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白胶粘连涂层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100576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28 13:5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建筑白胶粘连涂层结构,包括涂层结构本体,所述涂层结构本体包括底漆层、第一粘连层、第一保温层、第一隔热层、第一加强层、第一防水层、第一抗菌层、第二隔热层、第二加强层、第二防水层、第二粘连层、第二抗菌层、第三加强层、第二保温层、第三粘连层、第三隔热层、第三保温层、第三防水层和白乳胶漆层。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第一隔热层、第二隔热层和第三隔热层,起到了很好的隔热效果,通过设置第一保温层、第二保温层和第三保温层,起到了很好的保温效果,通过设置第一防水层、第二防水层和第三防水层,起到了很好的防水效果,通过设置第一抗菌层和第二抗菌层,起到了很好的抗菌效果。很好的抗菌效果。很好的抗菌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建筑白胶粘连涂层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建筑白胶粘连涂层结构
,具体为一种建筑白胶粘连涂层结构。

技术介绍

[0002]白乳胶(聚醋酸乙烯酯)简称PVAc,英文名称为Poly(vinyl acetate),CAS号为9003

20

7,分子式为C4H6O2,醋酸乙烯酯经聚合生成的聚合物。是无定形聚合物,外观透明、溶于苯、丙酮和三氯甲烷等溶剂。
[0003]目前,常见的建筑白胶粘连涂层结构存在防水效果较差和保温隔热效果较差的问题,无法满足现代使用需求,实用性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建筑白胶粘连涂层结构,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建筑白胶粘连涂层结构,包括涂层结构本体,所述涂层结构本体包括底漆层、第一粘连层、第一保温层、第一隔热层、第一加强层、第一防水层、第一抗菌层、第二隔热层、第二加强层、第二防水层、第二粘连层、第二抗菌层、第三加强层、第二保温层、第三粘连层、第三隔热层、第三保温层、第三防水层和白乳胶漆层,所述底漆层的顶部设置有第一粘连层,所述第一粘连层的顶部设置有第一保温层,所述第一保温层的顶部设置有第一隔热层,所述第一隔热层的顶部设置有第一加强层,所述第一加强层的顶部设置有第一防水层,所述第一防水层的顶部设置有第一抗菌层,所述第一抗菌层的顶部设置有第二隔热层,所述第二隔热层的顶部设置有第二加强层,所述第二加强层的顶部设置有第二防水层,所述第二防水层的顶部设置第二粘连层,所述第二粘连层的顶部设置有第二抗菌层,所述第二抗菌层的顶部设置有第三加强层,所述第三加强层的顶部设置有第二保温层,所述第二保温层的顶部设置有第三粘连层,所述第三粘连层的顶部设置有第三隔热层,所述第三隔热层的顶部设置有第三保温层,所述第三保温层的顶部设置有第三防水层,所述第三防水层的顶部设置有白乳胶漆层。
[0006]优选的,所述底漆层的厚度为0.5CM。
[0007]优选的,所述第一保温层、第二保温层和第三保温层的厚度均为0.5CM。
[0008]优选的,所述第一隔热层、第二隔热层和第三隔热层的厚度均为0.6CM。
[0009]优选的,所述第一抗菌层和第二抗菌层的厚度均为0.4CM。
[0010]优选的,所述第一防水层、第二防水层和第三防水层的厚度均为0.7CM。
[0011]优选的,所述第一粘连层和第二粘连层的厚度均为0.3CM。
[00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
[0013]本技术通过第一隔热层、第二隔热层和第三隔热层,起到了很好的隔热效果,通过设置第一保温层、第二保温层和第三保温层,起到了很好的保温效果,通过设置第一加
强层、第二加强层和第三加强层,极大提高了涂层结构本体整体的强度,通过设置第一防水层、第二防水层和第三防水层,起到了很好的防水效果,通过设置第一抗菌层和第二抗菌层,起到了很好的抗菌效果。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技术正视图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2为本技术涂层结构本体的结构剖面图;
[0016]图3为本技术图2中A的放大示意图。
[0017]图中:1涂层结构本体、101底漆层、102第一粘连层、103第一保温层、104第一隔热层、105第一加强层、106第一防水层、107第一抗菌层、108第二隔热层、109第二加强层、110第二防水层、111第二粘连层、112第二抗菌层、113第三加强层、114第二保温层、115第三粘连层、116第三隔热层、117第三保温层、118第三防水层、119白乳胶漆层。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19]请参阅图1

