絮凝沉降桶及废水沉淀过滤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6128561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28 14:3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絮凝沉降桶及废水沉淀过滤系统,包括外桶,其特征在于,所述絮凝沉降桶还包括:上下敞口的内桶,环形溢流沟槽,上清液排放管;所述内桶容置在外桶内,从而使内桶桶壁与外桶桶壁之间形成上清液容腔;所述环形溢流沟槽贴合外桶内壁水平设置于上清液容腔内,且所述环形溢流沟槽位于内桶顶部桶口的下方,所述环形溢流沟槽的内环壁顶部沿环向均匀间隔设置有多个处于同一水平位置的溢流通道;所述上清液排放管贯穿外桶桶壁与环形溢流沟槽的底部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絮凝沉降桶可将絮凝沉淀后的上清液自动排出以及将下层絮凝沉淀快速分离,可实现废水絮凝沉降的连续作业。业。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絮凝沉降桶及废水沉淀过滤系统


[0001]本技术属于废水处理设备
,具体涉及一种絮凝沉降桶及废水沉淀过滤系统。

技术介绍

[0002]在制盐行业通常会产生大量的含固体颗粒、泥砂的生产废水,由于环保要求,生产废水不能直接外排,通常需要使用过滤设备,如真空带式过滤机,框式过滤机等进行泥水过滤分离,分离后的滤后液、洗布液等仍然都含有很多微细泥浆,由于水量大,泥浆细,这些含微细泥浆的废水无法在过滤设备上进行再次过滤,因此需要进一步进行澄清处理。目前,澄清处理通常是采用修建沉降水池的方法,即将这些水排入到沉降池中进行澄清,澄清后的清液则进行入下一步处理工序,而沉淀池中的泥浆则进行人工清理,此法不仅占地面积大,且澄清效果差,人工成本高,同时人工清理出的泥浆因含水量大,无法再次过滤,从而带来了严重的环保污染问题。
[0003]为了克服上述问题,现有技术中会利用絮凝剂和絮凝沉降桶(絮凝沉降罐),以对废水进行絮凝沉降,从而提高澄清效果和效率,但是现有的絮凝沉降桶结构简单,一般仅能实现絮凝剂与废水的混合形成絮凝反应,功能单一。在利用絮凝沉降桶对废水进行絮凝沉降时,其操作过程为,将废水和配置好的絮凝剂一同泵入絮凝沉降桶内,待絮凝沉降一段时间后,需要分别对上层清液和下层絮凝沉淀进行抽排分离进行后续处理。当絮凝沉降桶内的物料排空完毕后方可进行下一批废水的处理,因此现有的絮凝沉降桶只能进行废水的分批絮凝沉降操作,不能实现废水的连续澄清作业,并且上层清液和下层絮凝沉淀的分离操作仍然是通过人工作业进行,机械自动化程度不高。
术内容
[0004]针对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絮凝沉降桶及废水沉淀过滤系统,本技术絮凝沉降桶可将絮凝沉淀后的上清液自动排出以及将下层絮凝沉淀快速分离,可实现废水絮凝沉降的连续作业;并且,通过本技术絮凝沉降桶与过滤设备,废水收集搅拌桶等生产设备进行联用,可实现废水沉降、过滤的闭环连续化作业,从而取代传统的沉降池进行沉淀和人工清淤的方式,进而达到废水的机械化处理和达标排放。
[0005]本技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0006]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絮凝沉降桶,包括外桶,所述外桶的下部呈圆锥形,所述外桶的底部设置有沉淀排放口,其特征在于,所述絮凝沉降桶还包括:上下敞口的内桶,环形溢流沟槽,上清液排放管;所述内桶容置在外桶内,从而使内桶桶壁与外桶桶壁之间形成上清液容腔,所述内桶用于接收废水和絮凝剂,从而使废水与絮凝剂在内桶中接触混合而发生絮凝反应,所述上清液容腔用于积存澄清后的上清液,并将上清液与内桶所接收的废水进行隔离;所述环形溢流沟槽贴合外桶内壁水平设置于上清液容腔内,且所述环形溢流沟槽位于内桶顶部桶口的下方,所述环形溢流沟槽的内环壁顶部沿环向均匀间隔
设置有多个处于同一水平位置的溢流通道;所述上清液排放管贯穿外桶桶壁与环形溢流沟槽的底部连通。
[0007]优选的,本技术絮凝沉降桶还包括刮浆组件;所述刮浆组件包括刮板转轴,固定设置于外桶顶部的驱动装置,与刮板转轴底端连接、且位于内桶下方的刮板;所述刮板转轴贯穿内桶容腔与过滤环盖板密封转动连接,且所述刮板转轴上端与驱动装置的动力输出端连接、下端延伸至外桶底部;所述驱动装置驱动刮板转轴转动,进而带动刮板紧贴外桶底部内壁转动,以将外桶下部的絮凝沉淀刮离至沉淀排放口处排放。
[0008]优选的,本技术絮凝沉降桶还包括环形过滤板,所述环形过滤板设置于内桶外壁底端与外桶内壁之间,从而使内桶、外桶与环形过滤板之间形成上清液容腔。
[0009]优选的,本技术絮凝沉降桶还包括溢流过滤环;所述溢流过滤环设置于内桶的顶端且与内桶的桶口匹配接应,所述溢流过滤环的上端开口处密封盖合有过滤环盖板,所述溢流过滤环用以对内桶顶部溢流至上清液回收腔体内的水体进行过滤。
[0010]优选的,本技术絮凝沉降桶还包括多个进料管,所述进料管贯穿过滤环盖板延伸至内桶腔体的底部位置。
[0011]优选的,所述溢流过滤环可拆卸的设置于内桶的顶端。
[0012]优选的,所述环形过滤板由3~6块弧形过滤板拼接而成,所述弧形过滤板可拆卸的设置于内桶外壁底端与外桶内壁之间。
[0013]优选的,所述外桶内壁上固定设置有L形托环,所述内桶外壁底端上固定设置有反L形托环,所述反L形托环与L形托环之间配合形成环形卡口,所述弧形过滤板卡入环形卡口内,且所述弧形过滤板的内外两侧分别与反L形托环和L形托环通过螺栓连接。
[0014]优选的,所述L形托环与反L形托环之间连接有呈环形布设的多根桶体固定杆,用以将内桶固定在外桶中。
[0015]另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废水沉淀过滤系统,包括过滤设备,废水收集搅拌桶,絮凝剂配置桶,所述絮凝剂配置桶和废水收集搅拌桶内设置有搅拌装置,所述过滤设备的废水出口通过废水输送管与废水收集搅拌桶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废水沉淀过滤系统还包括上述任一所述的絮凝沉降桶;所述絮凝剂配置桶的出料口通过絮凝剂输送管接入至内桶中,所述废水收集搅拌桶的出料口通过废水输送管接入至内桶中,所述外桶中的沉淀排放口通过沉淀排放管与过滤设备连接。
[0016]本技术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絮凝沉降桶的结构简单,其可实现废水絮凝沉降的连续作业,不需要停机对上层清液和下层絮凝沉淀进行抽排分离,效率更高;本技术废水沉淀过滤系统通过上述絮凝沉降桶与过滤设备,废水收集搅拌桶等生产设备进行联用,可形成沉降、过滤的闭环连续化净化系统,从而取代传统的沉降池进行沉淀和人工清淤的方式,进而实现废水的机械化处理排放。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本技术的俯视图;
[0019]图3为本技术优选实施方案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4为本技术优选实施方案的俯视示意图;
[0021]图5为图3中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22]图6为图3中B

