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地质灾害用人工智能检测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183102 阅读:6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31 20:4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地质灾害预警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基于地质灾害用人工智能检测设备,包括底盘,所述底盘的顶部固定安装有升降机构,所述升降机构包括一号电机、螺纹轴、升降板、一号升降杆、二号升降杆、三号升降杆、螺纹杆和连接块。该基于地质灾害用人工智能检测设备可通过将设备安装到需要检测的地方,当需要升高检测设备,观察更远的地方时,一号电机通过螺纹轴带动升降板进行向上移动,升降板带动二号升降杆和螺纹杆进行转动,螺纹轴通过滑槽带动连接块进行滑动,连接块带动螺纹杆带动三号升降杆进行向上移动,将三号升降杆上的智能检测设备能观察到更远的地方,二号电机通过旋转轴带动保护罩进行转动。转轴带动保护罩进行转动。转轴带动保护罩进行转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地质灾害用人工智能检测设备


[0001]本技术涉及地质灾害预警
,具体为一种基于地质灾害用人工智能检测设备。

技术介绍

[0002]地质灾害是指由自然因素或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目前我国很多地方是地质灾害易发区和多发区,因此防治任务十分艰巨、形势十分严峻。当前地质灾害的防范手段以人防监测为主,难以及时获取地质灾害发生前期的先兆信息的被动防灾救灾局面,实现地质灾害防治管理的科学化、信息化、标准化和可视化,精准、详细、动态开展防灾避灾抗灾。
[0003]检测设备采集的数据传输方式一般采用的是有线传输方式,其施工不方便且成本较高,同时野外设备运输时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搬运安装,由于检测设备的高度固定,树木枝叶容易遮住检测设备,导致检测设备无法观察或检测地质数据。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克服现有技术所存在的缺陷,现提供基于地质灾害用人工智能检测设备,以解决现有检测设备体积大,不方便在野外安装,野外的树木枝叶容易挡住检测设备的检测窗口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提供一种基于地质灾害用人工智能检测设备,包括底盘,所述底盘的顶部固定安装有升降机构,所述升降机构包括一号电机、螺纹轴、升降板、一号升降杆、二号升降杆、三号升降杆、螺纹杆和连接块,所述三号升降杆的顶部固定安装有智能检测设备,所述智能检测设备包括连接板、二号电机、旋转轴、卫星信号发射接收器、地质检测器、放置板、太阳能柔性面板和保护罩。
[0006]一号电机与外部电源电性连接,一号电机受外部plc编程程序控制,二号电机与外部电源电性连接,二号电机受外部plc编程程序控制。
[0007]优选的,所述螺纹轴的外表面开设有滑槽,所述滑槽的内表面与连接块的外表面滑动连接。
[0008]优选的,两个所述连接块互相远离的一端与螺纹杆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螺纹杆的外表面与三号升降杆的内表面螺纹连接。
[0009]优选的,所述三号升降杆的外表面与二号升降杆的内表面滑动连接,所述二号升降杆的外表面与一号升降杆滑动连接。
[0010]优选的,所述一号升降杆的底部与升降板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升降板的内表面与螺纹轴的外表面螺纹连接,所述一号电机的输出端与螺纹轴的外表面固定连接。
[0011]优选的,所述二号电机的底部与连接板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板的顶部与保护罩的底部转动连接。
[0012]优选的,所述保护罩的内壁与放置板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放置板的顶部与地质检测器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保护罩的外表面与太阳能柔性面板的内表面固定连接。
[0013]优选的,所述保护罩内腔的底部与卫星信号发射接收器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二号电机的输出端与旋转轴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旋转轴的顶端与保护罩内腔的底部固定连接。
[0014]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0015]1、本技术通过增加可升缩多节支撑杆的设计,一号电机通过螺纹轴带动升降板进行向上移动,升降板带动二号升降杆和螺纹杆进行转动,螺纹轴通过滑槽带动连接块进行滑动,连接块带动螺纹杆带动三号升降杆进行向上移动,从而达到调节检测设备的高度,减少在野外搬运设备的次数,减少野外安装设备的效率,增加了检测设备的观察高度。
[0016]2、本技术通过增加检测设备观察角度和信号无线传输的设计,二号电机通过旋转轴带动保护罩进行转动,再通过地质检测器与卫星信号发射接收器配合使用,太阳能柔性面板的配合使用,从而避免检测设备检测孔被树木枝叶遮挡住,导致观察设备无法对地质进行检查的问题,同时解决了检测数据通过数据线进行传输,电量通过电线传输的问题。
附图说明
[00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8]图1为本技术的立体结构图;
[0019]图2为实施例中升降机构的内部结构主视图;
[0020]图3为实施例中智能检测设备的内部结构主视图;
[0021]图4为实施例中螺纹轴的外部结构图;
[0022]图中的标号分别代表:1、底盘;2、升降机构;21、一号电机;22、螺纹轴;23、升降板;24、一号升降杆;25、二号升降杆;26、三号升降杆;27、螺纹杆;28、连接块;29、滑槽;3、智能检测设备;31、连接板;32、二号电机;33、旋转轴;34、卫星信号发射接收器;35、地质检测器;36、放置板;37、太阳能柔性面板;38、保护罩。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技术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技术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技术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
[0024]参照图1

