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止尾部漏光的产品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125336 阅读:4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28 14:3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LCM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防止尾部漏光的产品,包括下铁框,所述下铁框上端开设有安装槽,所述下铁框开设的安装槽底部固定安装有反射片,所述反射片上端设置有背光板,所述背光板上端设置有下扩散片,所述下扩散片上端设置有下增光,所述下增光上端设置有复合膜片,所述下铁框内壁右侧固定安装有胶框,所述胶框与下铁框上端之间固定安装有玻璃镜片。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对背光膜材结构优化,将下扩散片和下增光与胶框的间隙减小,减小实验高温膜材收缩尾部的间隙,实现对膜材对光源的遮挡,从而解决温度过高,产品亮线漏光的不良问题,相较于BL尾部窄边框的常规设计,产品尾部膜材与胶框组装间隙收窄设计,能大幅度减小环境实验。度减小环境实验。度减小环境实验。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防止尾部漏光的产品


[0001]本技术涉及LCM
,特别是涉及一种防止尾部漏光的产品。

技术介绍

[0002]LCM(LCD Module)即LCD显示模组、液晶模块,是指将液晶显示器件,连接件,控制与驱动等外围电路,PCB电路板,背光源,结构件等装配在一起的组件,终端客户对窄边框产品耐高温要求越来越高,比如模组BL膜材结构,如果抗做环境测试实验能力不够,容易引起产品尾部亮线漏光不良。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防止尾部漏光的产品,包括下铁框,所述下铁框上端开设有安装槽,所述下铁框开设的安装槽底部固定安装有反射片,所述反射片上端设置有背光板,所述背光板上端设置有下扩散片,所述下扩散片上端设置有下增光,所述下增光上端设置有复合膜片,所述下铁框内壁右侧固定安装有胶框,所述胶框与下铁框上端之间固定安装有玻璃镜片。
[000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5]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反射片、背光板、下扩散片、下增光、复合膜片之间安装间隙均为0.1

0.3mm。
[0006]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下增光、下扩散片与胶框之间间隙均为0.1

0.25mm。
[0007]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反射片、背光板、下扩散片、下增光、复合膜片宽度相同。
[0008]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下铁框由一个平板和两个竖板组成,且下铁框的截面为U形,所述下铁框的两个竖板安装在平板的两端。
[0009]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胶框的截面形状为L形。
[001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能达到的有益效果是:
[0011]1、该防止尾部漏光的产品,通过对背光膜材结构优化,将下扩散片和下增光与胶框的间隙减小,减小实验高温膜材收缩尾部的间隙,实现对膜材对光源的遮挡,从而解决温度过高,产品亮线漏光的不良问题。
[0012]2、该防止尾部漏光的产品,相较于BL尾部窄边框的常规设计,产品尾部膜材与胶框组装间隙收窄设计,能大幅度减小环境实验,产品尾部漏光的风险,有效从设计端提升产品稳定性及解决产品可靠性问题,同时由于超窄边框LCM模组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这种能提升产品稳定性及解决产品可靠性问题结构,只需对LCM中的BL部件结构进行变动,不受人员,设备及成本限制,可大规模推行。
附图说明
[0013]图1为本技术整体的结构示意图;
[0014]图2为本技术下扩散片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3为本技术下铁框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4为本技术胶框的结构示意图。
[0017]其中:11、复合膜片;12、下增光;13、下扩散片;14、背光板;15、反射片;21、下铁框;22、胶框;23、玻璃镜片。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为了使本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技术,但下述实施例仅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全部。基于实施方式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下述实施例中的实验方法,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常规方法,下述实施例中所用的材料、试剂等,如无特殊说明,均可从商业途径得到。
[0019]实施例:
[0020]如图1、图2、图3、图4所示,一种防止尾部漏光的产品,包括下铁框21,下铁框21上端开设有安装槽,下铁框21开设的安装槽底部固定安装有反射片15,反射片15上端设置有背光板14,背光板14上端设置有下扩散片13,下扩散片13上端设置有下增光12,下增光12上端设置有复合膜片11,下铁框21内壁右侧固定安装有胶框22,该防止尾部漏光的产品之间的反射片15、背光板14、下扩散片13、下增光12、复合膜片11膜材间隙常规设计为0.1

