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散热稳定的逆变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146773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28 15:1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散热稳定的逆变器,包括外壳主体,所述外壳主体的前端设有若干安装架,所述安装架呈L型,所述安装架的前端设有第一安装孔,所述外壳主体的内部设有若干散热翅片,所述散热翅片安装在所述外壳主体的前端,所述散热翅片包括若干散热片,所述散热片通过若干连接杆等间隙地相连接,所述外壳主体的前端设有散热壳,所述散热壳的宽度小于所述安装架的长度,所述散热壳的前端设有若干散热孔,所述散热壳内设有散热风扇。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散热稳定的逆变器,其能通过逆变器内的散热翅片吸收热量,再利用散热风扇将散热翅片吸收的热量通过散热孔排出,通过散热翅片的大面积接触吸收热量,提高散热风扇的效率。提高散热风扇的效率。提高散热风扇的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散热稳定的逆变器


[0001]本技术涉及属于逆变器
,具体涉及一种散热稳定的逆变器。

技术介绍

[0002]逆变器是把直流电能(电池、蓄电瓶)转变成交流电(一般为220V,50Hz正弦波)。它由逆变桥、控制逻辑和滤波电路组成。逆变器是一种DC to AC的变压器,它其实与转化器是一种电压逆变的过程。广泛适用于办公设备,生活电器,或需要给电池。逆变器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按波弦性质分,另一类是按照源流性质分。逆变器的特点是转换效率高、启动快,安全性能好,物理性能良好,带负载适应性与稳定性强。
[0003]现有技术中的逆变器在使用工程中,当使用电器的功率增加,逆变器的负荷也将增加,逆变器也经常会过热,而一旦逆变器内部的热量不能及时的向外排出,则容易引发自身的过热保护机制,导致逆变器停止工作,更有甚者容易导致其内部的电子器件烧损,会对逆变器的使用寿命造成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散热稳定的逆变器。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散热稳定的逆变器,包括外壳主体,所述外壳主体的前端设有若干安装架,所述安装架呈L型,所述安装架的前端设有第一安装孔,所述外壳主体的内部设有若干散热翅片,所述散热翅片安装在所述外壳主体的前端,所述散热翅片包括若干散热片,所述散热片通过若干连接杆等间隙地相连接,所述外壳主体的前端设有散热壳,所述散热壳的宽度小于所述安装架的长度,所述散热壳的前端设有若干散热孔,所述散热壳内设有散热风扇。
[0007]优选地,所述散热壳内设有若干支撑柱,所述支撑柱上设有螺纹孔,所述散热壳内设有安装板,所述安装板上设有若干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螺纹孔一一对应,所述安装板上设有若干第二安装孔,所述第二安装孔与所述散热风扇一一对应。
[0008]优选地,所述散热风扇上设有若干第三通孔,所述安装板在所述第二安装孔的四周设有若干第四通孔,所述第三通孔与所述第四通孔一一对应。
[0009]优选地,所述外壳主体的内部设有固定装置,所述固定装置设置在所述散热翅片的两端,所述固定装置包括弹簧和夹板,所述弹簧的一端与所述外壳主体固定连接,所述弹簧的另一端与所述夹板固定连接,所述夹板呈C型,所述夹板与所述散热翅片相匹配。
[0010]优选地,所述固定装置包括固定柱,所述固定柱设置在所述外壳主体的两端,所述固定柱上设有限位凸条,所述夹板的两端设有限位凹槽,所述限位凸条与所述限位凹槽相对应。
[0011]本技术公开的一种散热稳定的逆变器,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在于,其能通过逆变器内的散热翅片吸收热量,再利用散热风扇将散热翅片吸收的热量通过散热孔排出,通过散热翅片的大面积接触吸收热量,提高散热风扇的效率,从而避免出发保护机制
或避免电子器件的烧损。
附图说明
[0012]图1是本技术提供的优选实施例的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0013]图2是本技术提供的优选实施例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0014]图3是本技术提供的优选实施例的散热翅片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4是本技术提供的优选实施例的散热风扇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5是本技术提供的优选实施例的固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17]附图标记包括:100、外壳主体;110、安装架;111、第一安装孔;120、固定柱;121、限位凸条;130、弹簧;140、夹板;200、散热壳;210、散热孔;220、支撑柱;221、螺纹孔;230、安装板;231、第二安装孔;232、第四通孔;233、第一通孔;240、散热风扇;241、第三通孔;250、散热翅片;251、散热片;252、连接杆。
具体实施方式
[0018]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散热稳定的逆变器,下面结合优选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描述。
[0019]参见附图的图1

