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于散热的接油盘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140818 阅读:5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28 15:0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便于散热的接油盘,包括接油盘主体,接油盘主体上端敞口设置,接油盘主体包括底板及依次首尾相接的左侧板、前侧板、右侧板、后侧板,后侧板的左侧一体向上连接有延伸板部,延伸板部的前上侧连接有一横向板部,横向板部设有导油孔,横向板部的下端连接有导油管,导油管的上端开口连通于导油孔,横向板部的上端连接有一横向延伸的接油杆,接油杆的一端衔接于导油孔,底板设有出油孔,出油孔的底部连接有出油管,底板的底部连接有水冷基座,水冷基座的内部设有水冷盘管,出油管的下端穿过水冷基座并伸出水冷基座的下方;借此,其实现了敞口式和水冷式散热结构,提高了整体的散热性能,保证了正常工作的运行,提高了生产效率。了生产效率。了生产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便于散热的接油盘


[0001]本技术涉及接油盘领域技术,尤其是指一种便于散热的接油盘。

技术介绍

[0002]在金属制品加工中往往需要对金属制品进行油封保护,为此,通常会设置一接油盘以便于对热机油进行充分冷却后再进行使用,现有技术中的接油盘通常为了对热机油进行冷却散热,往往会对应接油盘设置散热风扇结构,通过散热风扇对接油盘进行空气流动散热,而由于散热风扇结构需要占用一定的空间,导致接油盘整体占用空间大,且由于散热风扇需对着接油盘进行风吹,其在风吹的过程中容易将空间中的杂物吹入接油盘内,导致接油盘内的热机油受杂物污染,影响正常使用,以及,对于一些较为炎热的工作环境,散热风扇的风吹空气流动进行散热的性能会受炎热工作环境中炎热空气的影响而下降,导致对接油盘内的热机油的冷却散热效果较慢,需要较长时间冷却才能使用,影响生产效率。
[0003]因此,需要研究出一种新的技术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有鉴于此,本技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之缺失,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便于散热的接油盘,其实现了敞口式和水冷式散热结构,提高了整体的散热性能,保证了正常工作的运行,提高了生产效率。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之技术方案:
[0006]一种便于散热的接油盘,包括接油盘主体,所述接油盘主体上端敞口设置,所述接油盘主体包括底板及设置于底板上方的依次首尾相接的左侧板、前侧板、右侧板、后侧板,所述左侧板、前侧板、右侧板、后侧板围构形成容纳空间,所述后侧板的左侧一体向上连接有延伸板部,所述延伸板部的前上侧连接有一横向板部,所述横向板部设置有贯通横向板部上下两端的导油孔,所述横向板部的下端连接有导油管,所述导油管的上端开口连通于导油孔,所述导油管的下端开口伸入容纳空间内,所述横向板部的上端连接有一横向延伸的接油杆,所述接油杆的一端衔接于导油孔,所述底板设置有出油孔,所述出油孔的底部连接有出油管,所述底板的底部连接有水冷基座,所述水冷基座的内部设置有水冷盘管,所述出油管的下端穿过水冷基座并伸出水冷基座的下方。
[0007]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延伸板部的前上侧设置有若干第一连接孔,相应地,所述横向板部设置有若干第二连接孔,所述第一连接孔与第二连接孔通过螺丝锁固连接。
[0008]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横向板部的后侧一体向上连接有一竖向板部,所述第二连接孔设置于竖向板部上。
[0009]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横向板部设置有至少两个间距布置的导油孔,每个导油孔均连接有导油管,每个导油孔均衔接有所述接油杆。
[0010]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水冷盘管的一端设置有进水口,另一端设置有出水口。
[0011]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进水口与出水口均安装有密封塞。
[0012]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具体而言,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其主要是通过上端敞口设置的接油盘主体结合底板的底部设置内部设有水冷盘管的水冷基座,使其实现了敞口式和水冷式散热结构,提高了整体的散热性能,保证了正常工作的运行,提高了生产效率。
