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杠杆压缩吸能方法及防撞垫结构技术

技术编号:36193887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31 21:15
本申请提供一种杠杆压缩吸能方法及防撞垫结构。其包括:能够由车辆撞击而向后滑移压缩吸收撞击能量的防撞垫主体,以及设置于防撞垫主体后端的杠杆结构。本申请利用杠杆原理,在防撞垫主体被撞击至完全压缩后,还能够进一步利用最后一节框架的后倾变形量拨动杠杆顶端,使得杠杆结构的底部插入吸能缓冲材料内,通过压缩吸能缓冲材料进一步吸收撞击能量。本申请的杠杆结构能够由车辆撞击而侵入泡沫铝等吸能缓冲材料提供二次吸能,吸能效果更好。采用本申请的防撞垫结构防护1.5吨小轿车100km/h速度碰撞时,防撞垫结构所需长度可由6m缩短至4m,大大压缩了缓冲引导区所需预留面积,能够灵活地安装在各类导流区域前端,提供警示引导以及TS级防护。警示引导以及TS级防护。警示引导以及TS级防护。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杠杆压缩吸能方法及防撞垫结构


[0001]本申请涉及公路安全防护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杠杆压缩吸能方法及防撞垫结构。

技术介绍

[0002]高速公路车型复杂、车速快,其出入口三角区护栏端头经常受到车辆碰撞,极易发生人员伤亡事故。为了缓解这一问题,公路或城市道路的出口三角区、收费岛前端以及隧道洞口等其他障碍物前端,通常需要设置缓冲防撞设施,以降低事故严重度,并利用缓冲防撞措施表面设置警示颜色和图形符号进行警告和引导。
[0003]但是,现有达到TS级防护标准的缓冲设施,其在为1.5吨、100km/h速度的小轿车提供防护时需设置前后距离长达6m的防撞垫结构,防护1.5吨小轿车80km/h时需要设置长4米的防撞垫结构,防护1.5吨小轿车60km/h时需要设置长2.5米的防撞垫结构。即,现有缓冲设置需要在收费站等导流区前端为每条车道预留至少20平米的缓冲引导区域才能实现防护效果。这样的缓冲结构对安装场地具有较高要求,常常受限于场地硬件条件而难以满足防护需求。因此,目前急需一种具有较短安装长度的防撞垫缓冲结构。
>
技术实现思路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杠杆压缩吸能防撞垫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防撞垫主体(1),其沿车辆行进方向设置在车道外侧,所述防撞垫主体中设置有导向装置(11),车辆撞击过程中防撞垫主体沿导向装置向后滑移压缩,吸收撞击能量;杠杆结构(2),其可转动地安装于防撞垫主体的后端,在防撞垫主体向后滑移过程中翻转,同步挤压杠杆结构所连接的吸能缓冲材料(3),再次吸收撞击能量。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杠杆压缩吸能防撞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杠杆结构包括:支撑架(21),其固定设置在防撞垫主体后侧;传动杠杆(22),其可转动地安装于支撑架(21)上,所述传动杠杆(22)的顶端连接防撞垫主体(1)后端,随防撞垫主体(1)向后滑移而同步向后翻转,传动杠杆(22)的底端连接吸能缓冲材料(3);车辆撞击过程中,传动杠杆(22)的顶端由防撞垫主体(1)挤压而向后翻转,带动传动杠杆(22)的底端同步向前翻转侵入吸能缓冲材料(3)。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杠杆压缩吸能防撞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缓冲材料为固定设置于导向装置(11)后端的泡沫铝或橡胶,传动杠杆(22)的底端抵接泡沫铝的后端。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杠杆压缩吸能防撞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21)包括分别固定设置于防撞垫主体(1)左右两侧的两个三脚架(211),两个三脚架(211)之间连接有转动轴(23);两个传动杠杆(22)分别可转动地安装在转动轴(23)的左右两端,分别抵接防撞垫主体(1)后端左右两侧的框架结构,由框架结构挤压而翻转侵入吸能缓冲材料(3)内部。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杠杆压缩吸能防撞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缓冲材料的宽度不小于两传动杠杆(22)之间宽度。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杠杆压缩吸能防撞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泡沫铝或橡胶材料填充于吸能盒盒体内,所述吸能盒固定设置在三脚架与导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吕思忠刘思源徐飞萍杨福宇郭建民龚帅刘航亢寒晶许彬马晴魏琨胡学成王新邓宝闫书明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华路安交通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