B处的剖视图(一共六块弧形过滤板,均未拆离的情形);
[0023]图7为图3中C

C处的剖视图(一共六块弧形过滤板,拆离三块弧形过滤板时的情形);
[0024]图8为本技术絮凝沉降桶工作状态图之一;
[0025]图9为本技术絮凝沉降桶工作状态图之二;
[0026]图10为本技术絮凝沉降桶工作状态图之三;
[0027]图11为本技术废水沉淀过滤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28]上述图中各标识的含义为:外桶1,沉淀排放口101,上清液排放管102,环形溢流沟槽103,溢流通道104,连杆105,内桶2,反L形托环201,L形托环202,刮浆组件3,刮板转轴301,驱动装置302,刮板303,溢流过滤环4,过滤环盖板401,环形过滤板5,弧形过滤板501,上清液回收腔体6,桶体固定杆7,进料管8,废水收集搅拌桶9,絮凝剂配置桶10,搅拌装置11,过滤设备12,絮凝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絮凝沉降桶,包括外桶,所述外桶的下部呈圆锥形,所述外桶的底部设置有沉淀排放口,其特征在于,所述絮凝沉降桶还包括:上下敞口的内桶,环形溢流沟槽,上清液排放管;所述内桶容置在外桶内,从而使内桶桶壁与外桶桶壁之间形成上清液容腔,所述内桶用于接收废水和絮凝剂,从而使废水与絮凝剂在内桶中接触混合而发生絮凝反应,所述上清液容腔用于积存澄清后的上清液,并将上清液与内桶所接收的废水进行隔离;所述环形溢流沟槽贴合外桶内壁水平设置于上清液容腔内,且所述环形溢流沟槽位于内桶顶部桶口的下方,所述环形溢流沟槽的内环壁顶部沿环向均匀间隔设置有多个处于同一水平位置的溢流通道;所述上清液排放管贯穿外桶桶壁与环形溢流沟槽的底部连通。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絮凝沉降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刮浆组件;所述刮浆组件包括刮板转轴,固定设置于外桶顶部的驱动装置,与刮板转轴底端连接、且位于内桶下方的刮板;所述刮板转轴贯穿内桶容腔与过滤环盖板密封转动连接,且所述刮板转轴上端与驱动装置的动力输出端连接、下端延伸至外桶底部;所述驱动装置驱动刮板转轴转动,进而带动刮板紧贴外桶底部内壁转动,以将外桶下部的絮凝沉淀刮离至沉淀排放口处排放。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絮凝沉降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环形过滤板,所述环形过滤板设置于内桶外壁底端与外桶内壁之间,从而使内桶、外桶与环形过滤板之间形成上清液容腔。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絮凝沉降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溢流过滤环;所述溢流过滤环设置于内桶的顶端且与内桶的桶口匹配接应,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宴虹杨立树李威烨
申请(专利权)人:江西九二盐业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