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冷换热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6116310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28 14:20
本申请涉及一种液冷换热装置,液冷换热装置用于对动力电池进行散热,液冷换热装置包括第一侧板、第二侧板和中间通道板,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分别连接于中间通道板的两侧,中间通道板和第一侧板之间设有第一散热通道,中间通道板和第二侧板之间设有第二散热通道,第一散热通道的延伸方向和第二散热通道的延伸方向相同且对应相邻设置,第一散热通道包括第一进液口和第一出液口,第二散热通道包括第二进液口和第二出液口,第一进液口和第二出液口对应相邻设置,第二进液口和第一出液口对应相邻设置。本申请提供的液冷换热装置解决了现有的液冷板进液端和液冷板出液端的散热效果不一致,导致动力电池无法均匀散热的问题。导致动力电池无法均匀散热的问题。导致动力电池无法均匀散热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液冷换热装置


[0001]本申请涉及电池冷却装置
,特别是涉及一种液冷换热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能量密度越来越高,动力电池进行充放电的过程中产生的热量也越来越多,因此,需要对动力电池进行及时散热,才能保证动力电池的使用安全性和动力电池的性能一致性,进而确保动力电池具有较长的使用寿命。
[0003]目前,主流的动力电池一般通过电池热管理系统对动力电池进行热管理,具体地,在动力电池的周侧设置液冷板,且液冷板内设置冷却液流道,冷却液从液冷板的一侧流入冷却液流道,并从液冷板的另一侧流出冷却液流道。但是,如此设置,随着冷却液在冷却液流道内的流动并吸收热量,冷却液的温度越来越高,进而导致冷却液的散热效果越来越差,也即,液冷板进液端和液冷板出液端的散热效果不一致,如此,会导致动力电池无法均匀散热,进而导致动力电池的温度均匀性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0004]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液冷换热装置,以解决现有的液冷板进液端和液冷板出液端的散热效果不一致,导致动力电池无法均匀散热的问题。
[0005]本申请提供的液冷换热装置用于对动力电池进行散热,液冷换热装置包括第一侧板、第二侧板和中间通道板,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分别连接于中间通道板的两侧,中间通道板和第一侧板之间设有第一散热通道,中间通道板和第二侧板之间设有第二散热通道,第一散热通道的延伸方向和第二散热通道的延伸方向相同且对应相邻设置,第一散热通道包括第一进液口和第一出液口,第二散热通道包括第二进液口和第二出液口,第一进液口和第二出液口对应相邻设置,第二进液口和第一出液口对应相邻设置。
[000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散热通道包括第一螺旋通道和第二螺旋通道,第一进液口和第一出液口设于液冷换热装置的外侧,第一螺旋通道一端连通第一进液口,另一端呈螺旋式朝向液冷换热装置的中心处延伸,第二螺旋通道一端连通第一出液口,另一端呈螺旋式朝向液冷换热装置的中心处延伸,且第一螺旋通道延伸至液冷换热装置的中心处的一端和第二螺旋通道延伸至液冷换热装置的中心处的一端相连通。可以理解的是,如此设置,有效扩大了第一散热通道在液冷换热装置内的分布面积,提高了液冷换热装置对动力电池的换热面积。
[000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侧板和中间通道板均呈方形,且第一螺旋通道呈方形螺旋结构,第二螺旋通道呈方形螺旋结构。可以理解的是,如此设置,有利于第一散热通道布满整个液冷换热装置,提高了液冷换热装置的换热效率。
[000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二散热通道包括第三螺旋通道和第四螺旋通道,第二进液口和第二出液口设于液冷换热装置的外侧,第三螺旋通道一端连通第二进液口,另一端呈螺旋式朝向液冷换热装置的中心处延伸,第四螺旋通道一端连通第二出液口,另一端呈
螺旋式朝向液冷换热装置的中心处延伸,且第三螺旋通道延伸至液冷换热装置的中心处的一端和第四螺旋通道延伸至液冷换热装置的中心处的一端相连通。可以理解的是,如此设置,有效扩大了第二散热通道在液冷换热装置内的分布面积,提高了液冷换热装置对动力电池的换热面积。
[000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二侧板和中间通道板均呈方形,且第三螺旋通道呈方形螺旋结构,第四螺旋通道呈方形螺旋结构。可以理解的是,如此设置,有利于第二散热通道布满整个液冷换热装置,提高了液冷换热装置的换热效率。
[00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中间通道板靠近第一侧板的一端设有第一散热槽,第一侧板盖设于第一散热槽的槽口处以形成第一散热通道,中间通道板靠近第二侧板的一端设有第二散热槽,第二侧板盖设于第二散热槽的槽口处以形成第二散热通道。可以理解的是,如此设置,大大降低了第一散热通道和第二散热通道的加工难度,而且有利于第一侧板和中间通道板的密封连接。
[00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一部分中间通道板朝向远离第一侧板的方向凹陷形成第一散热槽,另一部分中间通道板朝向远离第二侧板的方向凹陷形成第二散热槽。可以理解的是,如此设置,第一散热槽和第二散热槽具有相同的侧壁,进一步降低了第一散热槽内冷却液和第二散热槽内冷却液的热交换难度。
[00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中间通道板为冲压成型结构;或者,中间通道板为浇铸成型结构;或者,中间通道板为3D打印成型结构。
