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地下停车场通风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6159731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31 20:07
本申请涉及一种地下停车场通风装置,涉及通风的领域,其包括:第一扇叶,沿竖直轴转动连接于地面上侧,地面上设有位于所述第一扇叶下侧的第一通风口,所述第一通风口与地下停车场连通;以及第二扇叶,沿竖直轴转动连接于地面上侧,地面上设有位于所述第二扇叶下侧的第二通风口,所述第二通风口与地下停车场连通,所述第一扇叶与所述第二扇叶的旋向相反;风吹动所述第一扇叶与所述第二扇叶时,所述第一扇叶与所述第二扇叶可于地下停车场与地面之间形成循环气流。本申请具有提高地下停车场的通风能力的效果。能力的效果。能力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地下停车场通风装置


[0001]本申请涉及通风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地下停车场通风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的人均拥有量越来越高,为了节省地面的空间,很多小区或是商场都采用地下停车场进行停车。
[0003]地下停车场由于设置在地下,通风问题就显得比较重要,相关技术中,通过在地面上开设有与地下车库连通的通风口,仅仅只能依靠空气自身的流动性进行自然通风。
[000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专利技术人认为依靠空气自身的流动性进行通风,通风效果一般,不能满足通风需求,尚有改进的空间。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了提高地下停车场的通风效果,本申请提供一种地下停车场通风装置。
[0006]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地下停车场通风装置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地下停车场通风装置,包括:第一扇叶,沿竖直轴转动连接于地面上侧,地面上设有位于所述第一扇叶下侧的第一通风口,所述第一通风口与地下停车场连通;以及第二扇叶,沿竖直轴转动连接于地面上侧,地面上设有位于所述第二扇叶下侧的第二通风口,所述第二通风口与地下停车场连通,所述第一扇叶与所述第二扇叶的旋向相反;风吹动所述第一扇叶与所述第二扇叶时,所述第一扇叶与所述第二扇叶可于地下停车场与地面之间形成循环气流。
[000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扇叶与第二扇叶在风的吹动下转动,以于地下停车场与地面之间形成循环气流,促进地下停车场与地面的空气交换,提高了地下停车场的通风效果。
[0008]可选的,还包括驱使所述第一扇叶和所述第二扇叶转动的驱动结构。
[000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实现了无风时驱使第一扇叶与第二扇叶转动,以于地下停车场与地面之间形成循环气流,促进地下停车场与地面的空气交换。
[0010]可选的,所述驱动结构包括:驱动板,设于停车位处,停车位处设有滑动槽,所述驱动板可于所述滑动槽内沿竖直方向滑动,车辆停放于停车位上时经过所述驱动板;导向柱,设于所述驱动板的下侧,所述导向柱穿设于所述滑动槽的底壁上且与所述滑动槽的底壁滑移连接;复位弹性件,套设于所述导向柱上,所述复位弹性件设于所述驱动板与所述滑动槽的槽底之间;传动柱,数量为两个且分别对应于所述第一扇叶与所述第二扇叶,两所述传动柱
分别固定于所述驱动板的两端;以及旋转驱动套,设于所述传动柱的上端且随所述传动柱升降,所述第一扇叶与所述第二扇叶均具有一转动轴,所述转动轴上设有驱动轴,所述旋转驱动套内侧壁上设有螺旋槽,所述驱动轴可于所述螺旋槽中滑动;所述传动柱升降时,所述螺旋槽驱使所述转动轴转动。
[00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实现了车辆的轮胎挤压驱动板下降时,驱动板带动传动柱与旋转驱动套下降,以驱使驱动轴于螺旋槽内滑动,进而驱使第一扇叶与第二扇叶转动,以于地下停车场与地面之间形成循环气流,促进地下停车场与地面的空气交换。实现了车辆的轮胎与驱动板分离时,复位弹性件驱使驱动板带动传动柱与旋转驱动套上升,以驱使驱动轴于螺旋槽内滑动,进而驱使第一扇叶与第二扇叶转动,以于地下停车场与地面之间形成循环气流,促进地下停车场与地面的空气交换。
[0012]可选的,所述旋转驱动套的内侧壁上设有第一环槽,所述第一环槽与所述螺旋槽互相连通,所述复位弹性件处于自然状态时,所述驱动轴位于所述第一环槽内且可于所述第一环槽内绕所述转动轴的周向转动。
[00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复位弹性件处于自然状态时,第一扇叶与第二扇叶能够在风的吹动下转动,来进行地下停车场与地面的空气交换。
[0014]可选的,所述旋转驱动套的内侧壁上设有第二环槽,所述第二环槽与所述螺旋槽互相连通,所述驱动板收纳于所述滑动槽内时,所述驱动轴位于所述第二环槽内且可于所述第二环槽内绕所述转动轴的周向转动。
[00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驱动板收纳于滑动槽内时,第一扇叶与第二扇叶能够在风的吹动下转动,来进行地下停车场与地面的空气交换。
[0016]可选的,还包括:第三扇叶,设于地下停车场内且位于所述第一通风口与所述第二通风口之间,所述第三扇叶的轴线平行于同一水平面上所述第一通风口与所述第二通风口的连心线;以及动力结构,所述传动柱升降时,所述动力结构驱使所述第三扇叶转动,以辅助所述第一扇叶与所述第二扇叶于地下停车场与地面之间形成循环气流。
[00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传动柱升降时,通过动力结构驱使第三扇叶转动,以辅助第一扇叶与第二扇叶转动时于地下停车场与地面之间形成循环气流,促进地下停车场与地面的空气交换。
