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中心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151234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31 19:55
本申请涉及数据中心。数据中心包括预制模块单元、第一定位件和第二定位件,第一定位件和第二定位件用于定位预制模块单元,预制模块单元的底部设有第一定位孔和第二定位孔;第一定位件与第一定位孔配合,在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上,第一定位件与第一定位孔之间的定位精度在预设范围;第二定位件与第二定位孔配合,在第三方向上,第二定位件与第二定位孔之间的定位精度在预设范围。本申请通过设置第一定位件与第一定位孔之间的定位精度在预设范围且第二定位件与第二定位孔之间的定位精度在预设范围,可以实现预制模块单元的快速定位安装。可以实现预制模块单元的快速定位安装。可以实现预制模块单元的快速定位安装。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数据中心


[0001]本申请涉及预制模块化数据中心
,尤其涉及一种具有定位结构的数据中心。

技术介绍

[0002]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行业的蓬勃发展导致数据中心的建设需求爆发式增长,传统数据中心建设模式因建设周期长、灵活性差、成本高、维护和管理不便等特点,逐渐不能满足时代的需求,预制模块化数据中心应运而生。预制模块化数据中心作为数据中心建设的一种新模式,采用模块化设计理念,克服传统土建模式数据中心无法满足的各种物理场景和业务场景,可直接室外应用,具有快速部署、灵活扩容的显著优势。
[0003]因预制模块化数据中心采用集装箱进行堆叠,而现有集装箱无快速安装堆叠方式,需消耗大量时间依靠人力调整方位,并且吊装堆叠时需保证集装箱近乎平行于地面,导致安装时间较长。
[0004]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定位方案,能够实现精准定位,且能够快速安装以缩短安装时间,实现预制模块化数据中心的快速建设。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中心,本申请的数据中心中的预制模块单元具有易于定位且定位精确度高的优势,数据中心在搭建的过程中,能实现快速安装以缩短安装时间,实现预制模块化数据中心的快速建设。
[0006]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中心,包括预制模块单元、第一定位件和第二定位件,所述第一定位件和所述第二定位件用于定位所述预制模块单元,可以理解地,预制模块单元安装至地基上时,预制模块单元和地基之间需要设置第一定位件和第二定位件以实现预制模块单元和地基的定位,多个预制模块单元层叠设置时,相邻的预制模块单元之间需要设置第一定位件和第二定位件,以定位相邻的预制模块单元;所述预制模块单元的底部设有第一定位孔和第二定位孔;所述第一定位件与所述第一定位孔配合,在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上,所述第一定位件与所述第一定位孔之间的定位精度在预设范围,即第一定位件能够实现两个方向上的定位;所述第二定位件与所述第二定位孔配合,在第三方向上,所述第二定位件与所述第二定位孔之间的定位精度在预设范围,即第二定位件能够实现一个方向上的定位。第一定位件与第一定位孔之间的定位精度是指第一定位件伸入第一定位孔的结构的四周边缘与第一定位孔的内壁之间的距离;第二定位件与第二定位孔之间的定位精度是指第二定位件伸入第二定位孔的结构的四周边缘与第二定位孔的内壁之间的距离。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所述第一定位件与所述第一定位孔配合是指,至少部分的第一定位件伸入第一定位孔,以起到定位的作用,所述第二定位件与所述第二定位孔配合是指,至少部分的第二定位件伸入第二定位孔,以起到定位作用。
[0007]本申请通过设置第一定位件与第一定位孔之间的定位精度在预设范围且第二定位件与第二定位孔之间的定位精度在预设范围,可以实现预制模块单元和地基之间或者相邻的两个预制模块单元之间的快速定位安装。第一定位件对两个方向均有约束,第二定位件对一个方向有约束,在预制模块单元吊装至地基或者一个预制模块单元吊装至另一个预制模块单元的过程中,第一定位件和第二定位件共同作用,对两个方向均有约束定位的作用,可以实现快速定位安装且安装精确度高,避免了需消耗大量时间依靠人力调整方位,减少了吊装时间,提高了现场施工效率。本申请的第一定位件和第二定位件可以用于大尺寸的预制模块单元的堆叠安装,本申请的安装定位方式简单,对操作空间的要求较小,且减少了手工操作,有利于工业化安装。本申请通过在预制模块单元和地基之间或者相邻的两个预制模块单元之间设置两个不同结构的定位件,根据不同定位件的定位方向及定位精度不同,实现快速安装。
[0008]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的夹角及所述第三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的夹角均大于等于45
°
且小于等于135
°
。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的夹角小于45
°
时,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的夹角过小,第二方向接近第一方向,定位效果差,难以实现双向定位的作用。第三方向与第一方向之间的夹角小于45
°
时,不利于第二定位件与第二第定位孔的配合,需要说明的是,第三方向可以与第二方向是同一个方向,第三方向与第二方向也可以为不同的两个方向。
[0009]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在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上,所述第一定位件伸入所述第一定位孔的结构与所述第一定位孔的内壁的距离为0mm