[00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液冷换热装置还包括第一安装板和第二安装板,第一安装板一端连接中间通道板,另一端朝向远离中间通道板的方向延伸,第一进液口和第二出液口设于第一安装板,第二安装板一端连接中间通道板,另一端朝向远离中间通道板的方向延伸,第二进液口和第一出液口设于第二安装板。可以理解的是,如此设置,有利于在第一进液口、第一出液口、第二进液口和第二出液口处安装冷却液管道。
[00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侧板设有第一容纳槽,第二侧板对应第一容纳槽设有第二容纳槽,第一容纳槽和第二容纳槽配合形成容纳腔,中间通道板包括主体部和连接部,主体部设于容纳腔内,连接部连接于主体部的周侧,且中间通道板通过连接部分别密封连接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可以理解的是,如此设置,有利于降低液冷换热装置的装配难度,从而提高液冷换热装置的装配效率。
[00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提供的液冷换热装置,由于第一散热通道的延伸方向和第二散热通道的延伸方向相同且对应相邻设置,因此,第一散热通道内的冷却液和第二散热通道内的冷却液在相邻的位置能够发生热交换。又因为第一进液口和第二出液口对应相邻设置,第二进液口和第一出液口对应相邻设置,则第一散热通道的进液端和出液端的设置方向同第二散热通道的进液端和出液端的设置方向呈反向设置,也即,第一散热通道内冷却液的流动方向和第二散热通道内冷却液的流动方向相反。如此,第一散热通道进液端温度较低的冷却液能够吸收第二散热通道出液端温度较高的冷却液的热量,同样的,第二散热通道进液端温度较低的冷却液能够吸收第一散热通道出液端温度较高的冷却液的热量,也即,第一散热通道内的冷却液能够和第二散热通道内的冷却液实现一定程度热量中和,从而避免了第一散热通道出液端内的冷却液和进液端内的冷却液的温差太大,导致液冷换热装置靠近第一侧板处无法均匀散热的问题,同样地,也避免了第二散热通道出液端
内的冷却液和进液端内的冷却液的温差太大,导致液冷换热装置靠近第二侧板处无法均匀散热的问题。
附图说明
[00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传统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传统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7]图1为本申请提供的一实施例的液冷换热装置和动力电池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本申请提供的一实施例的液冷换热装置的分解图;
[0019]图3为本申请提供的一实施例的中间通道板的结构示意图一;
[0020]图4为本申请提供的一实施例的中间通道板的结构示意图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液冷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用于对动力电池(400)进行散热,液冷换热装置包括第一侧板(100)、第二侧板(200)和中间通道板(300),所述第一侧板(100)和所述第二侧板(200)分别连接于所述中间通道板(300)的两侧,所述中间通道板(300)和所述第一侧板(100)之间设有第一散热通道(310),所述中间通道板(300)和所述第二侧板(200)之间设有第二散热通道(320),所述第一散热通道(310)的延伸方向和所述第二散热通道(320)的延伸方向相同且对应相邻设置,所述第一散热通道(310)包括第一进液口(311)和第一出液口(312),所述第二散热通道(320)包括第二进液口(321)和第二出液口(322),所述第一进液口(311)和所述第二出液口(322)对应相邻设置,所述第二进液口(321)和所述第一出液口(312)对应相邻设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冷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热通道(310)包括第一螺旋通道(314)和第二螺旋通道(315),所述第一进液口(311)和所述第一出液口(312)设于所述液冷换热装置的外侧,所述第一螺旋通道(314)一端连通所述第一进液口(311),另一端呈螺旋式朝向所述液冷换热装置的中心处延伸,所述第二螺旋通道(315)一端连通所述第一出液口(312),另一端呈螺旋式朝向所述液冷换热装置的中心处延伸,且所述第一螺旋通道(314)延伸至所述液冷换热装置的中心处的一端和所述第二螺旋通道(315)延伸至所述液冷换热装置的中心处的一端相连通。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冷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板(100)和所述中间通道板(300)均呈方形,且所述第一螺旋通道(314)呈方形螺旋结构,所述第二螺旋通道(315)呈方形螺旋结构。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冷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散热通道(320)包括第三螺旋通道(324)和第四螺旋通道(325),所述第二进液口(321)和所述第二出液口(322)设于所述液冷换热装置的外侧,所述第三螺旋通道(324)一端连通所述第二进液口(321),另一端呈螺旋式朝向所述液冷换热装置的中心处延伸,所述第四螺旋通道(325)一端连通所述第二出液口(322),另一端呈螺旋式朝向所述液冷换热装置的中心处延伸,且所述第三螺旋通道(324)延伸至所述液冷换热装置的中心处的一端和所述第四螺旋通道(325)延伸至所述液冷换热装置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江辉茅康伦鲜明孙煜陈亚健何雨生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银轮新能源热管理系统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