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三叉神经压迫球囊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6197004 阅读:7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04 11:4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三叉神经压迫球囊装置,具体包括分配头组件1,导液管组件2,球囊组件3,其中,分配头组件1一端与导液管组件2一端粘接固定,导液管组件2另一端通过球囊组件3的前端环32、末端环33与球囊组件3固定连接在一起。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结构通过分配头组件1设置的调节导丝固定组件12进行平面内多角度调节,避免因位置带来临床操作上的不便;且排气装置13带来的排气功能更进一步提升球囊32的显影,极大方便了临床操作。极大方便了临床操作。极大方便了临床操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三叉神经压迫球囊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医用器材
,具体涉及一种三叉神经压迫球囊装置。

技术介绍

[0002]三叉神经痛是最常见的脑神经疾病,以一侧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剧烈痛为主要表现,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右侧多于左侧。年发病率为3

5人/10万,多发生于成年及老年人,男女患病比例为1∶1 .5。发病部位大多为单侧,右侧痛占61%,左侧38%,双侧1%。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虽有多种学说,但至今仍没有一个理论可以完整解释其临床特征,目前为大家所支持的是三叉神经微血管压迫导致神经脱髓鞘学说及癫痫样神经痛学说。
[0003]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治疗方式主要分为以下几种:1、药物治疗;2、外部理疗(如按摩);3、手术治疗。其中,采用手术治疗方式时,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是介入法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首选方法。然而,目前尚未有一套较好的治疗装置,大多采用血管类介入球囊予以治疗,其在临床使用中还存在球囊本身无调节方向功能,在治疗过程中因患者神经位置出现偏差或患者不配合等原因导致球囊导管置入治疗位置出现偏差,影响患者最佳治疗。
[0004]基于上述问题,如何精准调节球囊导管置入治疗位置,减少手术过程中的不必要操作,减轻患者痛苦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目前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三叉神经压迫球囊装置,具体包括分配头组件1,导液管组件2,球囊组件3,所述分配头组件1一端与所述导液管组件2一端粘接固定,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液管组件2另一端通过所述球囊组件3的前端环31、末端环33与球囊32固定连接,所述球囊组件3包括所述球囊32,所述球囊2靠近所述导液管组件2设有前端环31,所述球囊32远离所述导液管组件2为末端环33;
[0006]所述分配头组件1包括固定组件11、调节组件12与排气装置13;所述固定组件11中的锁定接头111与导向导丝112连接固定,所述导向导丝112依次贯穿Y型件113主腔、双腔管体24,所述Y型件113包括靠近所述调节组件12的第一侧腔、靠近所述排气装置13的第二侧腔;所述调节导丝123依次贯穿调节组件12中的调节固定帽121、所述Y型件113第一侧腔内设的胶塞122直至所述导液管组件2管体末端。
[0007]进一步的,所述排气装置13包括与按键135连接的导气件132、排气密封圈133,所述按键135过盈配合排气固定帽134,所述排气固定帽134按压设置在所述Y型件113第二侧腔内的弹簧132,且与所述Y型件113第二侧腔螺纹连接。
[0008]进一步的,所述导液管组件2包括所述导向导丝112依次贯穿的导液管密封圈21、活动块22、导管塞23、双腔管体24。
[0009]进一步的,所述活动块22外侧设置若干用于与所述Y型件113内部咬合的齿牙部。
[0010]进一步的,所述活动块22与所述Y型件113连接部设有角度标识。
[0011]进一步的,所述球囊32在充气扩张后投影状态下呈圆形。
[0012]相比于以往的三叉神经压迫球囊装置,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3]1、本技术通过一管多腔的结构设计,不仅保障了产品整体结构的密闭性,也可以有效解决多管道套合设计造成的产品结构冗杂,外观简洁;
[0014]2、本技术调节组件的设置,使得本技术可以对三叉神经压迫球囊装置中的球囊位置进行前、后、左、右或平面内0

