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移动式咽拭子采集防护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6101651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28 14:0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可移动式咽拭子采集防护装置,包括可移动底座,以及设置于可移动底座上方的采集防护机构;采集防护机构包括纵向分隔板,两竖直固定于可移动底座上、且分别位于纵向分隔板两侧的纵向导轨,两分别设置于纵向分隔板两侧的侧防护板,设置于纵向分隔板下方的检测定位板,以及固定于可移动底座上、且其输出端与检测定位板底部连接的升降器;在纵向分隔板上设置有透明观察窗、以及位于透明观察窗下方的两手部操作口,在两手部操作口上均设置有中部穿孔设置的弹性橡胶套,同时纵向导轨上设置有供纵向分隔板和侧防护板插入并上下滑动的导向槽;在进行采集时,减少交叉感染的同时,还可以根据需要调整适合的采集高度,提高装置灵便性。提高装置灵便性。提高装置灵便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移动式咽拭子采集防护装置


[0001]本技术属于医疗护理用具
,尤其是涉及一种可移动式咽拭子采集防护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咽拭子采集是呼吸道病原学检查的重要手段,所采集的标本可用于细菌培养、病毒分离、核酸检测、药敏试验和耐药基因分析等,特别是应用于多重PCR和新一代测序等为代表的检测技术,可以对不明原因发热、不明原因肺炎等疾病的病原学诊断起到重要作用。影响咽拭子采样效果的因素有很多,其中采集操作人员(例如医疗机构的医生或护士,或者实验室检验人员)的采集力度不当、采样点不准确、采集次数不到位等均是重要原因。
[0003]在现有的咽拭子采集过程中,采集操作人员必须与被采集对象面对面。部分患者在采集过程中不自主地发出“啊”音,或因为咽拭子刺激而出现恶心、咳嗽等,造成飞沫及气溶胶喷出。在尚未明确发生烈性呼吸道传染病疫情或明确诊断为传染病病例的情况下,采集操作人员通常并不佩戴任何防护装备,因此采集操作人员极易通过呼吸道、眼结膜甚至裸露皮肤沾染病原,从而造成职业暴露性感染。在已明确发生烈性呼吸道传染病疫情或明确诊断为传染病病例的情况下,采集操作人员则会佩戴护目镜或防护面屏进行采样操作,虽然感染风险较低,但惧怕感染的心理因素容易造成动作变形或操作不到位,从而影响采集效果。同时,气溶胶和飞沫的喷出也会造成环境空气污染和周边物品沾染,有潜在交叉感染的风险。本技术因此而来。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解决上述现有技术问题的可移动式咽拭子采集防护装置,不仅在进行咽拭子采集时,可以将患者与医护人员隔离,减少交叉感染,降低医护人员感染的机率,而且还可以根据需要,将装置调整到适合的采集高度,提高整个装置的功能灵便性。
[0005]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可移动式咽拭子采集防护装置,包括可移动底座,以及设置于所述可移动底座上方的采集防护机构;
[0006]所述采集防护机构包括将空间分隔成检测区域和被检测区域的纵向分隔板,两竖直固定于所述可移动底座上、且分别位于所述纵向分隔板两侧的纵向导轨,两分别设置于所述纵向分隔板两侧的侧防护板,设置于所述纵向分隔板下方的检测定位板,以及固定于所述可移动底座上、且其输出端与所述检测定位板底部连接的升降器;在所述纵向分隔板上设置有透明观察窗、以及位于所述透明观察窗下方的两手部操作口,在两手部操作口上均设置有中部穿孔设置的弹性橡胶套,同时所述纵向导轨上设置有供纵向分隔板和侧防护板插入并上下滑动的导向槽。
[0007]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在所述纵向分隔板的顶部设置有顶板,并在所述顶板上、位于检测区域设置有排风机,在所述顶板下方、位于被检测区域设置有若干个杀菌消毒喷头,
且所述杀菌消毒喷头的倾斜角度范围0~30
°

[0008]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在所述检测定位板上、位于被检测区域设置有至少一个卡座,所述纵向分隔板的底部插入所述卡座上的卡槽内并通过螺栓固定。
[0009]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在所述纵向分隔板上、位于检测区域设置有肘支撑板,并在所述肘支撑板两侧分别设置有样品采集盒和采集用品放置盒。
[0010]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在所述肘支撑板上设置有两个与所述手部操作口一一对应设置的肘支撑垫。
[0011]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在所述检测定位板上、位于两手部操作口之间设置有头部托座,并在所述头部托座上设置有一次性垫纸。