4,一种基于地质灾害用人工智能检测设备,包括底盘1,底盘1的顶部固定安装有升降机构2,升降机构2包括一号电机21、螺纹轴22、升降板23、一号升降杆24、二号升降杆25、三号升降杆26、螺纹杆27和连接块28,三号升降杆26的顶部固定安装有智能检测设备3,智能检测设备3包括连接板31、二号电机32、旋转轴33、卫星信号发射接收器34、地质
检测器35、放置板36、太阳能柔性面板37和保护罩38。
[0025]螺纹轴22的外表面开设有滑槽29,滑槽29的内表面与连接块28的外表面滑动连接。
[0026]两个连接块28互相远离的一端与螺纹杆27的内壁固定连接,螺纹杆27的外表面与三号升降杆26的内表面螺纹连接。
[0027]三号升降杆26的外表面与二号升降杆25的内表面滑动连接,二号升降杆25的外表面与一号升降杆24滑动连接。
[0028]一号升降杆24的底部与升降板23的顶部固定连接,升降板23的内表面与螺纹轴22的外表面螺纹连接,一号电机21的输出端与螺纹轴22的外表面固定连接。
[0029]二号电机32的底部与连接板31的顶部固定连接,连接板31的顶部与保护罩38的底部转动连接。
[0030]保护罩38的内壁与放置板36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放置板36的顶部与地质检测器35的底部固定连接,保护罩38的外表面与太阳能柔性面板37的内表面固定连接。
[0031]保护罩38内腔的底部与卫星信号发射接收器34的底部固定连接,二号电机32的输出端与旋转轴33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旋转轴33的顶端与保护罩38内腔的底部固定连接。
[0032]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方式,使用人员将设备安装到需要检测的地方,当需要升高检测设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地质灾害用人工智能检测设备,包括底盘(1),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盘(1)的顶部固定安装有升降机构(2),所述升降机构(2)包括一号电机(21)、螺纹轴(22)、升降板(23)、一号升降杆(24)、二号升降杆(25)、三号升降杆(26)、螺纹杆(27)和连接块(28),所述三号升降杆(26)的顶部固定安装有智能检测设备(3),所述智能检测设备(3)包括连接板(31)、二号电机(32)、旋转轴(33)、卫星信号发射接收器(34)、地质检测器(35)、放置板(36)、太阳能柔性面板(37)和保护罩(38)。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地质灾害用人工智能检测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螺纹轴(22)的外表面开设有滑槽(29),所述滑槽(29)的内表面与连接块(28)的外表面滑动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地质灾害用人工智能检测设备,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连接块(28)互相远离的一端与螺纹杆(27)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螺纹杆(27)的外表面与三号升降杆(26)的内表面螺纹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地质灾害用人工智能检测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三号升降杆(26)的外表面与二号升降杆(25)的内表面滑动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雷刘光于诚
申请(专利权)人:河南建材地质工程勘察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