360
°
的角度调节,避免位置单难以调节对临床操作带来的不实用性,效率更高、效果更好;
[0015]3、本技术的调节组件采用齿牙咬合方式、导丝拉伸方式,不仅可进行单方式调节,两种方式亦可配合使用,实现了球囊方向的平面调节和立体调节;
[0016]4、本技术在导管与Y型分配头组件连接处使用活动块结构进行中间转接,避免了在导管360
°
调节过程中导管与可调节导丝发生缠绕。
附图说明
[0017]按照下列附图可以更好理解本技术原理,附图如下:
[0018]附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
[0019]附图2为本技术Y型件剖面图。
[0020]附图3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
[0021]附图4本技术一端的结构示意图。
[0022]附图5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
[0023]附图6为本技术本技术气囊剖面图。
[0024]附图7为本技术一端的结构示意图。
[0025]附图8为本技术结构管体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7]本技术具体公开了一种三叉神经压迫球囊装置,如图1所示,本技术包括分配头组件1,导液管组件2,球囊组件3。如图3所示分配头组件1与导液管组件2粘接固定,导液管组件2与球囊组件3通过前端环32、末端环33固定连接。
[0028]分配头组件1包括固定组件11,调节组件12,排气装置13;固定组件11包括锁定接头111、导向导丝112、Y型件113,锁定定接头111与导向导丝112粘接固定,导向导丝112从Y型件113主腔穿过,再穿进双腔管体24主腔直到管体末端。锁定接头111设置有内螺纹,与Y型件113主腔头端螺牙螺旋配合。
[0029]如图4,图5,图6所示,调节组件12包括调节固定帽121、胶塞122、调节导丝123;固定帽121设置有内螺纹与Y型件113第一侧腔端部螺牙螺旋配合,胶塞122设置在Y型件113第一侧腔头端内部,其中调节导丝123先从调节固定帽121穿过,再穿进胶塞122,接着从Y型件
113第一侧腔穿过,再从Y型件113主腔穿出,进入双腔管体22主腔到管体末端,最后固定在管体末端,通过牵拉调节导丝123实现球囊32的上下移动。如图7所示,球囊32确定好位置后,通过旋紧调节固定帽121,使胶塞122挤压变形,胶塞122内孔孔径压缩变小与调节导丝123紧密贴合固定。
[0030]如图4、图5所示,排气装置13包括弹簧131、导气件132、排气密封圈133、排气固定帽134、按键135。弹簧放置在Y型件113第二侧腔内,导气件132固定在按键135凹槽处,导气件132外圆设置有导气槽,排气固定帽134与Y型件113第二侧腔通过螺纹螺旋配合固定,排气密封圈133放置在排气固定帽134内腔底部。
[0031]导液管组件2包括导液管密封圈21、活动块22、导管塞23、双腔管体24,双腔管体24管体截面如图8所示。
[0032]如图4,图5,图7所示,活动块22一端外圆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三叉神经压迫球囊装置,具体包括分配头组件(1),导液管组件(2),球囊组件(3),所述分配头组件(1)一端与所述导液管组件(2)一端粘接固定,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液管组件(2)另一端通过所述球囊组件(3)的前端环(31)、末端环(33)与球囊(32)固定连接,所述球囊组件(3)包括所述球囊(32),所述球囊(32)靠近所述导液管组件(2)设有前端环(31),所述球囊(32)远离所述导液管组件(2)设有末端环(33);所述分配头组件(1)包括固定组件(11)、调节组件(12)与排气装置(13);所述固定组件(11)中的锁定接头(111)与导向导丝(112)连接固定,所述导向导丝(112)依次贯穿Y型件(113)主腔、双腔管体(24),所述Y型件(113)包括靠近所述调节组件(12)的第一侧腔、靠近所述排气装置(13)的第二侧腔;调节导丝(123)依次贯穿调节组件(12)中的调节固定帽(121)、所述Y型件(113)第一侧腔内设的胶塞(122)直至所述导液管组件(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金晓红王建康齐渊博高虹姣闫可可李轶颖林恒赵玉洁魏琳黄彭刘珍秀袁俊鹏
申请(专利权)人:河南驼人医疗器械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