[0018]可选的,所述动力结构包括:直齿条,设于所述传动柱上且随所述传动柱升降;以及齿轮,所述第三扇叶具有一转轴,所述齿轮套设于所述转轴上以驱使所述转轴转动,所述齿轮与所述直齿条互相啮合。
[00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直齿条与齿轮的互相啮合,实现了传动柱升降时驱使第三扇叶转动,以辅助第一扇叶与第二扇叶转动时于地下停车场与地面之间形成循环气流,促进地下停车场与地面的空气交换。
[0020]可选的,还包括:遮挡筒,一一对应环设于所述第一扇叶与所述第二扇叶的外侧;以及遮挡盖,设于所述遮挡筒的上侧,所述遮挡盖与所述遮挡筒之间形成有进风口。
[00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遮挡筒与遮挡盖配合遮挡第一通风口与第二通风口,使得雨水和地面上的积水不易经过第一通风口与第二通风口进入地下停车场。同时,使得风能够经过进风口吹动第一扇叶与第二扇叶。
[0022]可选的,还包括连接所述第一扇叶与所述第二扇叶的同步结构。
[002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第一扇叶与第二扇叶同步转动,以使得第一扇叶与第二扇叶转动时能够于地下停车场与地面之间形成循环气流,促进了地下停车场与地面之间的空气交换。
[0024]可选的,所述同步结构包括:第一带轮,随所述第一扇叶同步转动;第二带轮,随所述第二扇叶同步转动;以及同步带,套设于所述第一带轮与所述第二带轮上,以驱使所述第一带轮与所述第二带轮同步转动。
[002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第一扇叶与第二扇叶同步转动。
[0026]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1.第一扇叶与第二扇叶在风的吹动下转动,以于地下停车场与地面之间形成循环气流,促进地下停车场与地面的空气交换,提高了地下停车场的通风效果;2.车辆停放或离开地下停车场内的停车位时,均可驱使第一扇叶与第二扇叶转动,以于地下停车场与地面之间形成循环气流,促进地下停车场与地面的空气交换,提高了地下停车场的通风效果。
附图说明
[0027]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地下停车场通风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扇叶、第二扇叶、遮挡筒、遮挡盖与同步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9]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扇叶与转动轴、旋转驱动套、传动柱的分解示意图。
[0030]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三扇叶与动力结构、传动柱的结构示意图。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地下停车场通风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扇叶(10),沿竖直轴转动连接于地面(20)上侧,地面(20)上设有位于所述第一扇叶(10)下侧的第一通风口(21),所述第一通风口(21)与地下停车场连通;以及第二扇叶(30),沿竖直轴转动连接于地面(20)上侧,地面(20)上设有位于所述第二扇叶(30)下侧的第二通风口(22),所述第二通风口(22)与地下停车场连通,所述第一扇叶(10)与所述第二扇叶(30)的旋向相反;风吹动所述第一扇叶(10)与所述第二扇叶(30)时,所述第一扇叶(10)与所述第二扇叶(30)可于地下停车场与地面(20)之间形成循环气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下停车场通风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驱使所述第一扇叶(10)和所述第二扇叶(30)转动的驱动结构(40)。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地下停车场通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结构(40)包括:驱动板(41),设于停车位处,停车位处设有滑动槽(23),所述驱动板(41)可于所述滑动槽(23)内沿竖直方向滑动,车辆停放于停车位上时经过所述驱动板(41);导向柱(42),设于所述驱动板(41)的下侧,所述导向柱(42)穿设于所述滑动槽(23)的底壁上且与所述滑动槽(23)的底壁滑移连接;复位弹性件(43),套设于所述导向柱(42)上,所述复位弹性件(43)设于所述驱动板(41)与所述滑动槽(23)的槽底之间;传动柱(44),数量为两个且分别对应于所述第一扇叶(10)与所述第二扇叶(30),两所述传动柱(44)分别固定于所述驱动板(41)的两端;以及旋转驱动套(45),设于所述传动柱(44)的上端且随所述传动柱(44)升降,所述第一扇叶(10)与所述第二扇叶(30)均具有一转动轴(11),所述转动轴(11)上设有驱动轴(111),所述旋转驱动套(45)内侧壁上设有螺旋槽(451),所述驱动轴(111)可于所述螺旋槽(451)中滑动;所述传动柱(44)升降时,所述螺旋槽(451)驱使所述转动轴(11)转动。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地下停车场通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驱动套(45)的内侧壁上设有第一环槽(452),所述第一环槽(452)与所述螺旋槽(451)互相连通,所述复位弹性件(43)处于自然状态时,所述驱动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符建华杨宏广王亚南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康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