5,图1是本技术提供的优选实施例的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提供的优选实施例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提供的优选实施例的散热翅片250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提供的优选实施例的散热风扇240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提供的优选实施例的固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0]优选实施例。
[0021]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散热稳定的逆变器,包括外壳主体100,所述外壳主体100的前端设有若干安装架110,所述安装架110呈L型,所述安装架110的前端设有第一安装孔111,所述外壳主体100的内部设有若干散热翅片250,所述散热翅片250安装在所述外壳主体100的前端,所述散热翅片250包括若干散热片251,所述散热片251通过若干连接杆252等间隙地相连接,所述外壳主体100的前端设有散热壳200,所述散热壳200的宽度小于所述安装架110的长度,所述散热壳200的前端设有若干散热孔210,所述散热壳200内设有散热风扇240。所述散热片251通过所述连接杆252等间隙的连接,可以吸收所述逆变器内部的热量,通过大面积的接触提高吸收热量的效率,再通过所述散热风扇240将所述散热翅片250上的热量吹出所述散热壳200,可以将逆变器中的热量快速吸收集中,并快速的排出,可以保证散热稳定的高效率,从而保证逆变器内部的电子器件的稳定工作,提高逆变器的使用寿命和工作效率。
[0022]优选地,所述散热壳200内设有若干支撑柱220,所述支撑柱220上设有螺纹孔221,所述散热壳200内设有安装板230,所述安装板230上设有若干第一通孔233,所述第一通孔233与所述螺纹孔221一一对应,所述安装板230上设有若干第二安装孔231,所述第二安装孔231与所述散热风扇240一一对应。所述散热风扇240安装在所述安装板230上,再利用螺丝穿过所述第一通孔233与所述螺纹孔221相连接,从而将所述安装板230固定在所述散热壳200内。
[0023]优选地,所述散热风扇240上设有若干第三通孔241,所述安装板230在所述第二安
装孔231的四周设有若干第四通孔232,所述第三通孔241与所述第四通孔232一一对应。利用螺丝和螺母依次穿过所述第三通孔241和第四通孔232将所述散热风扇240固定在所述安装板230上,保证风扇的稳定,即保证散热的稳定。
[0024]优选地,所述外壳主体100的内部设有固定装置,所述固定装置设置在所述散热翅片250的两端,所述固定装置包括弹簧130和夹板140,所述弹簧130的一端与所述外壳主体100固定连接,所述弹簧130的另一端与所述夹板140固定连接,所述夹板140呈C型,所述夹板140与所述散热翅片250相匹配。将所述散热翅片250放入所述外壳主体100的前端,所述夹板140通过所述弹簧130的弹力将所述散热翅片250夹住,并且所述夹板140呈C型,便也夹持所述散热翅片25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散热稳定的逆变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主体(100),所述外壳主体(100)的前端设有若干安装架(110),所述安装架(110)呈L型,所述安装架(110)的前端设有第一安装孔(111),所述外壳主体(100)的内部设有若干散热翅片(250),所述散热翅片(250)安装在所述外壳主体(100)的前端,所述散热翅片(250)包括若干散热片(251),所述散热片(251)通过若干连接杆(252)等间隙地相连接,所述外壳主体(100)的前端设有散热壳(200),所述散热壳(200)的宽度小于所述安装架(110)的长度,所述散热壳(200)的前端设有若干散热孔(210),所述散热壳(200)内设有散热风扇(24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稳定的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壳(200)内设有若干支撑柱(220),所述支撑柱(220)上设有螺纹孔(221),所述散热壳(200)内设有安装板(230),所述安装板(230)上设有若干第一通孔(233),所述第一通孔(233)与所述螺纹孔(221)一一对应,所述安装板(230)上设有若干第二安装孔(23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庄双双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顺信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