10mm,也即,所述第一定位件与所述第一定位孔之间的定位精度的预设范围为0mm

10mm。在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上,第一定位件与第一定位孔之间的定位精度越小,定位越精准,第一定位件与第一定位孔之间的定位精度越大,容差能力越强,即使位置稍有偏移,也能实现对接,但会导致定位的精确性较小。示例性地,在第一方向上,第一定位件伸入第一定位孔的结构和第一定位孔的内壁的距离可以为2mm,在第二方向上,第一定位件伸入第一定位孔的结构和第一定位孔的内壁的距离可以为3mm,也即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上第一定位件伸入第一定位孔的结构和第一定位孔的内壁的距离可以是不同的。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0mm

10mm,是指既可以为0mm,也可以为10mm,还可以为0mm和10mm之间的任意数值,后面将不再赘述。
[0010]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在所述第三方向上,所述第二定位件伸入所述第二定位孔的结构和所述第二定位孔的内壁的距离0mm

10mm,也即所述第二定位件和所述第二定位孔之间的定位精度的预设范围为0mm

10mm,这样有利于实现第二定位件的单向高精确度的定位。在第三方向上,第二定位件与第二定位孔之间的定位精度越小,定位越精准,第二定位件与第二定位孔之间的定位精度越大,容差能力越强,即使位置稍有偏移,也能实现对接,但会导致定位的精确性较小。
[0011]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预制模块单元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预制模块单元分别为第一预制模块单元和第二预制模块单元,所述第一定位件和所述第二定位件位于所述第一预制模块单元和所述第二预制模块单元之间,所述第一定位孔和所述第二定位孔位于所述第二预制模块单元的底部。第一定位件与第一定位孔配合,且第二定位件与第二定位孔配合以将第二预制模块单元精准地定位于第一预制模块单元上。
[0012]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定位件包括第一连接板和第一定位部,所述第
一连接板包括顶面和底面,所述顶面用于承载所述第二预模块单元,所述底面接触所述第一预制模块单元,所述第一定位部位于所述顶面,所述第一定位部伸入所述第一定位孔,实现了第一定位件与第一定位孔的配合。本实施方式限定了第一定位件的具体的定位结构,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定位部与第一定位孔配合实现双向定位。可以理解地,第一定位部的数量可以为两个,一个第一定位部位于顶面,另一个第一定位部可以位于底面,第一预制模块单元的顶面上也设有定位孔,位于底面的第一定位部伸入第一预制模块单元对应的定位孔以将第一定位件准确的定位至第一预制模块单元上。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数据中心,其特征在于,包括预制模块单元、第一定位件和第二定位件,所述第一定位件和所述第二定位件用于定位所述预制模块单元;所述预制模块单元的底部设有第一定位孔和第二定位孔;所述第一定位件与所述第一定位孔配合,在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上,所述第一定位件与所述第一定位孔之间的定位精度在预设范围;所述第二定位件与所述第二定位孔配合,在第三方向上,所述第二定位件与所述第二定位孔之间的定位精度在预设范围。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中心,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制模块单元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预制模块单元分别为第一预制模块单元和第二预制模块单元,所述第一定位件和所述第二定位件位于所述第一预制模块单元和所述第二预制模块单元之间,所述第一定位孔和所述第二定位孔位于所述第二预制模块单元的底部。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数据中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定位件包括第一连接板和第一定位部,所述第一连接板包括顶面和底面,所述顶面用于承载所述第二预模块单元,所述底面接触所述第一预制模块单元,所述第一定位部位于所述顶面,所述第一定位部伸入所述第一定位孔。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数据中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定位部包括相交的第一板和第二板;所述第一板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分布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一端、所述第二端与所述第一定位孔的内壁的距离均为0mm

10mm;所述第二板包括沿所述第二方向分布的第三端和第四端,在所述第二方向上,所述第三端、所述第四端与所述第一定位孔的内壁的距离均为0mm

10mm。5.如权利要求1

4任一项所述的数据中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定位件包括第二连接板和位于所述第二连接板的第二定位部,所述第二定位部伸入所述第二定位孔。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数据中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定位部包括依次连接且构成跑道形结构的第一连接板、第一弯折部、第二连接板和第二弯折部;所述第一弯折部和所述第二弯折部沿所述第三方向分布,在所述第三方向上,所述第一弯折部和所述第二弯折部与所述第二定位孔的内壁的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继军徐嘉浩
申请(专利权)人:华为数字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