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履带式废气处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6165904 阅读:4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31 20:1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履带式废气处理装置,包括:吸附室;脱附室,其位于所述吸附室一侧,其侧壁顶部设置有与所述吸附室连通的进料口,其底部设置有与所述吸附室连通的出料口;进气口,其设置在所述吸附室底部;出气口,其设置在所述吸附室顶部;多条吸附床,其从上至下水平设置在所述吸附室内;输送机构,其设置在所述脱附室内;在吸附室内,通过吸附床运送吸附载体实现了废气的吸附,吸附载体运送至脱附室内,实现了对吸附载体的脱附(解吸),采用高温焚烧后的洁净气体对吸附饱和的载体进行循环脱附,提高了脱附效率,节约了脱附成本,创新了有机废气循环高效浓缩的难题。有机废气循环高效浓缩的难题。有机废气循环高效浓缩的难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履带式废气处理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废气处理领域,具体是一种履带式废气处理装置。

技术介绍

[0002]作为雾霾重要贡献源之一的有机污染物(VOCs)的排放引起了公众的高度重视。VOCs极易与空气中的水分、尘粒结合在一起,随呼吸系统进入人体危害人体健康,导致内分泌功能紊乱,对人体的免疫功能、呼吸道、心血管和中枢神经系统等产生影响,而且这类物质往往具有生物累积性和“三致”(致癌、致畸形、致突变)作用。另外,这类物质在环境中的寿命较长,并可通过空气、水和迁徙物种作跨区域或长距离迁移,在环境中得到累积或转化为毒性更大的二次污染物,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了更大威胁。近年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集成电路相关企业的大量新起,导致了大量有机废气的排放,如:丙二醇甲醚醋酸酯(PMA);丙酮(Acetone);异丙醇(IPA)等,有机废气在大气中如超过一定浓度,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较大危害,必须净化达标处理后才能排放。
[0003]国内外有机废气处理技术中,VOCs的治理技术主要分为分解法和回收利用法。分解法主要采用热力焚烧氧化、生物降解、低温等离子体破坏和光催化氧化技术等等。回收利用法中主要包括吸附、吸收、冷凝及膜分离方法。对于集成电路封测产生的有机废气,比如吸附、吸收、冷凝方式因处理效率低、回收后浓缩溶剂处理难等问题已经不能满足环保需要。因此,目前来说能满足达标排放并广泛使用的就是热力焚烧方式。热力焚烧氧化方式又分为催化焚烧方式、直接燃烧方式、蓄热焚烧方式。催化方式由于催化剂的成分不可能完全覆盖有机气体的成分及催化剂在使用过程中“中毒”失效需定期更换催化剂的问题,企业往往会延长催化剂的更换时间,增加了催化焚烧的运行成本,降低了有机溶剂处理率。
[0004]综上,如何提高有机废气的处理效率成为了本领域研究人员急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提高有机废气的处理效率;
[0006]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7]本技术是一种履带式废气处理装置,包括:吸附室;脱附室,其位于所述吸附室一侧,其侧壁顶部设置有与所述吸附室连通的进料口,其底部设置有与所述吸附室连通的出料口;进气口,其设置在所述吸附室底部;出气口,其设置在所述吸附室顶部;多条吸附床,其从上至下水平设置在所述吸附室内;输送机构,其设置在所述脱附室内;所述输送机构将位于脱附室底部吸附载体运从所述进料口运送至所述吸附室内,并依次经过多条所述吸附床后,从所述出料口进入所述脱附室内,完成循环;废气从所述进气口进入,并与所述吸附床上的吸附载体进行吸附,最后从所述出气口排出;
[0008]在本方案中,吸附载体由输送机构向上送料,随后进入至吸附室的吸附床上,吸附载体在转动吸附床的带动下,运送至行程末端,落入至位于下方的下一吸附床上,最后由出料口进入至脱附室内完成吸附载体的循环;吸附载体在吸附床上时,有机废气从吸附室底
部的进气口进入,与吸附载体进行吸附,随后在吸附后的空气从出气口排出,完成对有机废气的净化。
[0009]采用吸附床实现了吸附载体在吸附床上的均匀摊铺,提高了吸附效率。
[0010]为了将上一吸附床的吸附载体均落入至下一吸附床上或进入至脱附室内,本技术采用每一所述吸附床的行程末端均设置有导流板;
