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针和卷绕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6198687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04 11: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卷针和卷绕装置,卷针包括:至少一个卷针本体。卷针本体包括壳体和加热元件,壳体内限定出容纳腔,加热元件设于容纳腔内,且加热元件贴设在容纳腔的内周面上。由此,在卷针内设置加热元件,且加热元件贴设在卷针容纳腔的内周面上,可以增加加热元件与卷针的接触面积,实现对卷针的加热,提高加热效率,从而间接实现对卷绕在卷针上的极片进行加热,提高极片的柔韧性,避免极片预压时邻邻近卷针一侧的极片发生断片,卷针实现加热的结构简单,可以提升卷针的可靠性,提高卷针对加热元件提供的热量的使用效率,同时相对通过增加添加剂实现卷针的加热,加热元件可以有效避免引入新的物种对极芯性能产生不利影响。避免引入新的物种对极芯性能产生不利影响。避免引入新的物种对极芯性能产生不利影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卷针和卷绕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电池
,尤其是涉及一种卷针和卷绕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卷绕型电池在动力和储能领域应用广泛,随着技术的进步,为节约电池内部的空间,提升电池的续航能力,应用端对极芯的容量和能量密度要求越来越高,现有技术中一般通过降低极芯中非活性物质的占比,提高极芯的能量密度。但是,高密度和高压实的情况下,极片的脆性增加且柔韧性下降,卷绕后极芯在卷绕机上预压,极片首端在压痕处容易断裂,影响极芯的安全和容量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卷针,可以提高卷绕在卷针上的极片的柔韧性,有效解决极芯预压时极片断片问题。
[0004]本技术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卷绕装置,包括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卷针。
[0005]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卷针,包括:至少一个卷针本体,所述卷针本体包括壳体和加热元件,所述壳体内限定出容纳腔,所述加热元件设于所述容纳腔内,且所述加热元件贴设在所述容纳腔的内周面上。
[0006]根据本技术的卷针,在卷针内设置加热元件,且加热元件贴设在卷针容纳腔的内周面上,可以增加加热元件与卷针的接触面积,实现对卷针的加热,提高加热效率,从而间接实现对卷绕在卷针上的极片进行加热,提高极片的柔韧性,避免极片预压时邻邻近卷针一侧的极片发生断片,卷针实现加热的结构简单,可以提升卷针的可靠性,提高卷针对加热元件提供的热量的使用效率,同时相对通过增加添加剂实现卷针的加热,加热元件可以有效避免引入新的物种对极芯性能产生不利影响。
[000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加热元件沿所述壳体的轴向螺旋延伸;和/或所述加热元件沿所述壳体的周向曲线延伸。
[000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加热元件包括加热元件本体、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所述第一端部和所述第二端部分别连接在所述加热元件本体的两端,所述第一端部和所述第二端部位于所述壳体的轴向上的同一端;或所述第一端部和所述第二端部分别位于所述壳体的轴向上的两端。
[000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壳体的轴向上的两端分别为第一端和第二端;当所述加热元件沿所述壳体的轴向螺旋延伸、且所述第一端部和所述第二端部位于所述壳体的同一端时,所述第一端部和所述第二端部均位于所述壳体的所述第一端,所述第一端部通过第一连接段与所述加热元件本体相连,所述第一连接段的一端与所述加热元件本体的邻近所述壳体的所述第二端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一连接段的另一端延伸至所述壳体的所述第一端。
[001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段包括:第一子段、第二子段,所述第一子段的一端与所述加热元件本体的邻近所述壳体的所述第二端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一子段的另一端沿所述壳体的径向向内延伸;所述第二子段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子段的所述另一端相连,所述第二子段的另一端沿所述壳体的轴向延伸至所述壳体的所述第一端。
[00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端部通过第二连接段与所述加热元件本体的邻近所述壳体的所述第一端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二连接段的一端与所述加热元件的邻近所述壳体的所述第一端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二连接段的另一端沿所述壳体的径向向内延伸,所述第二端部与所述第二连接段的所述另一端相连。
[00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端部沿所述壳体的轴向延伸,且所述第二端部和所述第二子段彼此邻近。
[001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卷针本体为多个,多个所述卷针本体间隔设置。
