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腔微导管的管身及双腔微导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102322 阅读:4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28 14: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介入式医疗器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双腔微导管的管身及双腔微导管,该管身包括外套层、外套加强层以及双腔管体,外套层、外套加强层由外至内依次套设在双腔管体外部;双腔管体包括并排设置的主编织网管和支编织网管,以及分别设置于主编织网管和支编织网管内部的主内衬层和支内衬层。管身通过在主内衬层外和支内衬层外分别设置主编织网管支编织网管,并在外套层与双腔管体之间设置外套加强层,通过主编织网管对主导丝腔提供支撑,通过支编织网管对支导丝腔提供支撑,通过外套加强层对主编织网管和支编织网管提供支撑,提高了管身的抗弯折性能,使得该双腔微导管在使用过程中不易发生弯折。过程中不易发生弯折。过程中不易发生弯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双腔微导管的管身及双腔微导管


[0001]本技术涉及介入式医疗器械
,尤其涉及一种双腔微导管的管身及双腔微导管。

技术介绍

[0002]在冠脉介入手术中,分叉病变约占比20%,冠状动脉分叉病变(Bifurcationlesion),是指冠状动脉毗邻和/或累及重要分支血管的开口存在大于50%的狭窄。血管分叉处由于血流涡流及切变力的增加,容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
[0003]分叉病变介入过程中,为了提高导丝穿越的成功率,通常需要微导管和导丝配合使用,在手术过程中,需要将微导管从体外推送到病变位置,这就要求微导管具有很强的推送性能、扭控性、柔顺性和抗弯折性能。但是现有微导管的管身通常由高分子材料制成,在使用过程中易发生弯折,降低了微导管的抗弯折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双腔微导管的管身及双腔微导管,旨在提高微导管的抗弯折性能。
[0005]为此,根据本申请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双腔微导管的管身,该管身包括外套层、外套加强层以及双腔管体,外套层、外套加强层由外至内依次套设在双腔管体外部;
[0006]双腔管体包括并排设置的主编织网管和支编织网管,以及分别设置于主编织网管和支编织网管内部的主内衬层和支内衬层;
[0007]主内衬层的内部和支内衬层的内部分别形成主导丝腔和支导丝腔,主导丝腔和支导丝腔在外套层的近端分别形成主导丝入口和支导丝入口,主导丝腔和支导丝腔在外套层的远端分别形成主导丝出口和支导丝出口。
[0008]可选地,外套加强层为编织结构或螺旋缠绕结构。
[0009]可选地,主编织网管和支编织网管的远端均伸出外套加强层的远端设置。
[0010]可选地,外套加强层为编织密度由远端至近端逐渐减小的编制结构,或外套加强层为螺距由远端至近端逐渐减小的螺旋缠绕结构;
[0011]主编织网管和支编织网管均为编织密度由远端至近端逐渐减小的编制结构。
[0012]可选地,外套层的硬度由远端至近端逐渐增大。
[0013]可选地,外套层的外壁设置有与主导丝腔连通的主导丝侧入口和与支导丝腔连通的支导丝侧入口,主导丝侧入口和支导丝侧入口在管身的长度方向上间隔设置。
[0014]可选地,外套层的前端设置有弧形导向部,经支导丝出口伸出的导丝与弧形导向部抵接后改变方向,以与主导丝出口呈夹角设置。
[0015]可选地,双腔微导管还包括不透X射线的显影标识,主导丝出口处和支导丝出口处均嵌设有显影标识。
[0016]根据本申请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双腔微导管,包括如上述的管身。
[0017]可选地,双腔微导管还包括主鲁尔座、支鲁尔座和去应力管,主鲁尔座设置于管身的近端并与主导丝入口连通,支鲁尔座设置于管身的近端并与支导丝入口连通,去应力管套设于主鲁尔座和管身的连接处外部以及支鲁尔座和管身的连接处。
[0018]本申请提供的双腔微导管的管身和双腔微导管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双腔微导管的管身在主内衬层外和支内衬层外分别设置主编织网管支编织网管,并在外套层与双腔管体之间设置外套加强层,通过主编织网管对主导丝腔提供支撑,通过支编织网管对支导丝腔提供支撑,通过外套加强层对主编织网管和支编织网管提供支撑,提高了管身的抗弯折性能,使得该双腔微导管在使用过程中不易发生弯折。
附图说明
[001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0]其中:
[0021]图1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示出的双腔微导管的管身结构示意图;
[0022]图2是图1的A

A向剖视图;
[0023]图3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示出的双腔微导管的管身的部分剖视示意图;
[0024]图4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示出的双腔微导管的管身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0025]图5是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示出的双腔微导管的管身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0026]图6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示出的双腔微导管的一使用示意图;
[0027]图7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示出的双腔微导管的另一使用示意图。
[0028]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0029]10、管身;11、主导丝入口;12、支导丝入口;13、主导丝出口;14、支导丝出口;
[0030]20、主鲁尔座;
[0031]30、支鲁尔座;
[0032]40、去应力管;
[0033]100、外套层;101、主导丝侧入口;102、支导丝侧入口;110、弧形导向部;
[0034]200、外套加强层;
[0035]300、双腔管体;301、主导丝腔;302、支导丝腔;
[0036]310、主编织网管;320、支编织网管;330、主内衬层;340、支内衬层;
[0037]400、显影标识。
具体实施方式
[0038]为了便于理解本技术,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技术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技术的较佳的实施例。但是,本技术可以通过许多其他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技术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0039]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
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元件上。
[0040]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0041]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0042]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0043]需要说明的是,在介入式医疗器械中,将靠近手术操作者的一端称为“近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腔微导管的管身,其特征在于,所述管身包括外套层、外套加强层以及双腔管体,所述外套层、所述外套加强层由外至内依次套设在所述双腔管体外部;所述双腔管体包括并排设置的主编织网管和支编织网管,以及分别设置于所述主编织网管和所述支编织网管内部的主内衬层和支内衬层;所述主内衬层的内部和所述支内衬层的内部分别形成主导丝腔和支导丝腔,所述主导丝腔和所述支导丝腔在所述外套层的近端分别形成主导丝入口和支导丝入口,所述主导丝腔和所述支导丝腔在所述外套层的远端分别形成主导丝出口和支导丝出口。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身,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套加强层为编织结构或螺旋缠绕结构。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身,其特征在于,所述主编织网管和所述支编织网管的远端均伸出所述外套加强层的远端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身,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套加强层为编织密度由远端至近端逐渐减小的编制结构,或所述外套加强层为螺距由远端至近端逐渐减小的螺旋缠绕结构;所述主编织网管和所述支编织网管均为编织密度由远端至近端逐渐减小的编制结构。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身,其特征在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夏钰明刘易承王平向东东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业聚实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