3,一种建筑白胶粘连涂层结构,包括涂层结构本体1,涂层结构本体1包括底漆层101、第一粘连层102、第一保温层103、第一隔热层104、第一加强层105、第一防水层106、第一抗菌层107、第二隔热层108、第二加强层109、第二防水层110、第二粘连层111、第二抗菌层112、第三加强层113、第二保温层114、第三粘连层115、第三隔热层116、第三保温层117、第三防水层118和白乳胶漆层119,底漆层101的厚度为0.5CM,底漆层101的顶部设置有第一粘连层102,第一粘连层102的顶部设置有第一保温层103,第一保温层103的顶部设置有第一隔热层104,第一隔热层104的顶部设置有第一加强层105,第一加强层105的顶部设置有第一防水层106,第一防水层106的顶部设置有第一抗菌层107,第一抗菌层107的顶部设置有第二隔热层108,第二隔热层108的顶部设置有第二加强层109,第二加强层109的顶部设置有第二防水层110,第二防水层110的顶部设置第二粘连层111,第一粘连层102和第二粘连层111的厚度均为0.3CM,第二粘连层111的顶部设置有第二抗菌层112,第一抗菌层107和第二抗菌层112的厚度均为0.4CM,第二抗菌层112的顶部设置有第三加强层113,第三加强层113的顶部设置有第二保温层114,第二保温层114的顶部设置有第三粘连层115,第三粘连层115的顶部设置有第三隔热层116,第一隔热层104、第二隔热层108和第三隔热层116的厚度均为0.6CM,第三隔热层116的顶部设置有第三保温层117,第一保温层103、第二保温层114和第三保温层117的厚度均为0.5CM,第三保温层117的顶部设置有第三防水层118,第一防水层106、第二防水层110和第三防水层118的厚度均为0.7CM,第三防水层118的顶部设置有白乳胶漆层119。
[0020]使用时,本技术通过第一隔热层104、第二隔热层108和第三隔热层116,起到了很好的隔热效果,通过设置第一保温层103、第二保温层114和第三保温层117,起到了很好的保温效果,通过设置第一加强层105、第二加强层109和第三加强层113,极大提高了涂
层结构本体1整体的强度,通过设置第一防水层106、第二防水层110和第三防水层118,起到了很好的防水效果,通过设置第一抗菌层107和第二抗菌层112,起到了很好的抗菌效果。
[0021]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技术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建筑白胶粘连涂层结构,包括涂层结构本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涂层结构本体(1)包括底漆层(101)、第一粘连层(102)、第一保温层(103)、第一隔热层(104)、第一加强层(105)、第一防水层(106)、第一抗菌层(107)、第二隔热层(108)、第二加强层(109)、第二防水层(110)、第二粘连层(111)、第二抗菌层(112)、第三加强层(113)、第二保温层(114)、第三粘连层(115)、第三隔热层(116)、第三保温层(117)、第三防水层(118)和白乳胶漆层(119),所述底漆层(101)的顶部设置有第一粘连层(102),所述第一粘连层(102)的顶部设置有第一保温层(103),所述第一保温层(103)的顶部设置有第一隔热层(104),所述第一隔热层(104)的顶部设置有第一加强层(105),所述第一加强层(105)的顶部设置有第一防水层(106),所述第一防水层(106)的顶部设置有第一抗菌层(107),所述第一抗菌层(107)的顶部设置有第二隔热层(108),所述第二隔热层(108)的顶部设置有第二加强层(109),所述第二加强层(109)的顶部设置有第二防水层(110),所述第二防水层(110)的顶部设置第二粘连层(111),所述第二粘连层(111)的顶部设置有第二抗菌层(112),所述第二抗菌层(112)的顶部设置有第三加强层(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卫平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淇特新材料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