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送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6155763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31 20:0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输送系统,能够以足够的推进力使车辆容易地行驶。输送系统(1)具备轨道(2)和车辆(40)。轨道(2)具有导轨(20)。车辆(40)具有沿着导轨(20)移动的引导轮(730~732)。轨道(2)具有包含接触部(24)的第1区间、和不包含接触部(24)的第2区间。车辆(40)进一步具备夹持接触部(24)的多个驱动轮(74)。接触部(24)的多个驱动轮(74)。接触部(24)的多个驱动轮(74)。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输送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输送系统,详细地涉及具备沿着轨道行驶的车辆的输送系统。

技术介绍

[0002]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乘客输送装置。在该乘客输送装置中,轨道具有车辆加速区与车辆惯性行驶区。在车辆加速区,由提升装置提升的车辆在陡峭向下的斜坡进行加速。在车辆惯性行驶区,车辆主要以无驱动的形式进行惯性行驶。车辆具备小型驱动马达、和通过小型驱动马达进行旋转驱动的驱动轮。在车辆惯性行驶区,若车辆的行驶速度成为规定值以下,则驱动轮下降,并与形成于轨道的被接触面部接触,由此,车辆进行驱动行驶。
[0003]在上述的乘客输送装置中,不容易在驱动轮与被接触面部之间产生足够的摩擦力,从而不容易以足够的推进力使车辆行驶。
[0004]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29414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输送系统,能够以足够的推进力使车辆容易地行驶。
[0006]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输送系统具备轨道和车辆。上述轨道具有导轨。上述车辆具有沿着上述导轨移动的引导轮。上述轨道具有包含接触部的第1区间、和不包含上述接触部的第2区间。上述车辆进一步具备夹持上述接触部的多个驱动轮。
附图说明
[0007]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本专利技术的输送系统的俯视图。
[0008]图2是示意性地表示上述的输送系统的一部分的侧视图。
[0009]图3是表示上述的输送系统具备的车辆的侧视图。
[0010]图4是表示上述的车辆与轨道的连接部分的横向剖视图。
[0011]图5是表示上述的轨道的具有向上的斜坡的部分中的车辆与轨道的连接部分的横向剖视图。
[0012]图6是上述的车辆具有的第1车轮单元的俯视图。
[0013]图7是上述的第1车轮单元的侧视图。
[0014]图8是示意性地表示变形例的输送系统的一部分的侧视图。
[0015]图9是示意性地表示其他变形例的输送系统的俯视图。
[0016]图10是示意性地表示又一其他变形例的输送系统的俯视图。
[0017]图11是示意性地表示又一其他变形例的输送系统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8](1)实施方式
[0019]以下,对应用了本专利技术的技术的输送系统1进行说明。图1以及图2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输送系统1是利用沿着轨道2行驶的车辆40来输送人的交通系统。此外,输送系统1不限定于交通系统,例如也可以是利用车辆40来搬运物品的运送系统。另外,本实施方式的输送系统1的目的在于,实现车辆40的小型化以及轻型化并且提高能量效率,本专利技术的技术能够应用于各种输送系统。
[0020]输送系统1具备轨道2、沿着轨道2设置的车站(上下站)10、以及沿着轨道2行驶的车辆40。在本专利技术中,将车辆40的行进方向定义为前方,将与车辆40的行进方向相反的方向定义为后方,将与前后方向以及上下方向正交的方向定义为左右方向。
[0021](1.1)轨道
[0022]轨道2是单轨的环状路。车辆40能够在环状的轨道2循环地行驶。如图3以及图4所示,轨道2具有对车辆40进行引导的左右一对导轨20。左右一对导轨20在左右方向(水平且与车辆40的行进方向正交的方向)隔开间隔地配置。左右一对导轨20平行。
