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装配式支撑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168879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31 20:1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装配式支撑架,包括底座模块,底座模块包括若干间隔分布的底座立柱,且所述底座立柱的下端连接在建筑基面上;承载模块,位于所述底座模块的上方,包括若干间隔分布的承载立柱;支撑模块,包括若干间隔分布的支撑立柱;其中,所述底座立柱之间、所述承载立柱之间、以及所述支撑立柱之间均通过连接组件相连;且通过连接件将若干所述支撑模块在竖直方向上堆叠地连接在所述底座模块与所述承载模块之间,以构成所述支撑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优选的装配式支撑架,由模块化的构件连接而成,能够在施工现场进行快速、便捷地安装,而且拆卸后分离的模块化的构件方便运输、以及再利用。以及再利用。以及再利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装配式支撑架


[0001]本技术涉及建筑施工
,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装配式支撑架。

技术介绍

[0002]近年来,大跨钢结构广泛应用于体育场馆、机场航站楼、高铁站房、会展中心等大型公共建筑,此类大型公共建筑施工时,由于跨度较大,受起重设备或者场地限制,一般需要分段或分块安装;安装过程中,在结构整体形成前,需要使用支撑架作为临时支撑。传统支撑架采用矩形管在施工现场焊接而成,或在专业场地焊接完成后运输到施工现场,前者会导致现场工作量的增加以及时间的耗费,后者由于支撑架已经成型将增加运输的难度。而且在施工完成后,焊装成型的支撑架不能重复利用,将造成材料的浪费。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装配式支撑架,由模块化的构件连接而成,能够在施工现场进行快速、便捷地安装,而且拆卸后分离的模块化的构件方便运输、以及再利用。
[0004]本技术的技术解决措施如下:
[0005]一种装配式支撑架,包括:
[0006]底座模块,包括若干间隔分布的底座立柱,且所述底座立柱的下端连接在建筑基面上;
[0007]承载模块,位于所述底座模块的上方,包括若干间隔分布的承载立柱;
[0008]支撑模块,包括若干间隔分布的支撑立柱;
[0009]其中,所述底座立柱之间、所述承载立柱之间、以及所述支撑立柱之间均通过连接组件相连;且通过连接件将若干所述支撑模块在竖直方向上堆叠地连接在所述底座模块与所述承载模块之间,以构成所述支撑架。
[0010]上述方案中,将支撑架模块化为底座模块、承载模块和支撑模块,而且通过连接件可以在施工现场对模块进行快速、便捷的组装;而拆卸后的模块结构方便进行运输以及存储,也方便进行支撑架的再利用。
[0011]进一步作为优选方案,所述连接组件包括连接杆,横向间隔的两个所述底座立柱之间、横向间隔的两个所述承载立柱之间、以及横向间隔的两个所述支撑立柱之间均通过所述连接杆相连,以构成横向间隔的两个立柱之间的限位连接结构。
[0012]进一步作为优选方案,所述连接组件还包括支撑杆,横向间隔的两个所述底座立柱之间、横向间隔的两个所述承载立柱之间、以及横向间隔的两个所述支撑立柱之间均连接有呈倾斜状的所述支撑杆,以构成阻碍立柱进行以所述连接杆为支点转动的支撑结构。
[0013]进一步作为优选方案,所述连接杆的两端、以及所述支撑杆的两端均通过螺栓来铰接于立柱上。
[0014]进一步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底座立柱、所述承载立柱、以及所述支撑立柱上均固接
有定位板,所述定位板上设有凸出的连接板;所述连接杆的两端、以及所述支撑杆的两端均通过螺栓来铰接于所述连接板上。
[0015]进一步作为优选方案,所述连接杆的两端均设有间隔的两个连接杆连接耳板,适配连接所述连接杆的所述连接板容置于两个所述连接杆连接耳板之间的间隔中;
[0016]所述支撑杆的两端均设有间隔的两个支撑杆连接耳板,适配连接所述支撑杆的所述连接板容置于两个所述支撑杆连接耳板之间的间隔中。
[0017]进一步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承载立柱上通过所述连接件连接有承载件,且所述承载件填充被支撑结构与所述承载立柱之间的间隙。
[0018]进一步作为优选方案,间隔的所述承载件之间连接有横梁件,以构成间隔的两个所述承载件之间的限位连接结构。
[0019]进一步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横梁件的上端面与所述承载件的上端面共面,使所述横梁件的上端面与所述承载件的上端面共同构成所述支撑架的作用于所述被支撑结构的支撑面。
[0020]进一步作为优选方案,在所述底座立柱下端的立柱底板上,围绕所述底座立柱的外周设置有若干加劲板。
[0021]上述技术方案的主要有益效果在于:
[0022]1、将支撑架按照功能进行模块化分离,方便在施工现场进行组装;而且拆卸后的模块结构方便运输以及存储。同时,通过设定所需支撑模块的数量,就可以调控支撑架的支撑高度,使支撑架的高度设定更加灵活,而且同一结构的支撑模块也方便进行生产和组装。
