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生物工程实验用微生物培养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171253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31 20:2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生物工程实验用微生物培养皿,包括缓冲箱,所述缓冲箱内腔底部的轴心处固定连接有第一阻尼器,所述第一阻尼器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支撑套,所述支撑套的内腔滑动连接有支撑杆。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缓冲箱、第一阻尼器、支撑套、支撑杆、保护壳、培养瓶、第二阻尼器、第一弹簧、推块、滑轮、滑杆、滑套、第二弹簧、弹性板、盖板、第二伸缩杆、第三弹簧和防护垫的配合使用,具备缓震功能的优点,解决了现有的生物工程实验用微生物培养皿在使用的过程中,不具备缓震的功能,培养器皿大多为玻璃材质,在携带运输的过程中,容易受到碰撞,导致破裂损坏,从而无法满足实际使用需求的问题。题。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生物工程实验用微生物培养皿


[0001]本技术涉及生物工程
,具体为一种生物工程实验用微生物培养皿。

技术介绍

[0002]生物工程,一般认为是以生物学(特别是其中的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遗传学、生物化学和细胞学)的理论和技术为基础,结合化工、机械、电子计算机等现代工程技术,充分运用分子生物学的最新成就,自觉地操纵遗传物质,定向地改造生物或其功能,短期内创造出具有超远缘性状的新物种,再通过合适的生物反应器对这类“工程菌”或“工程细胞株”进行大规模的培养,以生产大量有用代谢产物或发挥它们独特生理功能一门新兴技术,在生物工程实验中需要用到微生物培养皿对微生物进行储存携带,然而现有的生物工程实验用微生物培养皿在使用的过程中,不具备缓震的功能,培养器皿大多为玻璃材质,在携带运输的过程中,容易受到碰撞,导致破裂损坏,从而无法满足实际使用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生物工程实验用微生物培养皿,具备缓震功能的优点,解决了现有的生物工程实验用微生物培养皿在使用的过程中,不具备缓震的功能,培养器皿大多为玻璃材质,在携带运输的过程中,容易受到碰撞,导致破裂损坏,从而无法满足实际使用需求的问题。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生物工程实验用微生物培养皿,包括缓冲箱,所述缓冲箱内腔底部的轴心处固定连接有第一阻尼器,所述第一阻尼器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支撑套,所述支撑套的内腔滑动连接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的顶部固定连接有保护壳,所述保护壳内腔底部的两侧均设置有培养瓶,所述第一阻尼器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第二阻尼器,所述第二阻尼器的表面套设有第一弹簧,所述第二阻尼器相反的一侧均固定连接有推块,所述保护壳底部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滑轮,所述缓冲箱内腔顶部与底部的两侧之间均固定连接有滑杆,所述滑杆表面的顶部和底部均滑动连接有滑套,所述滑杆的表面且位于滑套相反的一侧均套设有第二弹簧,所述保护壳相反的一侧均设置有弹性板,所述弹性板的顶部和底部均与滑套活动连接,所述缓冲箱的顶部设置有盖板,所述盖板底部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第二伸缩杆,所述第二伸缩杆的表面套设有第三弹簧,所述第二伸缩杆的底部贯穿至缓冲箱的内腔并固定连接有防护垫。
[0005]优选的,所述保护壳内腔底部的轴心处固定连接有支柱,所述支柱的顶部螺纹连接有固定螺栓。
[0006]优选的,所述缓冲箱两侧的顶部均固定连接有支撑块,所述支撑块相反的一侧均活动连接有固定杆。
[0007]优选的,所述支撑块底部设置有螺杆,所述螺杆的顶部贯穿支撑块并螺纹连接有衔接块,所述衔接块的顶部与固定杆固定连接。
[0008]优选的,所述盖板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把手,所述滑轮的表面与推块相接触。
[0009]优选的,所述推块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滑块,所述缓冲箱内腔底部的两侧均开设有配合滑块使用的滑槽。
[001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
[0011]1、本技术通过缓冲箱、第一阻尼器、支撑套、支撑杆、保护壳、培养瓶、第二阻尼器、第一弹簧、推块、滑轮、滑杆、滑套、第二弹簧、弹性板、盖板、第二伸缩杆、第三弹簧和防护垫的配合使用,具备缓震功能的优点,解决了现有的生物工程实验用微生物培养皿在使用的过程中,不具备缓震的功能,培养器皿大多为玻璃材质,在携带运输的过程中,容易受到碰撞,导致破裂损坏,从而无法满足实际使用需求的问题。
[0012]2、本技术通过设置固定螺栓,能够配合支柱对培养瓶进行夹持,避免在携带过程中产生晃动,通过设置固定杆,能够对盖板进行夹持固定,通过设置螺杆,能够配合衔接块对固定杆的位置进行固定,通过设置把手,能够便于操作人员握持,方便对该装置进行携带。
附图说明
[0013]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
[0014]图2为本技术结构图1中A的放大图;
[0015]图3为本技术结构主视图。
[0016]图中:1、缓冲箱;2、第一阻尼器;3、支撑套;4、支撑杆;5、保护壳;6、培养瓶;7、第二阻尼器;8、第一弹簧;9、推块;10、滑轮;11、滑杆;12、滑套;13、第二弹簧;14、弹性板;15、盖板;16、第二伸缩杆;17、第三弹簧;18、防护垫;19、支柱;20、固定螺栓;21、支撑块;22、固定杆;23、螺杆;24、衔接块。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18]请参阅图1