[001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加热元件包括加热线圈或导热管。
[0015]根据本技术第二方面实施例的卷绕装置,包括上述实施例中任一项所述的卷针。
[0016]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0017]本技术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0018]图1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卷针的示意图。
[0019]图2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卷针的立体拆分示意图。
[0020]图3是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加热元件的示意图。
[0021]图4是根据本技术另一个实施例的加热元件的示意图。
[0022]图5是根据本技术再一个实施例的加热元件的示意图。
[0023]附图标记:
[0024]卷针100;
[0025]卷针本体10;壳体11;第一端111;第二端112;加热元件12;加热元件本体121;第一端部122;第二端部123;第一连接段124;第一子段1241;第二子段1242;第二连接段125;容纳腔13。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下面参考图1

图5描述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卷针100,卷针100包括:至少一个卷针本体10。
[0027]具体而言,如图1

图2所示,卷针本体10包括壳体11和加热元件12,壳体11内限定出容纳腔13,加热元件12设于容纳腔13内,且加热元件12贴设在容纳腔13的内周面上。贴设可以理解为加热元件12与容纳腔13过盈配合,加热元件12止抵在容纳腔13的内周面上,或者通过粘接剂等使加热元件12固定在容纳腔13内且加热元件12与容纳腔13的内周面接触。这里以加热元件12为加热线圈,且加热线圈与外部电路连接形成对壳体11的加热为例。加
热元件12还可以是导热管等通过外接高温流体进行加热,高温流体包括但不限于干燥空气、水或者其他能被加热的液体或者气体等,在这里不做具体限定。
[0028]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卷针100,在卷针100内设置加热元件12,且加热元件12贴设在卷针100容纳腔13的内周面上,可以增加加热元件12与卷针100的接触面积,实现对卷针100的加热,提高加热效率,从而间接实现对卷绕在卷针100上的极片进行加热,提高极片的柔韧性,避免极片预压时邻邻近卷针100一侧的极片发生断片,卷针100实现加热的结构简单,可以提升卷针100的可靠性,提高卷针100对加热元件12提供的热量的使用效率,同时相对通过增加添加剂实现卷针100的加热,加热元件12可以有效避免引入新的物种对极芯性能产生不利影响。
[0029]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加热元件12沿壳体11的轴向螺旋延伸,且加热元件12与容纳腔13的内周面接触;或者,加热元件12沿壳体11的周向曲线延伸,也即加热元件12沿着壳体11的一端向另一端延伸然后从壳体11的另一端向壳体11的一端延伸循环往复,直至加热元件12均匀排布在容纳腔13的内周面。或者,可以根据加热元件12使用场合的不同,容纳腔13内的部分加热元件12沿壳体11的轴向螺旋延伸,另一部分加热元件12沿壳体11的周向曲线延伸。由此,加热元件12沿壳体11的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卷针,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个卷针本体,所述卷针本体包括壳体和加热元件,所述壳体内限定出容纳腔,所述加热元件设于所述容纳腔内,且所述加热元件贴设在所述容纳腔的内周面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卷针,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元件沿所述壳体的轴向螺旋延伸;和/或所述加热元件沿所述壳体的周向曲线延伸。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卷针,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元件包括加热元件本体、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所述第一端部和所述第二端部分别连接在所述加热元件本体的两端,所述第一端部和所述第二端部位于所述壳体的轴向上的同一端;或所述第一端部和所述第二端部分别位于所述壳体的轴向上的两端。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卷针,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的轴向上的两端分别为第一端和第二端;当所述加热元件沿所述壳体的轴向螺旋延伸、且所述第一端部和所述第二端部位于所述壳体的同一端时,所述第一端部和所述第二端部均位于所述壳体的所述第一端,所述第一端部通过第一连接段与所述加热元件本体相连,所述第一连接段的一端与所述加热元件本体的邻近所述壳体的所述第二端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一连接段的另一端延伸至所述壳体的所述第一端。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卷针,...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兆祥汪维敖志勇袁万颂惠冰飞
申请(专利权)人:惠州比亚迪电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