[0023]2、采用连接杆和支撑杆形成立柱之间多维度的支撑连接结构,来提高立柱之间连接的稳固性,进而提高支撑架整体结构的连接稳固性。
[0024]3、连接杆和支撑杆采用螺栓来铰接在立柱或者设置在立柱上的连接板上,使连接杆以及支撑杆均能够便捷、快速地从立柱之间拆卸下来,方便后续对破损的连接杆或支撑杆进行针对性的更换。
[0025]4、在承载立柱上设置承载件,一方面在支撑架与被支撑结构之间存在间隙时,能够填充间隙,使支撑架能够对被支撑结构提供直接、稳定的支撑;另一面,设置承载件以及横梁件,能够增大对被支撑结构的支撑面积,来提升支撑的稳定性。
[0026]进一步地或者更细节的有益效果将在具体实施方式中结合具体实施例进行说明。
附图说明
[0027]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说明:
[0028]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装配示意图。
[0029]图2为本技术底座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0030]图3为本技术支撑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0031]图4为本技术承载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0032]图5为本技术连接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33]图6为本技术连接杆和支撑杆的端部连接结构示意图。
[0034]图中所示:底座模块1、底座立柱101、立柱底板1011、加劲板102、连接组件A、连接杆A01、连接杆连接耳板A011、支撑杆A02、支撑杆连接耳板A021、承载模块2、承载立柱201、
承载柱拼接板2011、承载件202、承载件拼接板2021、横梁件203、支撑模块3、支撑立柱301、支撑柱拼接板3011、连接件4、螺栓5、定位板6、连接板601。
具体实施方式
[0035]以下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技术的范围进行限定。另外,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所提到的术语“竖直”、“水平”、“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描述中的
ꢀ“
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或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
[0036]一种装配式支撑架,如附图1至附图6所示,由模块化结构的底座模块1、承载模块2和支撑模块3构成;其中底座模块1的下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装配式支撑架,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模块(1),包括若干间隔分布的底座立柱(101),且所述底座立柱(101)的下端连接在建筑基面上;承载模块(2),位于所述底座模块(1)的上方,包括若干间隔分布的承载立柱(201);支撑模块(3),包括若干间隔分布的支撑立柱(301);其中,所述底座立柱(101)之间、所述承载立柱(201)之间、以及所述支撑立柱(301)之间均通过连接组件(A)相连;且通过连接件(4)将若干所述支撑模块(3)在竖直方向上堆叠地连接在所述底座模块(1)与所述承载模块(2)之间,以构成所述支撑架。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配式支撑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组件(A)包括连接杆(A01),横向间隔的两个所述底座立柱(101)之间、横向间隔的两个所述承载立柱(201)之间、以及横向间隔的两个所述支撑立柱(301)之间均通过所述连接杆(A01)相连,以构成横向间隔的两个立柱之间的限位连接结构。3.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装配式支撑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组件(A)还包括支撑杆(A02),横向间隔的两个所述底座立柱(101)之间、横向间隔的两个所述承载立柱(201)之间、以及横向间隔的两个所述支撑立柱(301)之间均连接有呈倾斜状的所述支撑杆(A02),以构成阻碍立柱进行以所述连接杆(A01)为支点转动的支撑结构。4.按照权利要求3所述的装配式支撑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杆(A01)的两端、以及所述支撑杆(A02)的两端均通过螺栓(5)来铰接于立柱上。5.按照权利要求3所述的装配式支撑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立柱(101)、所述承载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鹏洋蔡建良许秀林庞赫陈志浩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大东吴建筑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