块的出水口连通所述第一三通阀和所述第二三通阀的管路上。
[0017]可选地,所述相变储热器通过连接件设置在所述热水器背部,且与所述热水器形成一体。
[0018]可选地,所述热水器与所述相变储热器可拆卸式连接。
[0019]可选地,所述热水器为壁挂炉,所述用水进水口为生活用水进水口,所述热水器的用水出水口为生活用水出水口,所述相变储热器还包括第二换热器,所述热水器的供暖出水口用于连接供暖管路的进水端;所述第二换热器的第一换热管道的出水端连接所述热水器的供暖进水口,所述第二换热器的第一换热管道的进水端用于连接所述供暖管路的出水端,所述第二换热器的第二换热管道连接所述热源设备。
[0020]可选地,所述相变储热器还包括第三三通阀,所述第三三通阀的第一端与所述热源设备的热介媒输出端连通,所述第三三通阀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换热器的第二换热管道的输入端连通,所述第三三通阀的第三端与所述第二换热器的第二换热管道的输入端连通,所述第一换热器的第二换热管道的输出端和所述第二换热器的第二换热管道的输出端均与所述热源设备的热介媒回流端连通。
[0021]可选地,所述热源设备为热泵热水器、太阳能热水器中的至少一种。
[0022]本技术的多能源热水系统与
技术介绍
相比,至少具有的有益效果为:
[0023]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多能源热水系统,包括热水器、相变储热器以及热源设备,相变储热器包括相变储热模块、第一换热器、第一三通阀、第二三通阀以及单向阀。其中,热源设备连接第一换热器的第二换热管道,在第一三通阀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接通时,其可与相变储热模块以及第一换热器的第一换热管道形成给相变储热模块蓄热的蓄热回路。在第二三通阀的第三端和第一端接通时,外部水源可通过第一换热器、相变储热模块以及第二三通阀的第三端和第一端向用水点输出热水。在第二三通阀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接通时,外部水源可通过第一换热器、相变储热模块、第二三通阀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以及热水器向用水点输出热水。在第一三通阀的第二端和第三端接通,且第二三通阀的第一端和第三端接通时,其可与第一换热器的第一换热通道以及相变储热模块形成预热循环回路。因而,本技术各实施例的多能源热水系统中,由于相变储热器的储热密度较高,进而可有助于整体上减小多能源热水系统的组成空间,有利于提高集成度。且其较好的储热效果还能够有较为足够的热量提供以满足不同的供热水情况,使得在供热水和回水预热时可减少热水器等设备的频繁启动。同时,提高了热水系统中水的流动性,使得出水的水质得到改善。因此,本技术提供的多能源热水系统,其热水器、相变储热器、第一三通阀以及第二三通阀相互配合布设使得系统结构和储热供水更加完善。
附图说明
[0024]下面根据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25]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多能源热水系统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6]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多能源热水系统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0027]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多能源热水系统的供水回路结构简图;
[0028]图4为第一三通阀的示意图;
[0029]图5为第二三通阀的示意图;
[0030]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相变储热器处于待机状态时的水流方向的示意图;
[0031]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相变储热器储热时的水流方向的示意图;
[0032]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中节能卫浴状态时的水流方向的示意图;
[0033]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中预热状态时的水流方向的示意图;
[0034]图10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畅享卫浴状态时的水流方向的示意图;
[0035]图中:
[0036]1、热水器;2、相变储热器;3、热源设备;4、用水点;5、外部水源;6、供暖管路;
[0037]201、相变储热模块;202、第二温度传感器;203、泄压阀;204、排气阀;20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能源热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热水器(1)、相变储热器(2)以及热源设备(3),所述相变储热器(2)包括相变储热模块(201)、第一换热器(215)、第一三通阀(212)、第二三通阀(209)以及单向阀(213);所述相变储热模块(201)的进水口连通所述第一换热器(215)的第一换热管道的出水端,所述相变储热模块(201)的出水口连通所述第一三通阀(212)的第一端(d);所述第一三通阀(212)的第二端(k)通过所述单向阀(213)连通所述第一换热器(215)的第一换热管道的进水端,所述第一三通阀(212)的第三端(n)连通所述第二三通阀(209)的第三端(c);所述第一换热器(215)的第一换热管道的进水端和所述单向阀(213)的出水端之间用于连接外部水源(5),所述第一换热器(215)的第二换热管道连接所述热源设备(3);所述第二三通阀(209)的第一端(a)连通所述相变储热模块(201)的出水口,所述第二三通阀(209)的第二端(b)连通所述热水器(1)的用水进水口(F1),所述第二三通阀(209)的第三端(c)连接所述热水器(1)的用水出水口(F2),且还用于连接至用水点(4)的热水端。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能源热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相变储热器(2)还包括第一温度传感器(217)和水流量调节阀(205);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217)设置在所述相变储热模块(201)的进水口上,所述水流量调节阀(205)设置在所述相变储热模块(201)的出水口连通所述第一三通阀(212)和所述第二三通阀(209)的管路上。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能源热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相变储热器(2)还包括第二温度传感器(202),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202)设置在所述相变储热模块(201)的出水口上。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能源热水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回水管(A20),所述第一三通阀(212)的第三端(n)通过所述回水管(A20)与所述第二三通阀(209)的第三端(c)连通。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卢楚鹏余浩伦张慧婷张锦梁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万和热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