[0012]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还包括至少一个设置于所述可移动底座上、并位于被检测区域的垃圾回收箱。
[0013]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导向槽为呈纵向设置的L型槽或者T型槽。
[0014]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在所述可移动底座的底部设置有四个带有刹车的移动滚轮。
[0015]本技术的优点是:
[0016]1.本技术的可移动式咽拭子采集防护装置,不仅在进行咽拭子采集时,可以将患者与医护人员隔离,减少交叉感染,降低医护人员感染的机率,而且还可以根据需要,将装置调整到适合的采集高度,提高整个装置的功能灵便性。
附图说明
[00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8]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
[0019]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2为本技术的升降器、检测定位板及其上各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3为本技术的纵向分隔板及其上各组件的结构主视图;
[0022]图4为本技术的纵向分隔板及其上各组件的结构后视图;
[0023]图5为本技术的纵向分隔板、侧防护板及纵向导轨的组合示意图;
[0024]其中:1可移动底座,2纵向分隔板,3纵向导轨,4侧防护板,5检测定位板,6升降器,7透明观察窗,8手部操作口,9弹性橡胶套,10导向槽,11顶板,12排风机,13杀菌消毒喷头,14卡座,15卡槽,16螺栓,17肘支撑板,18样品采集盒,19采集用品放置盒,20肘支撑垫,21头部托座,22一次性垫纸,23垃圾回收箱,24移动滚轮。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上述方案做进一步说明。应理解,这些实施例是用于说明本技术而不限于限制本技术的范围。实施例中采用的实施条件可以根据具体厂家的条件做进一步调整,未注明的实施条件通常为常规实验中的条件。
[0026]实施例:参照图1至图4所示,一种可移动式咽拭子采集防护装置,包括可移动底座1,以及设置于所述可移动底座1上方的采集防护机构;其中所述采集防护机构包括将空间分隔成检测区域和被检测区域的纵向分隔板2,两竖直固定于所述可移动底座1上、且分别位于所述纵向分隔板2两侧的纵向导轨3,两分别设置于所述纵向分隔板2两侧的侧防护板4,设置于所述纵向分隔板2下方的检测定位板5,以及固定于所述可移动底座1上、且其输出端与所述检测定位板5底部连接的升降器6;在所述纵向分隔板2上设置有透明观察窗7、以及位于所述透明观察窗7下方的两手部操作口8,在两手部操作口8上均设置有中部穿孔设置的弹性橡胶套9,同时所述纵向导轨3上设置有供纵向分隔板2和侧防护板4插入并上下滑动的导向槽10;本技术通过纵向分隔板2上的透明观察窗7和两手部操作口8进行咽拭子采集,医护人员双手佩戴一次性手套后置入手部操作口8,手部操作口8上的弹性橡胶套9起到封闭手部操作口8和医护人员手臂之间的缝隙的作用,减少采样过程中,检测区域和被检测区域交叉感染,取样后涉及到的医疗垃圾可放置指定位置回收,然后通过洗手液消毒手部以及手臂部分,再进行下一次采集,不仅在进行咽拭子采集时,可以将患者与医护人员隔离,减少交叉感染,降低医护人员感染的机率,而且还可以根据需要,通过升降器去调整检测定位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移动式咽拭子采集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可移动底座,以及设置于所述可移动底座上方的采集防护机构;所述采集防护机构包括将空间分隔成检测区域和被检测区域的纵向分隔板,两竖直固定于所述可移动底座上、且分别位于所述纵向分隔板两侧的纵向导轨,两分别设置于所述纵向分隔板两侧的侧防护板,设置于所述纵向分隔板下方的检测定位板,以及固定于所述可移动底座上、且其输出端与所述检测定位板底部连接的升降器;在所述纵向分隔板上设置有透明观察窗、以及位于所述透明观察窗下方的两手部操作口,在两手部操作口上均设置有中部穿孔设置的弹性橡胶套,同时所述纵向导轨上设置有供纵向分隔板和侧防护板插入并上下滑动的导向槽。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移动式咽拭子采集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纵向分隔板的顶部设置有顶板,并在所述顶板上、位于检测区域设置有排风机,在所述顶板下方、位于被检测区域设置有若干个杀菌消毒喷头,且所述杀菌消毒喷头的倾斜角度范围0~30
°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移动式咽拭子采集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静郭红莉张赟戴雯尚梦颖
申请(专利权)人: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