[0013]为更清楚地阐述本技术的结构特征、技术手段及其所达到的具体目的和功能,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来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0014]图1是本技术之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立体示意图;
[0015]图2是本技术之实施例的另一角度整体结构立体示意图;
[0016]图3是本技术之实施例的前视图;
[0017]图4是本技术之实施例的水冷基座内部结构示意图。
[0018]附图标识说明:
[0019]10、接油盘主体
ꢀꢀꢀꢀꢀ
11、底板
[0020]12、左侧板
ꢀꢀꢀꢀꢀꢀꢀꢀꢀ
13、前侧板
[0021]14、右侧板
ꢀꢀꢀꢀꢀꢀꢀꢀꢀ
15、后侧板
[0022]16、延伸板部
ꢀꢀꢀꢀꢀꢀꢀ
161、第一连接孔
[0023]17、横向板部
ꢀꢀꢀꢀꢀꢀꢀ
171、第二连接孔
[0024]172、竖向板部
ꢀꢀꢀꢀꢀꢀ
18、导油孔
[0025]19、出油孔
ꢀꢀꢀꢀꢀꢀꢀꢀꢀ
20、导油管
[0026]30、接油杆
ꢀꢀꢀꢀꢀꢀꢀꢀꢀ
40、出油管
[0027]50、水冷基座
ꢀꢀꢀꢀꢀꢀꢀ
51、水冷盘管。
具体实施方式
[0028]请参照图1至图4所示,其显示出了本技术之实施例的具体结构。
[0029]一种便于散热的接油盘包括接油盘主体10,所述接油盘主体10上端敞口设置,所述接油盘主体10包括底板11及设置于底板11上方的依次首尾相接的左侧板12、前侧板13、右侧板14、后侧板15,所述左侧板12、前侧板13、右侧板14、后侧板15围构形成容纳空间,所述后侧板15的左侧一体向上连接有延伸板部16,所述延伸板部16的前上侧连接有一横向板部17,所述延伸板部16的前上侧设置有若干第一连接孔161,相应地,所述横向板部17设置有若干第二连接孔171,所述第一连接孔161与第二连接孔171通过螺丝锁固连接。所述横向板部17的后侧一体向上连接有一竖向板部172,所述第二连接孔171设置于竖向板部172上。如此,可实现延伸板部16与横向板部17的可拆卸式连接结构,从而便于后期拆装更换横向板部17。此处,敞口设置的接油盘主体10,更有利于散热。
[0030]所述横向板部17设置有贯通横向板部17上下两端的导油孔18,所述横向板部17的下端连接有导油管20,所述导油管20的上端开口连通于导油孔18,所述导油管20的下端开口伸入容纳空间内,所述横向板部17的上端连接有一横向延伸的接油杆30,所述接油杆30的一端衔接于导油孔18;此处,可于导油孔18的上端开口周缘于横向板部17上设置环形包围部(图中未示出),使环形包围部包覆住导油孔18的上端开口,使接油杆30的一端穿过环
形包围部伸入环形包围部内,以衔接于导油孔18;所述接油杆30可以是管状结构;以及,于本实施例中,所述横向板部17设置有至少两个间距布置的导油孔18,每个导油孔18均连接有导油管20,每个导油孔18均衔接有所述接油杆30。如此,通过至少设置两个导油孔18,可分别对不同的位置的机油进行接料并共同导入至接油盘主体10上。
[0031]所述底板11设置有出油孔19,所述出油孔19的底部连接有出油管40,所述底板11的底部连接有水冷基座50,所述水冷基座50的内部设置有水冷盘管51,所述出油管40的下端穿过水冷基座50并伸出水冷基座50的下方。此处,所述水冷基座50通过螺丝锁固连接的方式连接于底板11的底部。以及,于本实施例中,所述水冷盘管51的一端设置有进水口,另一端设置有出水口。所述进水口与出水口均安装有密封塞,如此,可对进水口与出水口实现密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便于散热的接油盘,其特征在于:包括接油盘主体,所述接油盘主体上端敞口设置,所述接油盘主体包括底板及设置于底板上方的依次首尾相接的左侧板、前侧板、右侧板、后侧板,所述左侧板、前侧板、右侧板、后侧板围构形成容纳空间,所述后侧板的左侧一体向上连接有延伸板部,所述延伸板部的前上侧连接有一横向板部,所述横向板部设置有贯通横向板部上下两端的导油孔,所述横向板部的下端连接有导油管,所述导油管的上端开口连通于导油孔,所述导油管的下端开口伸入容纳空间内,所述横向板部的上端连接有一横向延伸的接油杆,所述接油杆的一端衔接于导油孔,所述底板设置有出油孔,所述出油孔的底部连接有出油管,所述底板的底部连接有水冷基座,所述水冷基座的内部设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罗永伟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正和兴实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