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6104385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28 14:0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控制器装置。控制器装置包括底座、上盖以及水冷盖。底座的底表面具有相邻设置的第一散热结构与第二散热结构。第一散热结构包括多个呈固定间隔排列的第一散热鳍片。第二散热结构包括多个呈固定间隔排列的第二散热鳍片。上盖盖设于底座上,上盖与底座之间形成一容置腔体。水冷盖设置于底座上并且覆盖第二散热结构。水冷盖具有相对的第一侧壁与第二侧壁。第一侧壁具有一输入口与一输出口,输入口与输出口用于连通水冷盖的内外部。多个第二散热鳍片之间形成多个沟槽,且水冷盖用于通过输入口输入一冷却液,冷却液通过多个沟槽并且由输出口输出。借此,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针对控制器装置内部的热源集中区域进行散热。针对控制器装置内部的热源集中区域进行散热。针对控制器装置内部的热源集中区域进行散热。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控制器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控制器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具有水冷配件的控制器装置。

技术介绍

[0002]控制器装置普遍应用在各种行业中,例如汽车行业。一般来说,控制器装置具有较高的效率及功率密度,因此容易发热。但是,由于控制器装置安装在车辆时容易受限于车辆本身的空间及结构设计等因素而导致散热效果不佳。此外,控制器装置内部组件的热源并非均匀配置,较容易发热的电子组件会集中在一起,而现有技术中的控制器装置内的散热结构的设计无法针对热源集中进行有效散热。
[0003]故,如何通过结构设计的改良,针对控制器装置内部的热源集中区域进行散热,来克服上述的缺陷,已成为该领域所欲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控制器装置。
[0005]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所采用的其中一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控制器装置,其包括一底座、一上盖以及一水冷盖。底座的底表面具有相邻设置的一第一散热结构与一第二散热结构。第一散热结构包括多个呈固定间隔排列的第一散热鳍片,第二散热结构包括多个呈固定间隔排列的第二散热鳍片。上盖盖设于底座上,上盖与底座之间形成一容置腔体。水冷盖设置于底座上并且覆盖第二散热结构。水冷盖具有相对的一第一侧壁与一第二侧壁。第一侧壁具有一输入口与一输出口,输入口与输出口用于连通水冷盖的内外部。多个第二散热鳍片之间形成多个沟槽,且水冷盖用于通过输入口输入一冷却液,冷却液通过多个沟槽并且由输出口输出。
[0006]优选地,所述第一侧壁的内侧形成一第一凹部结构,所述第一凹部结构位于所述输入口与所述输出口之间,所述第二侧壁的内侧形成一第二凹部结构与一第三凹部结构,所述第一凹部结构与所述第二凹部结构及所述第三凹部结构错位;其中,所述水冷盖还包括一第一U形侧壁、一第二U形侧壁及一第三U形侧壁,所述第一U形侧壁、所述第二U形侧壁及所述第三U形侧壁分别相邻设置于所述第一凹部结构、所述第二凹部结构及所述第三凹部结构,所述第一U形侧壁与所述第一凹部结构之间形成一第一U形沟槽,所述第二U形侧壁与所述第二凹部结构之间形成一第二U形沟槽,所述第三U形侧壁与所述第三凹部结构之间形成一第三U形沟槽。
[0007]优选地,所述第一U形沟槽、所述第二U形沟槽及所述第三U形沟槽用于连通多个所述沟槽而组成一水冷通道,所述水冷通道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输入口与所述输出口。
[0008]优选地,任一所述第二散热鳍片的高度低于任一所述第一散热鳍片的高度,任一所述第二散热鳍片的长度小于任一所述第一散热鳍片的长度。
[0009]优选地,所述控制器装置还进一步包括一功率模块、一电容模块以及一控制模块,
所述功率模块、所述电容模块以及所述控制模块设置在所述容置腔体中,所述控制模块及所述电容模块设置在所述功率模块上方,所述电容模块位于所述控制模块与所述功率模块之间。
[0010]优选地,所述功率模块包括一铝基板、多个芯片组件以及多个导电柱,多个所述导电柱与多个所述芯片组设置在所述铝基板上并且在所述铝基板形成一热源区域,多个所述芯片组件分群为多个芯片组,多个所述芯片组之间与多个所述导电柱之间呈固定间隔配置,且多个所述导电柱设置在多个所述芯片组之间。
[0011]优选地,所述电容模块包括一电容板以及设置在所述电容板上的多个电容组件,所述电容板设置在所述铝基板上方,且所述电容板投影在所述铝基板的投影面积与所述热源区域不重叠。
[0012]优选地,所述第二散热结构投影在所述铝基板的投影面积与所述热源区域完全重叠。
[0013]优选地,所述控制模块包括一控制板以及设置在所述控制板上的一端口,所述控制板具有分别对应多个所述导电柱的多个第一贯孔,所述上盖具有分别对应多个所述导电柱的多个第二贯孔以及对应所述端口的一第三贯孔;其中,当所述上盖盖设在所述底座上时,每一所述导电柱贯穿相对应的所述第一贯孔及所述第二贯孔并且露出于所述上盖外,所述端口贯穿所述第三贯孔并且露出于所述上盖外。