[0023]车辆40沿着左右一对导轨20行驶。即,车辆40的行进方向是各导轨20延伸的方向。各导轨20遍布轨道2的长度方向的全长。
[0024]各导轨20是圆筒状的钢管。各导轨20具有与导轨20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截面的形状为圆形的外周面。此外,各导轨20的形状不被限定。例如,各导轨20也可以具有与导轨20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截面的形状为椭圆形状或者矩形状等的外周面。另外,各导轨20也可以由除钢以外的金属形成。
[0025]轨道2进一步具有对左右一对导轨20进行支承的支承部件3。支承部件3为金属制。支承部件3具有沿车辆40的行进方向延伸的主梁30、和在主梁30的长度方向隔开间隔排列的多个连结部件31。主梁30位于比左右一对导轨20靠下方。主梁30例如是圆筒状的钢管。主梁30例如经由地基等固定于地面。
[0026]各连结部件31对主梁30与左右一对导轨20进行连接。连结部件31的下端部与主梁30连接。连结部件31具有从连结部件31的下端部分支成两股并向上方突出的左右一对臂部32。左右一对臂部32与左右一对导轨20分别一对一地对应。各臂部32的上端部与对应的导轨20连接。
[0027]如图1所示,轨道2具有至少一个第1区间21和至少一个第2区间22。第1区间21是通过多个驱动轮74(参照图4)使车辆40的推进力增大的区间。第2区间22是不通过多个驱动轮74使车辆40的推进力增大的区间。
[0028]如图4所示,第1区间21具有被车辆40所具有的多个驱动轮74夹持的接触部24。接触部24遍布第1区间21的全长。即,轨道2中设置有接触部24的部分是第1区间21。
[0029]接触部24是从支承部件3朝向上方突出的板状的部件(翅片)。此外,接触部24可以与多个连结部件31连接,也可以与主梁30连接。接触部24沿着主梁30在车辆40的行进方向上延伸。接触部24的长度方向与导轨20的长度方向平行。在第1区间21,如图4所示,车辆40的多个驱动轮74从左右两侧夹持接触部24,各驱动轮74与接触部24接触。在该状态下,各驱动轮74旋转,由此车辆40的推进力增大。即,第1区间21是车辆40能够加速的加速行驶区间。
[0030]在图1所示的轨道2中,第1区间21例如是车辆40停止的部分或者车辆40的推进力变小的部分等。例如,在轨道2中,水平的部分、具有向下的斜坡的部分或者具有向上的斜坡的部分能够成为第1区间21。在轨道2中,车辆40停止的部分例如是轨道2的顺着车站10的部
分。轨道2中车辆40的推进力变小的部分例如是起动时的离开车站10的部分或者上坡区间的紧后的部分。
[0031]第2区间22不具有接触部24。车辆40在第2区间22以不从多个驱动轮74向接触部24传递驱动力的状态利用车辆40的惯性力进行行驶。即,第2区间22是车辆40仅利用惯性力能够行驶的惯性行驶区间。
[0032]第2区间22例如是车辆40在第1区间21后进行行驶的部分或者具有向下的斜坡的部分等轨道2中不需要增加车辆40的推进力的部分。例如,在轨道2中,水平的部分或者具有向下的斜坡的部分能够成为第2区间22。
[0033]本实施方式的轨道2进一步具有第3区间23。如图2所示,第3区间23是轨道2中具有向上的斜坡的上坡区间。第3区间23具有仅通过多个驱动轮74传递至接触部24的驱动力而无法使列车4行驶的程度的向上的斜坡。
[0034]第3区间23具有将车辆40沿着一对导轨20提升的提升装置25。在第3区间23,车辆40通过驱动提升装置25而行驶。提升装置25具有多个链轮26、和卷挂于多个链轮26的环状的链27。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具备:轨道和车辆,所述轨道具有导轨,所述车辆具有沿着所述导轨移动的引导轮,所述轨道具有包含接触部的第1区间、和不包含所述接触部的第2区间,所述车辆进一步具备夹持所述接触部的多个驱动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轨道作为所述导轨而具有在左右方向隔开间隔配置的左右一对导轨,所述车辆具有与所述左右一对导轨一对一地对应的左右一对引导轮组,所述左右一对引导轮组各自作为所述引导轮而具有从上方、侧方以及下方三个方向与对应的所述导轨分别接触的多个引导轮。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轨道作为所述导轨而具有在左右方向隔开间隔配置的左右一对导轨,所述车辆作为所述引导轮而具有与所述左右一对导轨分别一对一地对应的左右一对引导轮,所述多个驱动轮位于所述左右一对引导轮之间。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山田三郎
申请(专利权)人:泉阳兴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