[0011]将导流板设置在吸附床的行程末端,吸附载体运送至行程末端后,通过导流板进入至下一吸附床上或通过出料口进入至脱附室内;导流板中部具有一通过口,且导流板从上至下,其截面面积逐渐减小,且导流板的一侧底部延伸至吸附床的输送面上,这样一来,能够将吸附载体悉数落入至吸附床上。
[0012]如何实现吸附载体在脱附室内的脱附,本技术采用输送机构包括:空心转轴,其竖直转动设置在脱附室内;桨叶,其呈螺旋固定在空心转轴上;通孔,其开设在桨叶、空心转轴上;向空心转轴内通入洁净空气,洁净空气与吸附载体进行混合脱附,并将脱附的气体从脱附室的顶部排出;
[0013]在本方案中,空心转轴与桨叶形成螺旋输送机,空心转轴转动,在桨叶的带动下实现了吸附载体的上升;吸附载体在上升过程中,洁净空气通过空心转轴上的通孔与吸附载体进行混合脱附,脱附后的气体从脱附室的顶部排出;
[0014]如何实现对脱附室的顶部排出气体进行净化,本技术采用脱附室的顶部设置有燃烧室;所述燃烧室内固定设置有两蓄热载体;两所述蓄热载体之间形成燃烧腔室;燃烧器,其固定在所述燃烧室的侧壁上,并适于对进入所述燃烧腔室内的气体进行燃烧;排放管,其设置在所述燃烧室顶部;
[0015]在本方案中,脱附后的气体首先进入位于下方的蓄热载体内进行预热,再进入至燃烧腔室,燃烧器对脱附后的气体进行高温氧化,随后在进入至位于上方的蓄热载体内进行余热回收,脱附后的气体先后二次通过蓄热载体对焚烧腔体的温度控制起到了非常好的稳定作用,延长了脱附后的气体在焚烧过程中的停留时间、提高了处理效率,脱附后的气体氧化后转为高温纯净气体从排放管顶部排出。
[0016]如何实现气体的余热回收,本技术采用燃烧室侧壁与所述空心转轴底部入口处设置有循环风管;循环风机,其固定设置在所述循环风管上;
[0017]循环风机提供动力,脱附后的气体氧化后转为高温纯净气体,部分保温纯净气体进入至空心转轴的底部,重新参与脱附工作,实现了余热回收,降低了能源的消耗。
[0018]如何实现高温纯净气体与吸附后的空气排出,本技术采用所述出气口处安装有管体,所述管体与所述排放管连通,并连接有总排气管,所述总排气管上固定有风机;
[0019]风机作为动力,将燃烧室顶部排出的高温纯净气体与吸附室排出的空气进行抽取,最后从总排气管排出。
[0020]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是一种履带式废气处理装置,在吸附室内,通过吸附床运送吸附载体实现了废气的吸附,吸附载体运送至脱附室内,实现了对吸附载体的脱附(解吸),采用高温焚烧后的洁净气体对吸附饱和的载体进行循环脱附,提高了脱附效率,节约了脱附成本,创新了有机废气循环高效浓缩的难题。
附图说明
[0021]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
[0022]图1是吸附室、脱附室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2是吸附室、脱附室、燃烧室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中:1

吸附室、2

脱附室、3

进气口、4

出气口、5

吸附床、6

导流板、7

空心转轴、8

桨叶、9

燃烧室、10

蓄热载体、11

燃烧腔室、12

燃烧器、13

排放管、14

循环风管、15

循环风机、16

管体、17<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履带式废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吸附室;脱附室,其位于所述吸附室一侧,其侧壁顶部设置有与所述吸附室连通的进料口,其底部设置有与所述吸附室连通的出料口;进气口,其设置在所述吸附室底部;出气口,其设置在所述吸附室顶部;多条吸附床,其从上至下水平设置在所述吸附室内;输送机构,其设置在所述脱附室内;所述输送机构将位于脱附室底部吸附载体运从所述进料口运送至所述吸附室内,并依次经过多条所述吸附床后,从所述出料口进入所述脱附室进行脱附内,完成循环;废气从所述进气口进入,并与所述吸附床上的吸附载体进行吸附,最后从所述出气口排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履带式废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吸附床的行程末端均设置有导流板。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履带式废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机构包括:空心转轴,其竖直转动设置在所述脱附室内;桨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潘兴良潘政宇仲蕾蒋平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天兴环保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