3,一种生物工程实验用微生物培养皿,包括缓冲箱1,缓冲箱1内腔底部的轴心处固定连接有第一阻尼器2,第一阻尼器2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支撑套3,支撑套3的内腔滑动连接有支撑杆4,支撑杆4的顶部固定连接有保护壳5,保护壳5内腔底部的两侧均设置有培养瓶6,第一阻尼器2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第二阻尼器7,第二阻尼器7的表面套设有第一弹簧8,第二阻尼器7相反的一侧均固定连接有推块9,保护壳5底部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滑轮10,缓冲箱1内腔顶部与底部的两侧之间均固定连接有滑杆11,滑杆11表面的顶部和底部均滑动连接有滑套12,滑杆11的表面且位于滑套12相反的一侧均套设有第二弹簧13,保护壳5相反的一侧均设置有弹性板14,弹性板14的顶部和底部均与滑套12活动连接,缓冲箱1的顶部设置有盖板15,盖板15底部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第二伸缩杆16,第二伸缩杆16的表面套设有第三弹簧17,第二伸缩杆16的底部贯穿至缓冲箱1的内腔并固定连接有防护垫18,保护壳5内腔底部的轴心处固定连接有支柱19,支柱19的顶部螺纹连接有固定螺栓20,通过设置固定螺栓20,能够配合支柱19对培养瓶6进行夹持,避免在携带过程中产生晃
动,缓冲箱1两侧的顶部均固定连接有支撑块21,支撑块21相反的一侧均活动连接有固定杆22,通过设置固定杆22,能够对盖板15进行夹持固定,支撑块21底部设置有螺杆23,通过设置螺杆23,能够配合衔接块24对固定杆22的位置进行固定,螺杆23的顶部贯穿支撑块21并螺纹连接有衔接块24,衔接块24的顶部与固定杆22固定连接,盖板15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把手,通过设置把手,能够便于操作人员握持,方便对该装置进行携带,滑轮10的表面与推块9相接触,推块9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滑块,缓冲箱1内腔底部的两侧均开设有配合滑块使用的滑槽,通过缓冲箱1、第一阻尼器2、支撑套3、支撑杆4、保护壳5、培养瓶6、第二阻尼器7、第一弹簧8、推块9、滑轮10、滑杆11、滑套12、第二弹簧13、弹性板14、盖板15、第二伸缩杆16、第三弹簧17和防护垫18的配合使用,具备缓震功能的优点,解决了现有的生物工程实验用微生物培养皿在使用的过程中,不具备缓震的功能,培养器皿大多为玻璃材质,在携带运输的过程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生物工程实验用微生物培养皿,包括缓冲箱(1),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箱(1)内腔底部的轴心处固定连接有第一阻尼器(2),所述第一阻尼器(2)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支撑套(3),所述支撑套(3)的内腔滑动连接有支撑杆(4),所述支撑杆(4)的顶部固定连接有保护壳(5),所述保护壳(5)内腔底部的两侧均设置有培养瓶(6),所述第一阻尼器(2)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第二阻尼器(7),所述第二阻尼器(7)的表面套设有第一弹簧(8),所述第二阻尼器(7)相反的一侧均固定连接有推块(9),所述保护壳(5)底部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滑轮(10),所述缓冲箱(1)内腔顶部与底部的两侧之间均固定连接有滑杆(11),所述滑杆(11)表面的顶部和底部均滑动连接有滑套(12),所述滑杆(11)的表面且位于滑套(12)相反的一侧均套设有第二弹簧(13),所述保护壳(5)相反的一侧均设置有弹性板(14),所述弹性板(14)的顶部和底部均与滑套(12)活动连接,所述缓冲箱(1)的顶部设置有盖板(15),所述盖板(15)底部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第二伸缩杆(16),所述第二伸缩杆(16)的表面套设有第三弹簧(17)...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伟斌
申请(专利权)人:本溪泰斯特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