0.3mm,反射片15、背光板14、下扩散片13、下增光12、复合膜片11之间均通过专用胶水粘贴安装,而下增光12和下扩散片13与胶框22尾部间隙按0.1

0.25mm管控进行收严组装,在对下增光12和下扩散片13与胶框22尾部间隙进行组装时,将调机中心值下调至0.17typ,减少后膜材收缩导致亮线风险,胶框22与下铁框21上端之间固定安装有玻璃镜片23,反射片15、背光板14、下扩散片13、下增光12、复合膜片11之间安装间隙均为0.1

0.3mm。下增光12、下扩散片13与胶框22之间间隙均为0.1

0.25mm。反射片15、背光板14、下扩散片13、下增光12、复合膜片11宽度相同。下铁框21由一个平板和两个竖板组成,且下铁框21的截面为U形,下铁框21的两个竖板安装在平板的两端。胶框22的截面形状为L形,BL膜材间隙收严组装生产,与常规结构的LCM相比,能提升产品稳定性及解决产品可靠性问题,该产品相较于BL尾部窄边框的常规设计,产品尾部膜材与胶框22组装间隙收窄设计,能大幅度减小环境实验,产品尾部漏光的风险,有效从设计端提升产品稳定性及解决产品可靠性问题,同时由于超窄边框LCM模组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这种能提升产品稳定性及解决产品可靠性问题结构,只需对LCM中的BL部件结构进行变动,不受人员,设备及成本限制,可大规模推行,而且该产品通过对背光膜材结构优化,将下扩散片13和下增光12与胶框22的间隙减小,减小实验高温膜材收缩尾部的间隙,实现对膜材对光源的遮挡,从而解决温度过高,产品亮线漏光的不良问题。
[0021]使用说明:该防止尾部漏光的产品之间的反射片15、背光板14、下扩散片13、下增光12、复合膜片11膜材间隙常规设计为0.1

0.3mm,反射片15、背光板14、下扩散片13、下增
光12、复合膜片11之间均通过专用胶水粘贴安装,而下增光12和下扩散片13与胶框22尾部间隙按0.1

0.25mm管控进行收严组装,在对下增光12和下扩散片13与胶框22尾部间隙进行组装时,将调机中心值下调至0.17typ,减少后膜材收缩导致亮线风险,BL膜材间隙收严组装生产,与常规结构的LCM相比,能提升产品稳定性及解决产品可靠性问题,该产品相较于BL尾部窄边框的常规设计,产品尾部膜材与胶框22组装间隙收窄设计,能大幅度减小环境实验,产品尾部漏光的风险,有效从设计端提升产品稳定性及解决产品可靠性问题,同时由于超窄边框LCM模组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这种能提升产品稳定性及解决产品可靠性问题结构,只需对LCM中的BL部件结构进行变动,不受人员,设备及成本限制,可大规模推行,而且该产品通过对背光膜材结构优化,将下扩散片13和下增光12与胶框22的间隙减小,减小实验高温膜材收缩尾部的间隙,实现对膜材对光源的遮挡,从而解决温度过高,产品亮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止尾部漏光的产品,包括下铁框(21),其特征在于:所述下铁框(21)上端开设有安装槽,所述下铁框(21)开设的安装槽底部固定安装有反射片(15),所述反射片(15)上端设置有背光板(14),所述背光板(14)上端设置有下扩散片(13),所述下扩散片(13)上端设置有下增光(12),所述下增光(12)上端设置有复合膜片(11),所述下铁框(21)内壁右侧固定安装有胶框(22),所述胶框(22)与下铁框(21)上端之间固定安装有玻璃镜片(2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止尾部漏光的产品,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片(15)、背光板(14)、下扩散片(13)、下增光(12)、复合膜片(11)之间安装间隙均为0.1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文云东方兵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江粉高科技产业园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