[0014]本技术的其中一个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所提供的控制器装置,其能通过“水冷盖设置于底座上并且覆盖第二散热结构”以及“多个第二散热鳍片之间形成多个沟槽,且水冷盖用于通过输入口输入一冷却液,冷却液通过多个沟槽并且由输出口输出”的技术方案,以利用水冷盖的配置来提升第二散热结构的散热效能,使第二散热结构能够针对控制器装置内部的热源集中区域进行散热。
[0015]为使能更进一步了解本技术的特征及
技术实现思路
,请参阅以下有关本技术的详细说明与附图,然而所提供的附图仅用于提供参考与说明,并非用来对本技术加以限制。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技术的控制器装置的第一立体示意图。
[0017]图2为本技术的控制器装置的第二立体示意图。
[0018]图3为本技术的控制器装置的部分分解示意图。
[0019]图4为本技术的控制器装置的侧视图。
[0020]图5为本技术的控制器装置的水冷盖的示意图。
[0021]图6为本技术的控制器装置的水冷信道的示意图。
[0022]图7为本技术的控制器装置的分解示意图。
[0023]图8为本技术的控制器装置的热源区域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以下是通过特定的具体实施例来说明本技术所公开有关“控制器装置”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公开的内容了解本技术的优点与效果。本实
用新型可通过其他不同的具体实施例加以施行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不悖离本技术的构思下进行各种修改与变更。另外,本技术的附图仅为简单示意说明,并非依实际尺寸的描绘,事先声明。以下的实施方式将进一步详细说明本技术的相关
技术实现思路
,但所公开的内容并非用以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0025]应当可以理解的是,虽然本文中可能会使用到“第一”、“第二”、“第三”等术语来描述各种元件,但这些元件不应受这些术语的限制。这些术语主要是用以区分一元件与另一元件。另外,本文中所使用的术语“或”,应视实际情况可能包括相关联的列出项目中的任一个或者多个的组合。
[0026]实施例
[0027]参阅图1至图3所示,图1与图2为本技术的控制器装置的立体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控制器装置的部分分解示意图。本技术提供一种控制器装置D,其包括:一底座1、一上盖2以及一水冷盖3。底座1的底表面1B具有相邻设置的一第一散热结构11与一第二散热结构12。第一散热结构11包括多个呈固定间隔排列的第一散热鳍片111。第二散热结构12包括多个呈固定间隔排列的第二散热鳍片121,多个第二散热鳍片121之间形成多个沟槽120。多个第一散热鳍片111及多个第二散热鳍片121是由导热性佳的金属制成,例如铜或铝。控制器装置D通过多个第一散热鳍片111及多个第二散热鳍片1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控制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装置包括:一底座,所述底座的底表面具有相邻设置的一第一散热结构与一第二散热结构,所述第一散热结构包括多个呈固定间隔排列的第一散热鳍片,所述第二散热结构包括多个呈固定间隔排列的第二散热鳍片;一上盖,盖设于所述底座上,所述上盖与所述底座之间形成一容置腔体;以及一水冷盖,设置于所述底座上并且覆盖所述第二散热结构,所述水冷盖具有相对的一第一侧壁与一第二侧壁,所述第一侧壁具有一输入口与一输出口,所述输入口与所述输出口用于连通所述水冷盖的内外部;其中,多个所述第二散热鳍片之间形成多个沟槽,且所述水冷盖用于通过所述输入口输入一冷却液,所述冷却液通过多个所述沟槽并且由所述输出口输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壁的内侧形成一第一凹部结构,所述第一凹部结构位于所述输入口与所述输出口之间,所述第二侧壁的内侧形成一第二凹部结构与一第三凹部结构,所述第一凹部结构与所述第二凹部结构及所述第三凹部结构错位;其中,所述水冷盖还包括一第一U形侧壁、一第二U形侧壁及一第三U形侧壁,所述第一U形侧壁、所述第二U形侧壁及所述第三U形侧壁分别相邻设置于所述第一凹部结构、所述第二凹部结构及所述第三凹部结构,所述第一U形侧壁与所述第一凹部结构之间形成一第一U形沟槽,所述第二U形侧壁与所述第二凹部结构之间形成一第二U形沟槽,所述第三U形侧壁与所述第三凹部结构之间形成一第三U形沟槽。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控制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U形沟槽、所述第二U形沟槽及所述第三U形沟槽用于连通多个所述沟槽而组成一水冷通道,所述水冷通道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输入口与所述输出口。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器装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文琪曾皇逢
申请(专利权)人:威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